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王宇老师文章:那些流在书院岁月长河中的泪水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第一次流泪
那是八年前的一天,我从友人那里得到了一张彭城书院传统文化活动的入场券。和我一起领券的几个朋友因为各种缘由都未到场,似乎是冥冥中注定,就我来到了活动现场,从此翻开了生命的新篇章。活动的第一项是连根养根仪式,当场内响起《黄帝颂》的音乐,滕丽娟老师庄重的主持这一仪式:“请大家端身正意,整肃衣冠。让我们怀着一颗致诚、恭敬与感恩的心,向华夏始祖轩辕黄帝、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历代圣贤、祖先、父母及师长行三鞠躬礼……”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震撼了,似乎是深远的呼唤,唤醒了我血脉里的深情。我当时就泪流满面,难以抑制。我想,这里就是我久久寻找的地方,是我的心灵家园,是我久久期盼中的心灵栖居之所。
进入书院,聆听先生的教诲,我才意识到我们平时所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再高的学府也无非是教我们知识,知识并不代表智慧。一个人即使学历再高但如果智慧未开,仍然见不到真正的光明。世俗之学是我们生存的手段,只有圣贤的经典和智慧才是提升我们人生质量,亮化我们人生品格的根本。来到书院,我才得以触摸我们中华文明的脉络。这里是先生深植华夏道统、传承民族文化、传播圣贤大道的处所。我们在书院里所学的是安身立命之学、圆满生命的大学问。先生教我们如何做人、做父母、做子女、做妻子。
书院的宗旨是“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能有这种理念的人,一定是个非同寻常之人!先生的每一节课对于我来说都是醍醐灌顶。其中,关于如何说话这一课,我记忆记犹新。先生说,讲话之前要三问自己:这句话是真实的吗?对人有没有益处?有没有说的必要?我这才意识到以前讲了太多的空话、假话、套话、废话。《道德经》中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先生就是让我们从当下做起,点点滴滴教我们做人!先生在教我们做一个真人啊!做一个温暖、光明、坦荡的人!先生带领大家做的就一件事“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一做就是十八年!
第二次流泪
第二次流泪是先生在书院周年庆上的讲话,深深触动了我。如同往常,先生的演讲总会使现场充满着庄重而又欢欣的气氛。先生在讲话中回顾了书院的流年岁月,大家都沉浸在盛典的喜悦和感动中。在临近庆典结束时候,播放了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这首歌过去在看《西游记》时已经太熟悉了,但不知为什么,在书院每次听到这首歌都会泪眼婆娑。记得几年前先生在志愿者成长营上第一次给大家播放这首歌曲时候,我瞬间就热泪盈眶。朦胧的泪光中浮现的是先生为了弘扬圣贤大道不顾风霜雪雨,经历世间艰难险阻的画面。
先生所做的是一份超越常人认知的圣贤事业。这样的事业注定会有很多人不理解,但先生从不解释,只是默默承受着世俗的褒贬、压力。太多太多的不易,都在眼前历历在目。“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歌曲中每一个字句都敲打在我的心上!大家都在跟唱,我张开嘴,却发不出一丝声响,只有泪水止不住的滑落。我知道,先生这颗弘道的心是多么的坚定而又恒常!“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先生从未让我们固步自封的修习虚无缥缈的道,而是让我们回到生活中千锤万凿,在千锤百炼中,在千难万险前,印证自己的道心!先生让我们要老实、听话、实干,就是怕我们有了信念却毅力不恒定。红尘世界欲望丛生,如果没有如如不动的道心,没有坚定的信念,是根本无法支撑下去的。我们的心魔是最大的障碍,我们每个人都是本自具足的。玄奘求法,宁可向西倒下,绝不后退一步。回望历史,哪个古圣先贤不是忍常人所不能忍,才成就常人所不能成就的事业?先生引领我们进行六实共修,就是把道落在实处。先生的志向是为众生、为天下、为万民!这样的慈悲、博大、宽厚的心,一定能够跨越时空,映照万物!
第三次流泪
在上周日举行的第二轮六实活动总结会上,先生批评了我。说实话,当时心里千回百转,太多太多的思绪拥挤在脑中。我有愧,我有错,站在明德礼堂后面我又情不自禁流泪了。我已经好久好久没有来书院聆听先生的教诲,我已经疏离了心灵家园太久太久,奔赴大道的路途已经荒芜一片了。如果不是六实共修的各位老师牵手,也许我早就和大道相去甚远!先生,您知道吗,其实我好羡慕那些您表扬过的弟子!我自知德能不够,智慧未开,只是希望能有一天您想到我时也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这就足够了。
先生,我会一直记住您说的话。您说,只要我们不掉队,好好修,您就能看到我们,就会始终牵着我们的手。先生您知道吗,没来书院的日子,心里还是会想念,会回望……不知为什么,每当我路过书院,想起一直坚守在书院里的您和师母,就感觉似乎是父母亲守在家门口等我们归来……感恩您在这喧嚣的时代创建了安静的书院;在这薄凉的尘世创造了温暖的时空。感恩书院里有一张张温暖、善良、朴实而又自在的面容。耳边忽然响起一首歌:
“你是天空无言的召唤,你是父亲沉默的誓约,你是光明失散的孩子在追寻故乡不灭的光。寂寂远方,行行游子,过千山,稻谷香。漫漫长路终有尽,心归处是故乡。但愿黑夜终消散。但愿誓言永不悔,但愿初心永不忘,但愿明灯永不熄。身归来,心安在,过千山,是故乡。”
先生在子夜随笔《佛离我们有多远》中写道:“我知道家乡在哪儿,但是我现在不能归,我还有未竟的事业,未用完的力气,未点燃的有缘人。我此行,只是来印心,印证自己的菩提心,印证这颗心是否无染,无欲,无私,无求。我欣慰,我欢喜,我该回去了,我要继续站在该站的地方,为迷路的人指路,直至春蚕丝尽,蜡炬成灰,我方归来。”每当读到这里,就会泪如雨下……先生无时无刻不是在引领我们归原有家乡……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组成员、书院志愿者协会义工、启蒙班教师 王宇。邮箱收稿日期:2024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