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磅文章:千江有水千江月

(2023-12-05 09:56:15)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重磅文章:千江有水千江月      先生在我们书院发起的第二轮“六实共修”,不知不觉又过去快半年了。十一月共修主题是收获。收获月,我收获了什么?耳畔不由得回起一首熟悉的旋律——

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梦

一颗啊一颗种子/是我心里的一亩田

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

种桃种李种春风……

一、老实读经,收获智慧

当我们怀着无我利他的心读经时,《道德经》的智慧就能走进我们的心里。慈悲和智慧需要双运,这世界上,沒有冷冰冰的智慧,也沒有愚昧无知的大悲。

我们捧起《道德经》的時候,要知道自己捧着的是老子的大愿,是老子的心;当我们拿起经书的時候,要知道自己拿着的是老子的悲心,是老子的智慧当我们默念经文时,知道自己在读着圣人的心,自己清净了心,便能契入圣人的心。就像数据线联通了我们的手机和电脑,读经的这条线也会联通我们的心和老子的心。

有一种柔软会荡漾在我们的心里,融化被欲望冻僵的心灵,这道暖流就是圣人心的温度我们感受着它,就像捧着一颗热切跳动的心脏,不敢用力地合拢手,怕伤了它、给它带来疼痛。这温柔,也源于那颗温暖的悲心。那么就感受它吧,让它点燃我们,让它温柔的火焰照亮我们贪婪的心灵,让它温柔的心音降伏欲望的心魔。它会让我们匍匐在老子的脚下,护持真理,护持众生,护持一种代代相传、永不中断的悲悯。

读经最好的境界,就是读到一种精神和灵魂上的共振,如果我们得不到共振,说明我们和老子之的那條“数据线”断了,就连不通老子的心。所以,读经要有上契于天地的心、下惠于众生的心,这时,我们才可能融入《道德经》。

我心入经,经入我心。以日以年,久久为功,静待岁月。这样,我们才会真正成为先生期盼的行走在世间的《道德经》。重磅文章:千江有水千江月

二、老实静坐,收获无我

先生经教导我们要把修行融入生活中,可奇怪的是,尽管我们很努力,修行却仍然与我们的生活若即若离。当我们打坐、念经、微笑面对他人时,我们觉得自己做得很好,真正是把正法运用到生活中了,可是在我们沮丧、愤怒、疼痛、委屈的时候,先生的教诲便开始记不清。除了当时极其鲜明而强烈的屈辱感、挫败感外,其他一切都退到模糊的背景中去了。也许有人不禁要怀疑先生教给我们的种种方法是否真的有效。

为什么修行不能持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让很多人脱胎换骨、自由觉悟的正法到了我这里就总是失效?也许答案就在于我们把生活抓得太紧。

不论自觉或不自觉,生活中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太重要,工作、家庭、金钱、声誉、感情,我们希望这一切尽在掌握中,四平八稳,安全放心。为此,把全副精力都投入进去还不够,还要通过修行为生活上保险。然而,生活就像我们手里握着的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

在无常面前,以强化生活和自我为目的的修行变得支离破碎,收效甚微。我们若能放松下来,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至关重要,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修行上,生活并不会因此变得更糟。相反,真正的转变会在这时出现,我们也会因为放松而第一次尝到自由的滋味。放松可以说是修行的第一课这一课也许就是先生说的“放下”的序曲

生活中人们最惯常的状态是紧张、对抗,对自己、对别人、对周围的一切都紧张兮兮。我们不喜欢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外,任何一点不确定性都会让我们焦躁不安,所以我们总是神经质地忙碌着,即使身体没动心里也从没停过,深谋远虑,想防微杜渐。一帆风顺时,我们希望这种美妙的状态能一直保持下去,不想看到任何突发事件打破生活的完整平静。

生活中发生任何一件事,都让我们心头一紧,必须立即判断出它的利弊以采取相应的行动。对自己有利的要让它锦上添花,对自己不利的要赶紧想办法压下去或推出去。我们自以为是生活的故障检修员,整日一副严阵以待的模样。

   身处顺境的时候,已是这样不安,陷入逆境会怎样惶恐更可想而知了。我们仿佛每天头顶磨盘走来走去,感觉要被压垮了,世界缩小到只剩下眼前那一堆困难。诸事不顺,我们越发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可怜虫。

这种自艾自怜的情绪使我们觉得自己更有理由责怪、刻薄、报复、折腾。我们乐此不疲,以至于忘记生活原本就是变化无常,喜忧参半,甚至有点混乱的。哪怕我们耗尽毕生精力,也无法使它更可靠有序些。而每天的静坐却可以逐渐让自己放松下来,不再对抗,习惯那种不确定性并安住于此,有人也把这称为自在。放松下来,让心与外界连接,不刻意追求任何状态或结果,只是安住,这实在是最为重要的修行。

    我们之所以很难体会到本心,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大都在牵着我们朝与本心相反的方向走。很多习惯,尤其是心的习惯,让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窘境,比如前面说到的紧张对抗,还有趋利避害、推卸责任、自以为是、太在意自己的方式等等。我们静坐便是要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扭转这些习惯,使自己逐渐摆脱困窘的境地。重磅文章:千江有水千江月

三、注重当下,收获精进

本月初,我们小二组轮值书院“六实共修”,印象中应该是我们小组第四轮做值周主持工作。书院同修李文献老师主持,王淑华老师负责播放PPT。她俩早在上周四、五就开始准备,王晨和陈泳汐老师专门成立了小二组值周工作群。对直播过程中的诸多细节逐一打磨。周六在小群模拟演练达五遍之多,之后王淑华老师为流畅播放PPT,继续加班到深夜第二天正常到书院进行小弟子公益读经班的教学活动。教学之余,不忘抽空和小二组的同修们继续就相关的工作进行交流、演练。周日早、晚接着模拟演练,以确保书院周一早晨大组共修万无一失。事非经过不知难,书院每天清晨共修的正常进行,正是无数的书院志愿者无私奉献的结果。有缘进入共修活动的我们,还有什么借口懈怠呢?

在书院“六实共修”的过程中任何情况都能适应,任何可能性都会被接受,我们的内心始终是开放的。没有趋避,所以没有恐惧,也不会不耐烦。我们的心会柔韧、开阔,可以无忧无惧地包容一切,就像大地,因为有承载万物的能力,才匍匐在万物的脚下。

书院人通过奉献,学会放下贪着;执着减轻,行为便不那么容易造成伤害,这是持戒;不容易起嗔恚心,这是忍辱。生活中由此而来的变化令人欢欣鼓舞,于是我们的六实之行进入一个新阶段:欢喜、持续修行的阶段。

精进不是因为必须而勤奋去做事。我们对自己的创造力,对自己的变化充满了兴趣,因而想知道更多。如果生活过于繁复,妨碍了这种修行,我们便欢欢喜喜地让生活简单。如果这种修行需要一辈子,我们便一辈子欢欢喜地走在修行之路上,不因为旅途艰辛漫长、看不到终点也似乎没有终点而着急、沮丧,这就是精进。如果有人问:“这种修持需要多久?”我想先生的的答案可能是:“生生世世。”重磅文章:千江有水千江月

四、印心先生,收获光明

“自我”的怂恿下,我们忙着扮演新的角色。在世人面前,我们扮演书院弟子在同修面前,我们扮演道行更高的书院弟子在先生面前,我们扮演“孺子可教”的好弟子……这种扮演,可能是有意的,但绝大多数时候却是无意识的。换言之,我们以为自己是书院弟子,而实际上只是在扮演书院弟子。

我们换一种吃饭、睡觉、说话、生活的方式,让六实共修成为日常或为书院这份公益事业出钱出力。这都没有问题,关键是我们做这些是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是书院弟子,或是为了让自己安心,肯定自己的确走在公认的正道上,还是为了把自己的本来面目探个究竟?

不论自身离先生是远是近,只要内心保持与先生的默契沟通,理解、领悟牢记先生的教诲,在心灵深处感念他的功德和恩德,就能领受到先生源源不断的加持。这便是跟随先生实修实证,依靠先生趣入解脱。

先生传授之法,无一不指向解脱,但不论修哪个法,如果我们只是做表面文章,而不肯硬碰硬在自心上下功夫,解脱都将遥遥无期。

先生对我们每个人的解脱都至关重要,我们都想与先生做深度的连接。于是总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希望博得先生的青睐。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自己本来心浮气躁、傲慢生硬,但一到先生面前,整个人就平静、柔和、喜乐起来。如果这种转变是自然流露的,当然再好不过。先生的慈悲加持就会融入我们心间。

有句话说“千江有水千江月。”先生心若是空中月,各人心中的江河愈平静清澈,映出的月影就愈皎洁圆满污物漂浮、波浪汹涌的江面倒映出的月影必是染污零乱的所以宝月一轮当空,江月各自不同。

然而我们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只要江中有水,不论清净还是污秽,都能映出月影。一江有月,千江有月。不要以为只有自己才与先生相应,也不必担心其他人的深度接触会减损自己与先生的相应。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实践中却常常成为大家修行的障碍。

我们若有机会与其他同修共事,一起先生为书院做点事情,应该珍惜这份福报和缘分随喜同修的发心和行为,所以即使有意见或分歧已经完全能沟通解决。

很多时候,为了护持他人的善心、善念,成全他人的善行,不仅我们自己的意见、方式可以放弃,甚至我们所做的“善事”或“正确的这件事”本身也可以放弃。我们不必坚持事情一定要做到完美。如果参与者都能够通过共事减轻烦恼、增加法喜和道心,就是完满了。

“六实”活动的目标与本质其实就是“时刻牢记并落实自己的责任——和谐身心我的责任,和谐家庭我的责任,和谐事业我的责任,和谐社会我的责任。做到了这些就是对先生对好的感恩,对书院最好的回馈。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2组成员、书院骨干义工、2020级国学班弟子 李向东。邮箱收稿日期:2023年12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