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耄耋老者细表徐州文化风华弟子激起爱乡热情

(2024-03-08 09:34:06)
标签:

文化

分类: 书院活动
耄耋老者细表徐州文化风华弟子激起爱乡热情

彭城书院周日国学讲坛曾被江苏省委宣传部评为首批“江苏优秀讲坛”;被《新华日报》誉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从书院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七年时光,举行过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学活动。200多位教授、专家、学者,曾在书院讲坛留下自己思想的声音。无数徐州市民和来自五洲四海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曾在这里聆听圣贤大道、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营养。

3月3日,又是一个星期天,是举行国学讲坛的日子,也是书院国学班弟子齐聚明伦堂共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日子今天的讲座是特殊的,主讲人是彭城书院教授委员会的一位老先生李世明。李先生是徐州市史志学会副会长、民俗学会顾问、徐州文物保护专家库成员老先生已至耄耋之年,但幽默而富有个性。告诉大家,今天有关户部山的讲座,将从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一步一步展开来讲。

首先,李先生讲解了彭城徐州名称的由来。彭城这个名称首次出现在春秋鲁成公18年,这个史实说明徐州是江苏省建城最古老的城市。三国魏,徐州刺史从邳州迁至徐州,自此,徐州这个名字被沿用至今。李先生随后讲到了徐州中轴线,这是本次讲座的一个重要题。先生讲,许多人认为北京南京是大城市,多个朝代中它们被作为国都,因此有中轴线不奇怪,徐州不是大城市,怎会也有中轴线呢?其实不然,这正是徐州的特殊之处,徐州具有一条从北到南的中轴线,中轴线上有几个典型建筑或标志,从北到南依次为彭城路1号(州衙府衙北大院)、府前路、鼓楼、中道街(彭城路)、南门大街(彭城路)、戏马台(户部山)、云龙山等。这其中的户部山就是今天要讲的主要对象。讲到这里,李先生为我们展示了他曾在报刊上刊登的一篇文章,那其中有几张珍贵的老照片,这些老照片中的场景已经无法重现,李先生表达了一些惋惜之情。

讲解完徐州的中轴线重点标志建筑,李先生就为我们呈现了清代徐州府城图。不同于北京那类四四方方的城市,清代徐州府城呈现半圆形先生为我们介绍了拐角楼燕子楼东北角的大水池,随后比划起了中轴线,一直比划到他今天要讲的重点——户部山。说起户部山必须说到南山,南山这个名字在徐州志书中极少以条目出现清前是以戏马台代之,乾隆后则以户部山代之。那么,戏马台又是什么建筑呢?戏马台为西楚霸王项羽所筑,筑此台的目的在于观看并操练兵马。戏马台是中国重阳诗会的第一台,是文人重阳登高聚宴的滥觞。宋朝有僧人在戏马台上建寺庙,称之为台头寺明代隆庆六年,三义庙被建立隆庆年,戏马台上关帝庙、东坡祠也被建立起来。

戏马台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有几个原因。戏马台的修筑,是徐州历史文化的第一块里程碑;戏马台,是军事重镇,它是攻守徐州都要重点关注的地方;同时戏马台又是文化高地,其上有诸多寺庙经院,它开启了南山厚重历史篇章,是楚汉相争历史的见证,是徐州第一胜迹。那么,为什么戏马台后来又被称为户部山了呢?因为明代的户部分司曾驻在戏马台上一段时间。明天启户部分司进驻戏马台,使得戏马台发生历史转折,由清静宗教圣境变成衙署中枢、官贵府第、商贾趋鹜、百姓辐集之地户部山之名始于俗称,定于方志,百年后正式载入史籍。

戏马台真正成为居住地,始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这一年徐州发生洪水灾害,徐州户部分司署主事张璇为避水患分司衙门迁往户部山上。户部山因靠近城池,有钱有势的官宦之家和富贾豪门纷至沓来,成为了富户们争相趋居之地,久之,在户部山居住便成了富贵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有“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住户部山”之说。清代康熙25年户部分司迁走,乾隆年间崔家迁入,余家翟家郑家刘家李家等大户也陆续迁入,占据在户部山的中上区域。使得户部山在明代至民国这三百余年中一直是徐州城市经济和文化重心。李先生还讲解了八大家的建筑、院落、历史、掌故,让听讲座的同修们感到,这样的古建筑真是十分壮观,令人惊叹。

李先生在讲座中流露出作为一个古建筑文化学者以及历史文化研究者独有的视觉,和传统文化的珍视之情他说,如果再拆一些古建筑,以后的这些古代名胜,也许只能存在在照片里了。这种情感,深深地引起了在场同修的共情。讲座结束,大家发自真心的掌声此起彼伏,向李先生致以敬意。很多国学班弟子在课后搜集有关户部山历史材料的过程中发现,书院院长汉风先生曾在20多年前发起过对户部山古建筑群保护的倡议,并在《彭城晚报》开设专栏介绍这些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后来,汉风先生还出版过《走近户部山》专著,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图文史料。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文图/2023级国学班新闻组)

耄耋老者细表徐州文化风华弟子激起爱乡热情

耄耋老者细表徐州文化风华弟子激起爱乡热情

耄耋老者细表徐州文化风华弟子激起爱乡热情

耄耋老者细表徐州文化风华弟子激起爱乡热情

耄耋老者细表徐州文化风华弟子激起爱乡热情

耄耋老者细表徐州文化风华弟子激起爱乡热情

耄耋老者细表徐州文化风华弟子激起爱乡热情

耄耋老者细表徐州文化风华弟子激起爱乡热情

耄耋老者细表徐州文化风华弟子激起爱乡热情

耄耋老者细表徐州文化风华弟子激起爱乡热情

耄耋老者细表徐州文化风华弟子激起爱乡热情

耄耋老者细表徐州文化风华弟子激起爱乡热情

耄耋老者细表徐州文化风华弟子激起爱乡热情

耄耋老者细表徐州文化风华弟子激起爱乡热情

耄耋老者细表徐州文化风华弟子激起爱乡热情

耄耋老者细表徐州文化风华弟子激起爱乡热情

耄耋老者细表徐州文化风华弟子激起爱乡热情

耄耋老者细表徐州文化风华弟子激起爱乡热情

耄耋老者细表徐州文化风华弟子激起爱乡热情

耄耋老者细表徐州文化风华弟子激起爱乡热情

耄耋老者细表徐州文化风华弟子激起爱乡热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