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茶会揭示了传统中国人的避暑智慧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院活动 |
大暑,作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先生首先介绍了大暑的气候特点以及人们在这段时间内容易出现的食欲不振、消瘦等“苦夏”现象。他指出,大暑时节,人体消耗巨大,需要特别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补充体力和预防疾病。先生提醒大家,我们现在常用的避暑方式中,空调和电风扇虽然能带来一时的凉快,但如果长期依赖这些设备,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免疫系统、排汗系统以及关节部位都可能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先生还提到了吃冷饮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包括胃肠道不适、咽喉部不适和痛经等,建议人们在大暑时节选择更为健康的饮食习惯,比如饮用热茶,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和热量散发。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先生详细介绍了古人在没有现代制冷设备的情况下,如何利用自然条件和传统智慧来避暑。他提到,古人会寻找树荫、房檐下等自然阴凉的地方,使用扇子纳凉,穿着透气性良好的“隔汗衣”,以及饮用具有消暑功效的“消暑汤”,如绿豆汤、苦瓜汤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在夏季还会使用玉石制成的“玉枕”和各种编织材料制成的“凉席”,这些自然材料不仅能够带来清凉,还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先生还强调,除了这些物质层面的避暑方法,古人更注重通过“静心”来达到消暑的效果,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消暑》诗:“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天热怎么办?大诗人给出了一个“传世妙招”——心静自然凉,读来令人不禁莞尔。
茶会的最后,先生写了一段寄语,送给现场的来宾,也送给所有的有缘人: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希望大家无厌于日,多淌汗水,多饮茶水,把一年来身体中侵入的寒气、邪气、毒气、湿气等趁此排出。另外,尽量少吹空调,少喝冷饮。让我们一起汲取先人智慧,过一个健康的盛夏。让我们铭记并力争做到:人随天地动;心静自然凉!随着讲座圆满结束,本次茶会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传承,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个炎热的季节,让我们一起学习古人的智慧,寻找那份内心的宁静与清凉。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次的文化盛宴,共同探索更多传统文化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