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做《西游记》中的那匹白龙马吧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前几天看到青青老师在小组群内的感悟:“又有一段时间没来书院了,感觉能量在俗世里耗散的差不多了。”我回复:“可以回听先生的讲课音频,再翻翻自己做的笔记”。前两年每当疫情发生,无法聆听先生讲课的时候,自己会去回听一些课程,也会翻翻当时做的笔记,就好像先生又在自己的耳边叮咛一样。这样不仅可以保持和先生的连接,时刻不忘先生的教诲,还能温故知新,再反思还有哪些没有想到和做到的。后来和一些同修一起组织了先生课程的复讲,有《大学》、《了凡四训》、《子夜随笔》、《清晨寄语》等。现在我们已经坚持到第450天。每天读一篇先生的文字,就好像和先生印心。
很多时候,先生的文章中并没有明显的催泪字眼,但是读的时候却总是涕泪滂沱。先生曾说过:“师徒传承关键在‘心’,不在世俗的形式。”我绝不做徒有虚名的假弟子,要做心心相印的真弟子。很惭愧,我还需要多加努力。想到这,我又打开6月24日那天第二轮“六实”启动会上先生的讲话。先生一共讲了三个多小时,我告诉自己要以空杯心态再去听一遍。先生传道总是用大白话,但又不失真意。我一边做着笔记,生怕落下了什么,一边思考。走的久了,回头看看为什么要出发。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第一轮“六实”活动已经结束,有人掉队;有人坚持;有人成为了抱一精进的楷模。我审视了自己,把自己归类于第二种。七月,新一轮共修开始我仍然是群主。我应该怎么去做?先生也常让我们反思:“我今天活着,别人能不能因为我而活得更好?”是的,我要做的就是能够更好的助力大家抱一精进,不辜负先生的良苦用心。启动会结束之后,我就开始准备小组动员会。在动员会上和大家重温了先生分享的“六实”价值和意义、方式与方法,以及为何与如何写每月一信。同时,我也阐释了为什么要建立小组群和共修成员的职责。最后让各位老师分享在未来的时光中,怎么去落实自己的“六实”。
七月伊始,我们小组依然决定早晨5:30共修,以此倒逼老师们早睡早起。先生说:“能够把握早晨的人,才能赢得人生。”不能早起很多时候是因为不能早睡,于是我分享了一些方法,比如每天晚上十点半之前放下一天所有的工作和家庭事务,用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下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将这些事情做取舍,舍去70%的事,留下对于我们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这样一颗焦虑和浮躁心能稍稍得到平息,帮助自己能较快进入睡眠,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早睡早起习惯。一个月下来,每天大概有八、九位老师参与了早晨共修,但仍然还是有几位老师不能经常跟上早晨共修的步伐。
正当无奈之时,也想起先生常说的规律分布,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自了汉,修行在个人吧,别人无法强求。我几乎每天五点不到就起床,五点半准时主持小组共修。有时候也想多睡会,但是一想,作为当月的群主都不能做表率,更没法去说服大家参与共修,于是便鼓足干劲严格要求自己,必须按时起床。大暑茶会上,先生说:“成功就是心力的比拼。”一个人未来的样子,就藏在他对待清晨的态度里。早起,不仅代表着个人的习惯,更是一种自律。有一次我去书院参加早晨线下共修,孩子爸爸埋怨,这么早就出门了。我回复说,只有早起做了功课,白天才能好好陪伴孩子们。早晨做好了功课,不仅精满气足神丰,也能很好平衡家庭生活。
另外,每天看到老师们发“六实”打卡,不少的时候感悟一栏是空着的。在小组每周共修时,很多老师也会反馈“每月一信,不知道写什么”。我也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体总结为以下几点:1、和书院的链接少;2、反思能力不够,需要不断提升;3、突破自我成长的事情做的不够;4、最主要的也是先生所说的,不愿意直视自己、挑战自己。在启动会上,我分享了先生给的“如何写每月一信”方法。另外我也给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小技巧,当有所感悟时,经常会用手机随时记录,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整理成一篇“每月一信”。
修行就是不断的去亮天性,化秉性,去习性。一年了,不能早起的依然还是不能常早起,“六实”积分也没有提升。也许是因为我们总觉得人生“来日方长”,修行大多只停留在嘴上。今年五月,我的一位十几年的好朋友在一个寻常的早上离开家,之后就再也没回去,因为一场车祸离开了这个世界。伤心之余也感恩他用付出生命的代价来警醒他身边的人。正如先生在《来日方长有多长》这篇随笔中所言“来日方长其实并不长啊”。往事不可追,来日不可得,唯有珍惜当下每一寸时空,抓紧时间好好修行,因为人生难得。
是的,修行路上有这样何那样的坎坷,但我们应该有“踏平坎坷成大道”、“山高我为峰”的气魄。先生在大暑茶会上说:“我从来不徘徊,只认准方向顺道而行。不管别人怎么说,任何时候自己的道心不能变。”六实修行之路和唐僧取经路一样,只要我们制心一处,在经历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之后,最终一定能得道成圣。再次回顾先生在“六实”启动会上的分享,我就做那只《西游记》中的“小白龙”,选对方向,紧跟先生的步伐,做到“老实听话实干”,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