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吴秀珍老师文章:进入书院周年有感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一、震撼。几十年来,我一直以为大家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所谓的先进人物、榜样标兵,都是官样文章塑造出来的雕像而已。进入书院,才亲眼看到和亲身感受到有这样一批满腔赤诚要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赤子。他们淳朴、善良、正直、谦和、有担当,常年累月地为“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的公益事业而不遗余力的默默付出。他们不仅真切的存在,而且已经在这条光明又崎岖的路上走了那么久,奉献了那么多。虽然我家离书院不远,却一直无缘相见,可能是我的福报不到,更可能是凡情为涤,慧眼未开。
二、感愧。虽然一直自认不是个坏人,但也属“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之列,这使我不禁战兢惕厉起来。进入书院之后,长期以来追求的所谓实现个人价值的私心较一年前淡了很多。但说起奉爱,还是感觉使不上劲儿。就拿这次游学老子故里来说吧,整个旅程,我得到的多于付出的。但并没有沾沾自喜,反而觉得有些沮丧。因为一些耳熟能详的圣贤教诲却很少做到,而很多同修都做到了。同屋居住的胡晓敏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她把圣人教诲“凡取予,贵分晓,予宜多,取宜少”“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吃亏是福”等都在无意中做给我看了,而且是那么的自然而然。车长徐凤梅老师也褒扬了她平时接孩子时默默带走垃圾并让孩子给老师行礼后再离开的事,这让我感愧不已。再如近来李翠老师每天给我们几个后进生开小灶;郑丽娜老师自己花钱花时间学好舞蹈再教授给我们……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三、羡慕。我不羡慕当官的、有钱的,却由衷羡慕书院人那种发自内心、灿烂纯净的笑容;羡慕那种冷静、温和而又智慧的低语。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能有几张这样的笑脸?又能有几人不焦虑不郁闷?一尘不染为“清”,一念不起为“静”,清静也是要慢慢修出来的,就像一湖春水,只有宁静,才能倒映出万家灯火的绚丽。而长期以来都被教育“你要强,你要争,才能收获美好;你要多用脑,少用心,才能免受伤害”。到现在才明白:那即便不是一条死路,也是一座逼仄的独木桥。
四、赞叹。赞叹先生心怀慈悲大爱,却又能行为示范、正己化人;赞叹他把散落各处的星星之火汇聚成一个火炬;赞叹那么多同修坚定不移的悟道行道,在这薄情的世界,多情的活着,在这冷硬的混凝土丛里成为温软柔韧的存在。十七年来,多少人多少家庭因此受益、创造和谐、激发能量,真的是不可计数!
五、依恋。之前听到钟庆来老师说没事儿就想往书院跑,我是不能理解的。现在,书院在我心里也有了温度。这里有毫无机心的淳朴,有与人为善的热诚,有自然而然的奉爱,有默默无语的包容,有义不容辞的担当。
六、放松。很长时间以来,生活像赶集,还美其名曰“充实”,实际上是“我执”和“焦虑”的呈现。现在明白:自己的使命就是用老天给予的天赋给这世界增添一些美好。无论做什么,力求做出禅味。比如做手工。好多年不摸针的我,现在居然也能沉下心来学着给妈妈做个腰带、给爱人做个眼罩,而且感觉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心流状态,真的很享受。如遇思想跳闸,我就暂停,闭关内省,回归正轨后再继续。
修身的路,道阻且长,然而行则将至。让我们携手共进,历事炼心,期待书院和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