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有戒手有尺

(2024-09-02 11:11:24)
标签:

文化

分类: 汉风博文

汉风“子夜随笔”之一百零八:《心有戒手有尺》

  年少的时候,我最崇拜的人是鲁迅先生。我对他的很多作品都能熟读成诵,特别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几乎可以倒背如流。在文章中,鲁迅回忆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美好生活,而他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以其严厉的形象在鲁迅的生命中镌刻下深深的印痕。寿镜吾以严肃、正直、博学著称。在鲁迅的记载里“他有一条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戒尺”。戒尺是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木板。大部分功成名就的人物都曾尝到过戒尺的滋味。被我们称作“国父”的孙中山在私塾中接受启蒙教育时,最难忘的是先生的戒尺。近代著名出版家邹韬奋小时候给父亲背诵《孟子》,一卡壳就要挨一下戒尺,半本书背下来,右手掌被打得发肿,陪在一旁的母亲却哭着说“打得好”。在很多学子的记忆里,戒尺是教育的威严;是老师的尚方宝剑;是自己学习想偷懒时的震慑工具。

  清朝末期,随着西学东渐,传统学问在新式学堂里逐渐式微,私塾制度以及千万塾师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让莘莘学子心存敬畏的戒尺也随之杳无踪迹。戒尺没了,但是对学生们惩罚的工具并没有消失,教鞭、小竹棍、细木条,甚至写字时剩下的粉笔头,都可以被老师随时用来当作惩罚学生的工具。老师惩罚学生不仅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甚至被家长看作是对自己孩子特别的爱与关怀。

  我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出生于观音机场附近一个叫堰头的小村庄。我没有上过幼儿园,童年的记忆只有天上的银河、田里的庄稼、河塘中的游鱼、村舍里的鸡鸣狗叫……八岁那一年,父亲领着我去村子里的小学校上学,见到老师的第一面就说:“我把孩子交给您了。不听话就使劲地揍!”我顿时对老师升起了敬畏之心,知道若不好好读书定会从老师那儿吃苦头。小学三年级,我因为逃课第一次尝到了体罚的滋味。我的启蒙恩师宋庆中先生狠狠扭了我的耳朵,并且罚站一节课。放学回家,父亲发现我的耳朵红了,问其缘由,如实相告,没想到父亲又对着我的屁股着实一顿打。从此之后,我长了记性,知道怠惰偷懒,必受惩罚,再也不敢犯错了。

  到了我自己大学毕业做老师的时候,每次上课除了一本书和一个备课本,手里已经没有任何可以显示教师威严的教具了。学生们犯错误,只能是批评和训导。这种方法对于自尊心强一点的孩子还有作用,对傲慢无礼或者自暴自弃的学生不仅没有任何益处有时还会逆反。再后来,教育领域悄然兴起“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这些新潮流,孩子们在课堂上哪怕是什么都不会抢先举个手,也能得到老师的一朵小红花,放学的时候很多孩子的前额上贴了很多花儿。

  在“赏识教育”的潮流中,还是有些老师不合时宜地用体罚的方法惩戒那些犯错的学生,然而这些老师的行为一经曝光就仿佛成了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在网络大肆渲染与家长们集体的声讨声中,老师们慢慢放弃体罚的工具,根除惩戒的想法。与此同时,很多有良知、有担当的老师们情不自禁的仰天长叹:“由他去吧!”

  “由他去吧”——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就曾有过这种叹息。这一声叹息里隐藏了多少无奈、悲哀与凄凉!

  在这声长叹里,我开始思索如何让教育少一点遗憾,让教学多一点温暖,让老师增一些责任。于是我又想到传统教育中老师们手里的戒尺。戒尺——这个名字起得好!《说文解字》中云:戒,警也。从人,持戈,以戒不虞。指人持戈警戒发生意外情况,引申为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上出现过失。尺, 法度、标准也。戒尺的本意就是让我们做人处事时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并在不合于法度或标准时给以惩罚以示警戒。这正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恰当地使用戒尺就是给成长的孩子们立规矩,定方圆。

  彭城书院是本世纪以来国内第一批出现的以“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为宗旨的完全公益性质的现代书院。它接续中华道统,传承教育传统。就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而言,体罚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体罚得当,可以给孩子正面的教育指导,避免他一错再错。所以,在“老师不得体罚学生”这种观点一边倒的时候,我们还是听到一些理智的声音:“教育需要惩罚。离开了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没有惩戒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必然会形成不完善的人格。”

  我希望在书院成长的所有小弟子都能有完善的人格,都要懂得不守规矩与作恶犯错必须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书院的教育不放弃体罚。有人说“体罚是不尊重孩子”,而我觉得孩子犯错时不给他惩罚才是对他最大的不尊重与不负责!还有人说“体罚会给孩子带来身体的伤痛与心灵的阴影”,而我认为只有不恰当的体罚才会如此。简单而粗暴的否认或者赞赏体罚都是偏激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运用体罚这一教育手段。而关键的关键在于引领老师回归教师本位,重塑师道尊严。老师的本位在哪里?——在传道受业上。尊严在哪里?——自己的德行与对学生的责任上。只要有了高尚的师德和视生如子的情怀,“体罚”就不再是个问题。相反,没有了师德,不仅不能体罚学生,连教书的资格都没有。识此为戒!

   基于以上认识,书院规定当孩子道德人品出现问题,或者学习偷懒怠惰时,老师可以体罚学生。体罚的原则是:一、发心要“正”,以对学生的爱作为出发点,不能带着情绪实施体罚;二、方法要“中”,起到警示作用即可,不要伤害孩子的身体。为此,书院为老师们每人准备了一把戒尺,并在今年的开笔礼上通过“授戒”仪式,以向家长与孩子传达书院的意旨,显示教师的威严。戒尺上铭刻《师说》全文,这是对全体老师的期待;戒尺在课堂上用来惩戒弟子,这是对弟子的厚爱。

  我给老师们授戒,其实还有一层含义:希望老师们“心有戒,手有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始终流淌着“守规矩、重戒行”的价值取向。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倡君子要“三戒”和“三畏”;佛家讲“以戒为师”;道家也提倡持正和守戒,教人不妄动、守清静。

   心中有戒,方可谨言慎行,去恶扬善!心中有戒,才会敬畏三尺讲坛,仁爱身边的弟子!心中有戒,就不会贡高我慢,无法无天!

  手中有尺,就是要注意方式方法,自己做事有标准,惩戒学生有尺度。手中有尺,就不会意气用事,就不会以任何理由放弃对孩子们的责任!

  愿书院所有的老师都能用好手中的戒尺,谨记“心有戒,手有尺。”做一个德才兼备传道受业的师者;做一个助力书院“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事业的仁者;做一个为国家昌盛民族富强添砖加瓦的能者!

              汉风2018103日子夜于彭湖苑清风明月轩

汉风“子夜随笔”之一百零八:《心有戒手有尺》

【2018年10月1日,彭城书院第47期国学启蒙班开学典礼授戒仪式
汉风“子夜随笔”之一百零八:《心有戒手有尺》     2018年10月1日,彭城书院第47期国学启蒙班开学典礼授戒仪式。】
汉风“子夜随笔”之一百零八:《心有戒手有尺》    2018年10月1日,彭城书院第47期国学启蒙班开学典礼授戒仪式。】
汉风“子夜随笔”之一百零八:《心有戒手有尺》      2018年10月1日,彭城书院第47期国学启蒙班开学典礼授戒仪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