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小雪茶会温暖了彭城的冬夜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院生香 |
11月22日,星期二,壬寅年的小雪节气如约而至,而在每次节气到来之际,就会有很多人习惯地关注着彭城书院的二十四节气茶会,因为她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特殊的文化景观。书院创办十六年,茶会举行十六载。十六年来,无论寒暑易往,季节流变,每到节气晚上六点,书院都会开门迎客,茶道研修中心老师烹茶待客;七点钟,书院的肇建者、茶会创办人汉风先生准时讲学论道。如是往复,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一如岁月更迭,年轮日增,其间没有因为任何原因停歇过一次。到2022年11月22日的小雪节气,已经整整举行了374场。
今日的茶会现场与往日不同,书院古琴研修班的学员也在茶会现场给大家带来了优美的演奏:简朴的曲意,悠长的弦音,大家优雅的端坐琴边,低眉带笑,双手抚琴,悠长婉转的琴声四处飘扬,茶香四溢,琴声相和。小雪,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在此环境下,茶道中心的老师们专门准备了老白茶和大红袍。老白茶醇厚包容,大红袍香气高昂热烈,高温壮水,激发出来的热情给冬天的夜晚增加了许多温暖。
品完茶,就是会,每一次讲会上,书院大家长汉风先生都会为所有现场来宾开坛讲学。这一期举行了“《道德经》中的为人之道”专题讲座。讲学之初,先生借《黄帝内经》的内容,给大家简要介绍了小雪节气的养生常识。《黄帝内经》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所以冬日宜闭藏,闭藏不仅包括身体还包括心,心也要放松和休息,减少不必要的忧思。接下来进入了《道德经》中的为人之道的阐释。
先生首先告诉我们,我们这一生的地球之旅被称为“人生”。那么,什么样的人生才是自在圆满的?——成为圣人!“天下第一”的老子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给我们做了多达30处的关于圣人的描绘。先生说“聖”这个字,上左有“耳”以表闻道,通达天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扬道理,教化大众;下边的“王”代表统率万物为王之德,德行遍处施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接下来,先生给我们分享了《道德经》中关于圣人的特征和形象。
先生分别从书中不同的章节里面给我们摘取了很多的经典原文,告诉我们《道德经》中所讲的圣人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有常人无法理解的智慧。他们“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第二,有常人无法理解的能力。“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第三,他们超凡脱俗,但又和光同尘、被褐怀玉、光而不耀。第四,他们的生命最终死而不亡、无遗身殃,归于大光明、大自在、大圆满。先生说这才是我们这趟人生之旅的应该有的样子,应该追求的目标!
接下来,先生继续阐述《道德经》中的圣人是怎样炼成的。他说,圣人基本上消解了俗人的欲望,能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超然物外。”先生分别从《道德经》中第12章和29章里面选取了经文给大家做了深入的讲解。他说俗人的烦恼与痛苦之所以不断,都是因为欲望贪念太多了,我们要修行,就得先把这些贪欲解决掉。所以了解自己,剖析自己是第一要务。
先生从现实生活中的点滴告诉我们要向圣人看齐,只有行善积德,尽人事,听天命。接着他又从《道德经》原文中引用了很多经文原句,告诉大家圣人没有私心,心中装的是天下人的福祉。他们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他们抱一为天下式。他们慈爱天下,他们不争、不辩、不积、不武、不怒,不为先、不为大,不为主。先生说圣人的品质是和世俗思维相反的,只有我们真正的正言若反,向着世俗的反方向行走,才能回归于道,才能接近圣人境界并最终修炼成为圣人。
先生在讲学的最后说,今天我们通过对《道德经》的阐释,知道了什么是圣人,也知道了怎样才能成为圣人。但这只是解决了“知”的问题,接下来的关键就于“行”。“行”就是做到,在一念一言一行中去关注自己,落到实处。做多少得多少;多做多得;少做少得;不做不得!而《道德经》和任何经典的学用,来自我们知有合身心合、天人合的践行觉知,这在每天看来,没有任何区别;在每月看来,差异几乎微乎其微;在每年看来,差距虽然开始显露,但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但在每五年来看,那就是格局、境界和精神状态的巨大分水岭;等到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以后再看,也就是一种人生对另一种人生不可企及的鸿沟了!
当晚的茶会,清香满堂、茶香沁人、琴声悠扬、欢声笑语……一位网名为“禅心”的听众在给书院官博的留言中说“这场小雪茶会不仅温暖了现场所有人的心灵,而且一定也温暖了彭城的冬夜!”彭城书院壬寅年的小雪节气,美不胜,收获满满,这是一场意义非凡的茶会。在这场茶会上我们找准了修炼的方向,知道了修行的方法,剩下的就让我们跟随书院的步伐,学而时习之,知行合一,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