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先生8月3日应邀为国华投资2023年优秀年轻干部培训班授课

标签:
文化 |
分类: 汉风讲学 |

8月3日,国家优秀社科专家、彭城书院院长汉风先生应邀来到位于张家口尚义草原的国家能源集团培训基地,为国华投资2023年优秀年轻干部培训班授课。在一天的时间,先生于上下午分别以《国学中的管理智慧之国学精粹》与《国学中的管理智慧之大国智慧》为题,为全体学员做了六个小时的专题讲学。讲学取得圆满成功,引起强烈反响。
先生从“国学”的内涵说起,广义的国学是指中国历代的文化传承和学术记载,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狭义的国学则是指中国古代学说。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对“国学”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汉风先生接着说,“国学”是学术概念,说传统文化更易被大众接受。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在谈及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汉风先生用了“道”和“德”来概括其要。他说,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将“道德”合为一个概念,属于伦理学的范畴。其含义与最初的“道”和“德”相去甚远!“道”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正如《道德经》开篇所讲的“道可道,非常道。”我们可以姑且这么理解:道是指超越时空的宇宙法则、客观规律。一个人遵循“道”来做人处事接物,这就叫积德,也叫有德。一言以蔽之,顺道而为就是有德。古人云“德者,得也。”所以,有德的人才能心想事成,好事连连,因为他是顺道的。“顺道而昌,逆道而亡”——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这就是简单理解的“道”以及“道”和“德”的关系。
先生接着说,道是宇宙总法则,如果具体到天地、自然界,就叫天道;具体到社会、人间,就叫人道。人道从天道中来。人人都本来具足道性,如何把道性发挥出来呢?——顺道而为啊。我们的念思言行一直在道上,顺道就有德。“德”是一切的根本,所以传统的人才观就是:德才兼备是优品;有德无才是良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由此可见,只要有德就是上两等;无德只能在下两等。先生认为,
“德”是道的外在体现,管理者以德来运行企业,就需要行为世范,正己化人、为大家做榜样。我们现在过于强调管理制度,其实制度属于“法”的层面,具有强制性的规定和惩治措施。
在一个企业里,如果道、德、法三个层面一起豁然贯通,那是最圆满的状态。若此,企业就会变得圆融无碍,运转顺畅。如果没有道与德,只剩一个法,就靠严酷的法律执行,被管理者就会有怨气。最后如果道、德、法都没有了,就会沦为管理的最低层级。不但领导者会受到被管理者的冒犯和侮辱,整个企业也无法实现正常的运转。
在下午的《大国智慧》讲学中,先生从国学的核心精神“和”开题。“和”的意思是“融洽、协调、没有矛盾和冲突”。所以,中国人崇尚“和为贵”。华夏文明的核心精神就是“和”。“和”中只有理解没有伤害;只有仁爱没有斗争;只有慈悲没有埋怨;只有感恩没有仇恨;只有喜乐没有忧愁……在汉语语汇中,所有与“和”组成的词语都传播着正能量,如和蔼、和气、和平等;在汉语成语中,凡由“和”发端的成语都预示着吉祥,如和蔼可亲、和颜悦色、和平共处等。先生还提到北京故宫,原来叫“紫禁城”,这是明清两代的政治中心。故宫三大殿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无一不体现了华夏文明的核心精神——“和”。
在当代中国,如何治国理政?如何定国安邦?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他说,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来自《道德经》中的名言,言简意赅,一语道破管理玄机。后世很多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不同诠释,无论将“小鲜”解释为“小鱼”还是“美味菜肴”,都是以烹饪比喻治国。“烹小鲜”不能随意翻动,调料要恰到好处,火候要掌握得当,治理国家也是如此,要有审慎负责的态度。
2019年3月,习近平在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时,意大利众议长菲科问他,当选中国国家主席时是什么心情。习近平回答,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习近平这番话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境界。 "无我的境界"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人在行动和思想中没有自我意识的状态,即超越了自我、自我的欲望和个人利益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人不再受到个人欲望和偏见的限制,可以真正地去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的本质。
在讲学的最后,先生结合中华经典《道德经》给大家提出几条建议:一、修好“无为”思想;成为“玄德”之人。二、练就“百谷之王”胸怀;养成“谦下不争”品质。三、善于推功于人;甘于揽过于己。先生在讲学最后寄语所有青干班学员:“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国学智慧博大精深,我们只有从内心生发起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和圣贤祖宗的信仰与敬畏,才能从中汲取到做人处事的无上智慧。只有尊道贵德、正己化人,同时放下自己的架子,甘愿托起别人,才能最终成就自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领导者。”大家用发自内心的掌声来表达自己闻道而乐的感受。
汉风先生曾多次应邀到国家大型企业、上市公司等,为管理人员培训或授课。讲学内容有《道德经与企业管理》、《易经与企业管理》、《儒家哲学与企业管理》、《禅宗智慧与企业管理》、《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阳明心学与企业管理》、《传统文化与职业道德》等等。国际经典文化协会主席温金海称赞汉风先生是“用生命演绎中华经典的楷模”,“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失落已久的传统士人的道统与风骨”。《华星名人》杂志评论汉风先生“人格高洁、学识渊博、思想深刻、语言幽默”,“内心充满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赤诚”,“他的每一次报告都引导人走向善良与高尚;他的每一次演讲对于听众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