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先生应邀在西安与咸阳讲学
标签:
文化 |
分类: 汉风讲学 |

2024年6月30日,陕西省首届健康生命论坛暨第三届《道德经》学用读书会在咸阳市举行。来自西安、宝鸡、渭南、商洛、安康、汉中等7市20个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者共366人,参加了为期一天的课程。上午,汉风先生为大家做了《健康是生命的基石》、《探寻生命健康的密码》两场专题讲座。下午,大家在义工老师的带领下分组分享听课的心得感悟,然后每组推选一个代表到台上做分享。学员们纷纷表达自己在聆听先生讲学后的巨大收获,大家发自肺腑的分享令人感动。分享结束,汉风先生在为大家答疑释惑,回答了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最后,此次活动的主办方代表张砾中老师对活动做了总结讲话。活动现场自始至终洋溢着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并取得圆满成功。
先生在课程开始的时候说: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来日方长,其实有时候来日并不长。请珍惜自己,特别是自己的健康。不要因为年轻就肆意透支自己的身体;不要在年富力强、事业登顶时,突然倒下;更不要在进入晚年后被病魔摧残,苦了自己,拖累了家人。我们应该随时关注自己的健康,因为健康是生命的基石,是万事之本!如果不花时间关注自己的健康,最终就有时间生病、住院。先生接着发问:健康与有形的财富哪个更重要?生命与世间的名利哪个更长久?没有健康我们会怎么样?……在《健康是生命的基石》的构架中,先生重点帮助大家建立正确的思维认知:健康虽不是一切,但失去健康就意味着失去一切。
在关于情绪管理部分,先生说,临床医学表明绝大多数疾病是心因性疾病。其根源就在于:人的心中还没有树立起“身体也要有道”这一认识。如果心中无道,人就很容易被欲望所控。欲望就是人心灵的癌症,它就会生发怨、恨、恼、怒、烦、忧、恐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就是心因性疾病的祸根。所以,远离心因性疾病的根本就是要通过闻道、行道、悟道、明道,归于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身养性来进行对治。在最后,先生给出“五味神药”:总是微笑、总是敬畏、总是感恩、总是立德、总是清理。先生说,此方法是唤醒人类内在力量的“神医”。
在讲解《饮食养生之道》这一主题时,先生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但我们的饮食安全正受到严峻挑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果着眼于相和术,只能是饮鸩止渴。只有回到大道本源上才能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老子说“五味令人口爽”,只有建立“为腹不为目”的思维,才能享受“味无味”“甘其食”的境界,即在粗茶淡饭中品出食物和人生的真味。健康饮食究竟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先生给出的建议是:一、多样饮食,营养均衡。二、五味调和,味不可偏。 三、顺其自然,土生土长(选择当季、当地的食物)。四、适量饮食,按时进食。五、细嚼慢咽,饭后百步。六、感恩食物,放松心情。先生还在现场公布了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十大健康与垃圾食品。
在答疑释惑环节,很多人问: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总是生气和发怒,怎么办?先生说,其实在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控制不住情绪。情绪本质上是一种相,它发于心。当心的能量不足,或者说心里不干净、不光明的时候,才会起情绪。所以,对治情绪的根本方法就是当下觉知情绪,不被情绪带着走,而是关注内心。只要不断内修,德够了,人自然会柔和下来,情绪也就不攻自破了。所有人都希望健康长寿,但很多人却找不到方法,究其原因就是从不内观自己、改变自己、成长自己,所以求生反而得死。先生强调,心不清净,身体中、关系里也必然充斥着淤堵、浑浊和卡点,这些都是引人入死地的磁石。一个无我的人,才能左右逢源,逢凶化吉;一个不自生的人,才能长生。因为,他们身上没有“死地”,任何痛苦都伤害不了一个无我的生命,这是规律。
讲学结束后,汉风先生和刘思苇老师在岳书平先生、王水艳女士等老师的陪同下,先后考察了法门寺,踏访了老子青牛洞,拜谒了张载祠。7月2日下午,先生还应邀到西安《道德经》学用读书会,给服务志工做了专题分享和互动交流。大家一致表示,将竭尽全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经典《道德经》学用事业在古城西安的落地实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