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院的家长学堂上,先生经常给我们讲“家和万事兴”。不知道先生的话我们在场的家长有多少人能听进去,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知道容易做到难,对于我而言,经常是课堂听讲时很激动,而回到家后却一动不动,甚至觉得听多了自己又做不到,有些麻木了。这一次我们第一小组共修,史一然老师说到先生的话常听常新。于是,我又打开先生本周家长学堂上的音频,再认真听一遍,一次倾听一次触动。我想即使有一点改变,总比一动不动要好吧。
先生说,做父母的首要任务是给孩子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因为一个人的教育有百分之七十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如何建设和谐家庭?先生给了我们三点建议:第一,家里要有烟火气,即经常在家里做饭,家人一起吃饭。第二,有书香气,家人喜欢读书,特别是读圣贤经典,形成爱好读书的风气。第三,有和气,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理解、互相爱护、互相谦让。这三点都是我欠缺的,也是先生一直强调的。
现在,孩子占据了还能多父母绝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可是我们大部分人却又处理不好这个关系,我也经常陷入困惑。先生的这堂课让我恍然大悟:我们与孩子是什么关系?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先生说,孩子不会无缘无故来到父母的生命中,来者有因。从科学的角度解读,这一世与我们有关联的人都是量子纠缠而来,人一动念就有量子纠缠,传统文化语境中叫做“缘分”。我们此生是来了缘的,即用接纳、包容、感恩、平和的心,对待生命里出现的每一个人。
对于圣贤经典,我也知道读经典好,可是有时觉得实在是晦涩难懂,读不下去,怎么办?先生的话让我茅塞顿开:读《论语》就是和孔子“纠缠”;读《道德经》就是和老子“纠缠”;读《六祖坛经》就是和惠能“纠缠”……经读百遍,其意自现。读的时间长了就逐渐和圣贤的思想同频了......
另外,先生说“在家庭生活中要多讲‘让’,少讲‘理’。因为古人告诫我们清官难断家务事。”想想自己,常常因为一点小事把家里搞得鸡飞狗跳,而我总觉得自己是对的,让家人承受了自己很多坏脾气,而我还不知道怎么弥补。先生送了我们三个字:“我错了”。字很少,只有三个字,但我却感觉有千斤重,说不出口。思来想去还是自己的能量太低。我要好好修身提升自己的能量。
“父亲是天,是阳光,是空气;母亲是地,是水分,是养料”——先生的这句话让我们明白了父亲和母亲在家里应该担当的不同角色。我们不停地催促、批评孩子,却忘了作为父母该做的本分,更不知道孩子其实已经在流泪了。他们没有享受到来自父母的滋养,甚至还要承担父母的焦虑和坏情绪。
在讲座中,先生还讲了一个孩子对父亲从仇恨到感恩的事例,很是触动。这一个转念孩子的一生就改变了,生活在感恩里岂不是比生活在仇恨中要幸福?每次听先生的讲座都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洗涤,但我知道这与史老师说的“常听常新”还有距离,更何况是做到呢?但我同时又相信只要坚持“纠缠”,终有一天会与先生同频,与大道同频!
感恩所有的遇见!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恩师,感恩一切万有!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组成员、2021级国学班弟子、国学启蒙班教师、第79期国学启蒙少年养志3班小弟子戴屹甲家长
郑丽娜。邮箱收稿日期:2024年8月2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