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次成长故事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所谓修行,我觉得就是在自己的念言行中找到不良习气,而以道为镜修正自己。可是说的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我们怎么样才能有自知与自胜的智慧呢?这就需要不断去学习,就比如我们现在的六实活动,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书院公众号发布的同修们的感悟。古谚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自强故事来反思自己,学习别人的优点,修正自己的缺点。
不久前,子衿学堂组织了去汉王踏青游学,先生带领我们上午举行无我茶会,中午享受饺子宴;下午欣赏生活美学。班委会提前发布通知,要求每个组带不同的食材,准备中午的午餐。我们组负责菜品,组长倡议每个人带两个拿手菜。当大家把带来的菜摆上桌,热闹的像过年一样。吃饭的时候,我看到好多人带的菜是都从菜市场直接买来的熟食。而只有我的菜是自己亲手下厨做的,心里就产生了一种优越感。于是我就请先生和大家都来尝尝,并说这是我亲手做的菜,大家尝尝味道怎么样?这样自然是得到了大家的夸奖。
然后,我又跟同修们说:“你们怎么都是买的菜?不是说好要亲手做的吗?就我最诚实,亲手做菜。”过了一会儿,一位同修轻声提醒我:“你刚刚说话的时候只顾炫耀自己,有没有想到别人的感受?你亲手做菜是用心,那别人买菜难道就是不用心吗?有的同修可能担心自己做的菜不好吃,买来了最好吃的菜奉献给大家,这不也是用心吗?可能还有的同修工作太忙来不及下厨,但心里念念不忘今天的聚会,只好抢时间买来现成的,这同样也是用心啊!先生在分享《道德经》时反复告诫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有‘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想法。我们都要做知行合一的优秀弟子啊。”
这位同修的一席话让我惭愧万分。等到先生下午给我们授课的时候,机缘巧合地再次强调了“不争”。他说,“为而不争”是一种神性品质。俗人好争,争高下,争对错,争别人的赞赏,争他人的认可……当先生说到这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说的不正是我吗?我中午的时候不就是在争吗?我是想争别人对我的认可,争别人对我的表扬。想想平常的我也是这样,习惯于通过语言来争,争自己对别人错错,争他人的认可与赞赏。别人要说我一点不好,我心里就会不高兴;别人要是表扬我,我心里就乐开花。
《道德经》中说“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记得先生在阐释这段经文时曾说,凡夫俗子如果得到了别人的关注、肯定或表扬,就会眉飞色舞、得意洋洋;可一旦被人忽视、否定、指责或谩骂,他们的自我防卫心理就瞬间启动,要么怒气冲冲,要么心情沮丧……而老子却认为一个人感到“受宠”和“受辱”都不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是一种“心随境转”的低维状态。因失宠而感到耻辱的人是奴仆;但因得宠而感到得意的人实际上也自居于奴仆的位置。所以,当我们去讨好,去表现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站在下位了。
先生进而告诫我们,当你明白这样个道理的时候,只要去顺道而为就好了,不要看重得失,不要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要在意的是自己是否守道,顺道,行道。每每聆听先生的教诲都受益匪浅。我们一定要亲近圣贤,亲近有德行的人,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智慧和生命能量。感恩书院,感恩先生,感恩同修们的鼓励、支持和陪伴,有你们真好!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一起走!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我一定要做一个贤良淑德的女子,做一个优秀的书院人,做温暖世界的一缕光。
【本文作者彭城书院骨干义工、子衿学堂弟子、明德托育中心教师 李翠。邮箱收稿日期:2023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