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李向东老师文章:六实共修,修什么?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六实共修,修什么?就是修我们这一颗如如不动、无私无染、光光明明、无我利他的心。这颗心就是日常与平常的心。六实共修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并用这颗心去接受一切,包容一切,温暖一切,化育一切。六实共修的结果就是让我们有能力担负起“和谐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事业、和谐社会”的责任。
近期,我在喜马拉雅平台上做先生今年元旦以来的每日实修实证感悟,深切地感受到先生的真实与可敬。其实和先生相处的越久,就越能感受到他的真实与淳朴。为什么呢?因为先生一直在利他。每天的衣食住行极其简朴。既然基本的生存已经解决了,为啥要去迎合世界呢?先生对世界没有任何要求。先生所有的念想,就是自己能给世界奉献些什么东西。先生的心有绝对的自由,哪怕因为慈悲,有时情不自禁的热血沸腾,或泪眼婆娑,但那感觉之中,是没有贪嗔痴的,只有法喜、慈悲和无尽的爱。
先生完全地随顺迎面而来的每一个人。你愿意读先生的感悟;愿意在书院提供的平台上展示你自己;或是对先生深信不疑,愿意来跟先生修身证道,先生都欢迎。你不来不要紧,你怀疑也不要紧,你否定还不要紧,先生都笑纳。你来也罢,去也罢,先生都不执着。来了就来了,去了就去了,先生都会送给你祝福。正如先生在某日的日志中所言:“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不悲不喜。你修,或者不修,道就在那里,不生不灭。你跟,或者不跟,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不舍不弃。让我们与大道自然,默然相爱,寂静喜欢……”这就是平常心。平常心就是无执中的随缘。
先生每年都会去许多地方讲学,他在乎的永远不是那个地方可以给他什么,而是他可以给那个地方带去什么。如果一个地方先生不去也没什么影响,而另一个地方先生去了就可以带去善缘,带动一些人建立合道的价值观,让他们活得更明白,那先生就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后者。不以世间法的轻重好坏衡量得失,不在乎世间的高低贵贱,这也是平常心。平常心是明白一切都会变化之后的不执着。
先生经常对书院的弟子说,六实共修重要,但是生活中的修行更重要。真正的修行,是六实修行日常化、生活化,一切自自然然、从从容容、平平常常,放下今生所有的执着。注意,这就是平常心。平常心出现时,我们便再也没有执着了。
一位同修在和我交流时提到,每次听先生讲课就会打到她的心上,觉得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觉,总会感动。她觉得很奇怪,问我为什么。因为,先生是在平常心的状态下讲课的,没有任何欲望,破除了所有执着,所以能直指人心。先生讲课时,心里没有任何目的,不需要别人的掌声,不需要别人的认可,也不需要别人来供养。先生不求任何东西,只是根据大家当下的心态和状态,给出自己的建议和方法。先生的心不起波动,也没有一丝的造作,这时,就能感动别人。
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我们的宁静、清凉、明悟更重要。当你躺在病床上,非常焦虑痛苦时,亲人帮不了你,医生也帮不了你,金钱和地位更帮不了你,只有你自己的明悟可以帮你。所以,人真正的财富不是心外的东西,而是那个能让你放下一切,不再执着心外之物,也不再执着自己的东西——智慧、觉悟。当你不再追求红尘中的一切,纯粹追求心灵的觉悟时,你就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当你有了一颗真正的平常心时,你就是一个智者。
真正的修行,跟静坐、读经有关系,但没有必然关系。它跟什么有必然关系呢?明白当下的一切都在飞快地变化、飞快地消失,自己是抓不住的,于是放手,不去抓了,只关注自己当下的明悟之心。这种智慧是修行得来的——平常心本身是谁都有的,但很多人没有真正地发现它。所谓的修行,就是发现平常心,并妙用平常心的过程,明悟平常心就是明心见性。
平常心是每个人本有的,那么不修行能证得平常心吗?不行。人的心就像金矿石,虽然里面有智慧宝藏,但是被无数的污垢包裹着,不修行的话,那宝藏发不了光,起不了作用。六实共修,为的都是从妄心的包围中,淬炼和提炼出真心。有了平常心——我们的心里再也没有那些鸡零狗碎的东西了,既没有斤斤计较,也没有任何的嘀嘀咕咕。
千百年来,很多东西都变了,时代变了,世界变了,人也变了,但这个大道规律没有变。变的只是名相和花样罢了。所以,先生无论看到什么,无论有多少人在他眼前来来往往,无论他的心因为悲悯而多么沧桑,他都是心静如水的。他永远在做着那几件事:修道、悟道、明道、弘道。现在已然成为道,成为光,成为书院人乃至更多有缘人的人生灯塔。不是在弘道就是在弘道的路上,已然成为先生的日常。在书院走过的18年岁月里,他就是这样一直无我利他地默默奉献着。没有那么多花花绿绿、哀怨缠绵的故事,但他感动了一座城,感动着他周围的世界。
希望所有参加六实共修的老师们,都能真正地读懂《道德经》,明白先生的本意,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书院修行。只要《道德经》存在,华夏智慧就不会消失。这也是先生坚持让书院人参加六实共修的原因之一。感恩所有的遇见!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恩师,感恩一切万有!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道德经》学用,来自我们知行合一、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践行觉知,这在每天看来,没有任何区别;在每月看来,差异几乎微乎其微;在每年看来,差距虽然开始显露,但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但在每五年来看,那就是格局、境界和精神状态的巨大分水岭;等到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以后再看,也许就是一种人生对另一种人生不可企及的鸿沟了!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2组成员、2020级国学班班长、志愿者协会骨干义工、书院新闻中心编辑组负责人 李向东。邮箱收稿日期:2024年8月18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