汉风先生19月25日应邀在彭城职工大讲堂讲学

标签:
文化 |
分类: 汉风讲学 |

2024年10月25日下午,徐州升辉家居广场7号楼会议室内座无虚席,由徐州市总工会主办,徐州市文化宫与云龙区总工会共同承办的彭城职工大讲堂在此举行。国家优秀社科专家、彭城书院院长、徐州市国学研究会会长汉风先生应邀于此,为全区工会系统百余位干部职工,做《国学智慧与领导力》专题报告。云龙区总工会副主席刘清溪主持此次讲堂,市工人文化宫党总支书记刘涛出席活动。书院教委会与志愿者协会代表刘思苇、李凌寒、陈泳汐三位老师陪同先生前去讲学。讲学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在此次讲学中,先生首先阐释了“国学”的定义,认为“国学”可以理解为中国固有之学问,用传统文化更易被大众接受。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时,汉风先生阐释了儒释道三家的特性以及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他说,儒家讲求的是,一个人要努力完善自身,修齐治平,积极入世,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一个人要了解大道规律,尊重天地自然,不要试图凌驾在自然规律之上。佛家注重慈悲和包容,认为一个人无私奉献,积极行善,来世才有福报可言。
接着,先生从国学的核心精神“和”开题。“和”的意思是“融洽、协调、没有矛盾和冲突”。所以,中国人崇尚“和为贵”。华夏文明的核心精神就是“和”。“和”中只有理解没有伤害;只有仁爱没有斗争;只有慈悲没有埋怨;只有感恩没有仇恨;只有喜乐没有忧愁……在汉语语汇中,所有与“和”组成的词语都传播着正能量,如和蔼、和气、和平等;在汉语成语中,凡由“和”发端的成语都预示着吉祥,如和蔼可亲、和颜悦色、和平共处等。先生还提到北京故宫,原来叫“紫禁城”,这是明清两代的政治中心。故宫三大殿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皇帝的诏书都是从“太和殿”发出的,象征着天下和谐、世界大同。这些无一不体现了华夏文明的核心精神——“和”。
先生说,一个人如果身上散发着谦和之气,让人感到和蔼可亲,他就有了感召周围世界的磁场,这一种软实力是他最重要的领导力。真正的领导力不是用权势威逼和打压而让人感到的畏惧与压力,而是用自身的磁场与能量感化别人,让人发自内心尊重和追随的的软实力。先生用了“道”和“德”两个字来概括其要。他说,一个人尊道贵德,修身证道,才能修出这种力量。道是指超越时空的宇宙法则、客观规律。一个人遵循“道”来做人处事接物,这就叫积德,也叫有德。一言以蔽之,顺道而为就是有德。古人云“德者,得也。”所以,有德的人才能让人心悦诚服,甘愿追随,因为他是顺道的。“顺道而昌,逆道而亡”——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这就是简单理解的国学智慧,也是衡量一个处在领导岗位的人是否真正具有领导力最简单的方法。
先生在讲学最后寄语大家:“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国学智慧博大精深,我们只有从内心生发起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和圣贤祖宗的信仰与敬畏,才能从中汲取到做人处事的无上智慧。在工作中,只有尊道贵德、正己化人,同时放下自己的架子,甘愿托起别人,才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大家用发自内心的掌声来表达自己闻道而乐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