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子夜随笔”(148):今宵别梦寒
标签:
文化 |
分类: 汉风博文 |
说什么呢?当我站在您的舍利塔前,只说了三个字:我来了!然后,我双手合十,把腰深深地弯下去,弯下去……抬起头,泪光中看到您的笑,看到您歌中的长亭古道,看到您弥留之际写下的四个字——悲欣交集。回过神来,有一束七色光透过竹林的缝隙直射过来,我拿起手机把这情景拍了下来。我知道,这祥光瑞气是留不住的,但是记忆可以长存,心香可以不灭。
这是初冬上午十点钟的山林,平时这里川流不息,而现在大家好像是特地不来打扰我们,周围阒寂无人!除了风声就是鸟鸣,我甚至能听到阳光洒在竹林的声音。一阵风过,天空飘下无数落叶。我把它们一一捡起,在舍利塔前的祭台上摆成一个“心”形,然后站定身姿,再次双手合十,让这一山的青翠染绿我少年的梦境。恍惚中,耳畔响起那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歌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人生本质上是一趟觉醒的旅程,可身处红尘浊世,常常会被世相迷惑:困于成败,迷于名利,陷于得失。所谓觉醒,就是要在历事炼心中不断增能长慧,直至从量变到质变,如雏鸟破壳,回归自性本真,领悟自然大道。觉醒的程度不同,达到的境界就有异,人生命运也会千差万别。
您说人生的第一次觉醒是“见自己”。人的眼睛总是向外看的,所以见自己着实不易。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想“自知”,也就是“见自己”,就必须“塞其兑,闭其门”,排除各种干扰,摒弃千般诱惑,做到“致虚极,守静笃”。这时候,才能逐渐消除心灵上的层层遮掩,渐渐看见自己,认清自己。
人生的第二次觉醒是“见天地”。天地是什么呢?是有无相生、万物并蓄;是阴晴圆缺、山高水低;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苍天在上,因为空无,所以无所不包;大地在下,因为深厚,故而无所不载。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地生万物海纳百川。真正见天地的人,就明了宇宙之大、星汉无穷;明了世事无常、因果不虚;明了生命的短促、自己的渺小。如此才能谦卑处世,顺应自然,尊道贵德。

第三次觉醒是“见众生”。众生就是人性,也是我们自己。就像《西游记》中的师徒,孙悟空是我们的心神,猪八戒是我们的欲望,沙悟净是我们的理性,白龙马是我们的意志,而唐三藏则是我们如如不动的本心。生活就是一面镜子,理解他人,就是宽待自己;帮助他人,就是度化自己。所以,真正见众生的人,对这世界不再会有任何的执着、自卑、懊恼、焦虑、妒忌、纠结、失望、抱怨、仇恨;而是感恩、敬畏、理解、包容、原谅、怜悯、慈悲、仁爱、祝福。


请告诉我什么是爱?——这是几乎所有人都曾有过的追问。爱便是慈悲!——这是有缘人才能理解的答案。您只用了五个字就完美的诠释了爱的真义。这爱,并非单纯的情侣之间的缠绵悱恻,或亲人之间的血浓于水,而是对世界的慈悲、众生的仁爱。我知道,非慈者不善,非悲者无情,您是选择了更加艰难的方式去普渡众生、善爱世人。这样的爱不是慈悲是什么呢?
您的慈悲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坐藤椅之前要先摇动几下,以免压死上面的虫子。在您修行的山上有一颗枯树,您日日给它浇水,一段时间后竟枯木逢春,重新发芽了。这便是您仁爱的力量和慈悲的感化。您临终的时候要求弟子在自己的尸体旁放上几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去被烧死。赵朴初先生称赞您“一轮圆月耀天心”。这天心便是您无尽的慈心和悲心!
您的慈悲还体现在一生的行旅中。您出家后并没有放弃自己曾经结交过的朋友和亲人,而是将他们视为同修,用佛法来引导和感化他们。您更没有远离社会和时代,而是积极参与了当时的救国运动和社会事务。您游历祖国各地,传播佛法;您关注当时的抗日战争和民族危机,呼吁国民团结起来,抵抗外敌;您倡导“人间佛教”的理念,主张佛教应该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关心人间苦难,服务大众福祉……
山风吹过,叶落簌簌,蓦然回首,山路上走来一群游客。他们也一定是来看您的吧。我要与您告别了,我会像您一样放下对世俗的一切执念,满怀慈悲,走向我的亲人、我的故乡、我的祖国,以及生养我们的这个蓝色星球……
回家也是出家,出家也是回家啊……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汉 风 2023年11月27日子夜 于杭州西湖满觉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