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彭城书院
彭城书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9,286
  • 关注人气:1,0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节国学课系统地诠释了“儒家的生死观”

(2024-04-03 23:07:03)
标签:

文化

分类: 书院活动
这节国学课系统地诠释了“儒家的生死观”

331日,星期天,全国十佳国学书院——彭城书院如常举行周日国学讲坛暨20232024级国学班国学必修课。仲春时节,春风和煦,大家按时到来,签到后移步明伦堂,诵读中华经典《道德经》,随后行上课礼,向华夏始祖轩辕黄帝和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三鞠躬。礼毕,大家轻声就座,以饱满的热情和热烈的掌声欢迎清华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胡可涛先生,开启《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一事功学派代表人物陈亮的生死观探微》专题讲座。胡可涛博士结合陈亮的生死观个方面阐释儒家的生死观,即死亡的焦虑”、“死亡的意义”、“死亡的超越”,最后得出结论

首先,胡可涛博士简介中国南宋时期思想家、文学家、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的死亡观,引出主题第一章:死亡的焦虑。“呜呼痛哉!呜呼哀哉!”接着指出产生死亡恐惧(焦虑)的三个原因:濒死之痛,幻灭之痛,被抛之痛。死亡是人生的必然归宿,但是它的到来却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就为死亡焦虑的存在埋下了伏笔。

接着,胡博士结合陈亮的经历具体死亡的焦虑。一、濒死之痛:病痛折磨,生不如死;悼念好友,顾影相怜;等待死亡,缓和焦虑。二、幻灭之痛,死亡是一种毁灭,不论一个人事业多么成功,拥有多少财富,多么德高望重,死亡能使一切灰飞烟灭。毕竟,死亡意味着人生理想的终结,责任的放弃以及事业的戛然而止。如此,死亡的焦虑必然会因为这种幻灭感的加强而挥之不去。结合陈亮经历,怀才不遇,理想幻灭,事业终止,家庭责任未尽。三、被抛之痛,当人们无法走出或者摆脱死亡所带来的阴霾,死亡就成了一个问题,成为一种困扰。在这一点上,任何人都无法绕开,陈亮也是如此。死亡,“生命无法承受之重”,“与亲朋好友的诀别”。

接着,胡博士阐释陈亮的生死观“且以识死,且以起死”。儒家传统“重生轻死”,陈亮认为“生”与“死”密切联系。强调认识不到死亡的重要性,那么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也就无法得到彰显与展开。人们如果每一天都当成生命最后一天过的话,倒是可以催逼人们反思自我的人生价值。如何看待死亡?死亡是生命流程的一个环节;死亡是一种命运。接着,自然诠释第三个主题:死亡的超越“超出生死,是名实相”。在陈亮看来,认识生死不能立足于现象界去观察,而是要将生与死融入生命本体中认识,在跳出生死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基础上,履行“人道”,这才是解决死亡问题的关键。“死无所憾”——心理式超越;“死生大节”——道德式超越;“一体不废”——族类式超越。

最后,胡可涛博士总结:陈亮的死亡观大体延续了传统儒家的死亡观,这在许多方面得到了体现。其家族成员不同寻常的死命以及其个人命运的多舛,使其对死亡倒有着较为深刻的体验。(1)创造的价值:我们给予生命的(在我们的创造性工作之中);(2)体验的价值:我们可以从世界中获得的(在我们对价值的体验之中);(3)态度的价值:我们可以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或事实拥有自己的立场。无论如何,虚拟世界只是给心灵世界提供了暂时龟缩的角落,更可能的后果是导致了心灵主体的放逐。最后,胡博士从“生命的高度(知)”、“生命的长度(意)”、“生命的宽度(情)”三个角度,把生命的超越、生命的价值,完全地融合在一起,结束了本次讲坛。

讲坛结束,礼仪完毕,班长王晨又为大家召开了班会,大家集中讨论了毕业论文的撰写。每一个周日的上午,国学班弟子们都会汇聚于书院明伦堂,一起聆听圣贤大道,交流心得感悟,增能长慧。感恩遇见,愿我们修行在当下,怀着光明心、慈悲心、利他心在工作生活中不断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图文/彭城书院2023级国学班新闻组)

这节国学课系统地诠释了“儒家的生死观”

这节国学课系统地诠释了“儒家的生死观”

这节国学课系统地诠释了“儒家的生死观”

这节国学课系统地诠释了“儒家的生死观”

这节国学课系统地诠释了“儒家的生死观”

这节国学课系统地诠释了“儒家的生死观”

这节国学课系统地诠释了“儒家的生死观”

这节国学课系统地诠释了“儒家的生死观”

这节国学课系统地诠释了“儒家的生死观”

这节国学课系统地诠释了“儒家的生死观”

这节国学课系统地诠释了“儒家的生死观”

这节国学课系统地诠释了“儒家的生死观”

这节国学课系统地诠释了“儒家的生死观”

这节国学课系统地诠释了“儒家的生死观”

这节国学课系统地诠释了“儒家的生死观”

这节国学课系统地诠释了“儒家的生死观”

这节国学课系统地诠释了“儒家的生死观”

这节国学课系统地诠释了“儒家的生死观”

这节国学课系统地诠释了“儒家的生死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