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曹玉娇老师文章:三年始变,我期待十年!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这几个月,我切实感受到书院的“六实”共修活动带给我生命的变化。比如我的内心不再总是被焦虑和纠结占满,而是日渐平和与喜悦;我对家人也柔顺了很多,不再总用挑剔的眼光指责别人;对孩子也由之前的只关注其考试成绩到关注其生命状态……总之,我的生活似乎都捋顺了。即使现在还有一些不顺意,我也不担心了,我相信只要坚定地跟着书院走,在先生的引领与同修们的帮助下,我和我的家庭一定会越来越好。我想把这一段实修的生活经历分享出来,以便更多的有缘人走进书院,改变人生的命运。
首先,我对人生的终极目标有了更深切的认同。我之前听先生说人生的终极目标是“活好与走好”。但这句话只是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并没有刻在我的心上。我内心认为“活好”就是要赚很多钱,能随心所欲买自己想买的东西。所以,我总是觉得自己的首要任务是学技能去赚钱。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却因为健康的原因败下阵来。所以,我曾经很迷茫,为什么自己这么努力还是感受不到幸福呢?后来,我就用心去读《道德经》和《问道心得》、用更大的真诚和敬意去聆听先生的教诲,直至有一天我豁然开朗,把内心的乱麻给理清了。
仔细想想,我没有活好不是没去努力,而是努力的方向错了。先生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我赚钱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人孑然一身来,也孑然一身走。人世间的一切物质享受都不会给自己的生命增加能量。但我们离开世界的时候走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功德银行”里的分数。也就是说,我的努力应该在修德行、增智慧、长能量上!我应该心中充满爱,无私无我的服务社会。有了这个信念之后,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他人,才会在学习知识技能上勇猛精进。这就是《大学》里讲的“格物”。所以,我之前的努力没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幸福,是因为没有“德性、智慧、能量”的理念支撑。是先生唤醒了我,是书院拯救了我。
其次,我对书院的圣贤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既然自己明白了生命的终极目的,那么我对孩子的教育观念自然有了根本转变。我之前对孩子的考试成绩是焦虑的。每当孩子的成绩不理想,我都会对孩子恶语相向,批评指责。却没有想过在“因”上下功夫,只会在“果”上焦虑。在“六实”共修期间,先生反复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带着自己的使命和天命来到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都有自己的短板和缺点。家长不能一味只拿考试成绩来评判孩子的优劣。作为父母,要发现孩子的天性、秉性,然后取长补短,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天赋,成为他自己。
先生还强调,要在日常生活中,引领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良好的生活习惯、言谈举止要文明、对待学习要态度认真、待人接物要有恭敬心等。所以,这段时间我不再焦虑孩子的成绩,而是引导孩子在生活上做到干净卫生,比如起床后自己整理床铺、吃饭不挑食不剩饭等;在做事上要求态度认真、珍惜时间。我会给孩子分享珍惜时间的重要性,然后训练她做事的专注力;还会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劳动中,培养他们主动承担、愿意付出的品质。另外,我也开始注重以身示范,每天和孩子一起读经打卡,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孩子们交流《道德经》,和他们聊聊人生感悟。
再次,我在实修中见证了“知行合一”的力量。我走进书院三年多,一直觉得自己进步太慢。直到参与“六实”活动以后,才真正有所觉悟。虽然我实修实干还不够精进,但足以让我看到光明的未来。其实,我潜意识里也知道自己原来虽懂得一些道理,但却是一个“知而不行”的人,知道但不做到。先生说“知而不行等于零。”我虽记住了这句话,但由于我一直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所以才会进步缓慢。有一天,我听曾仕强教授的讲座,他说“知道不做到,其实是没有福气之人。”这句话真是给我心灵的震撼。我以前总觉得走进书院就是有福气,但书院教给我的智慧,我却没有落实到自己的生命中,所就不会有真实的收获,那我还是无福之人。
先生说:“对于‘六实’各项,多做多得、少做少得,不做不得。”而我做的还不够多,还不够坚持。先生还说:“即便扎根书院,精进修持,服务社会,也要五年才能有一小变。学用圣贤智慧,来自我们知行合一、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践行觉知。这在每天看来,没有任何区别;在每月看来,差异几乎微乎其微;在每年看来,差距虽然开始显露,但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但在每五年来看,那就是格局、境界和精神状态的巨大分水岭;等到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以后再看,也许就是一种人生对另一种人生不可企及的鸿沟了!”我进入书院三年多,开始有了变化。最重要的是我已经捋顺了人生之路,剩下需要做的就是坚定不移,照着这条“实修实证”之路走下去。我期待自己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