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首届公益古琴研修班悄然开学

(2022-11-02 15:45:24)
标签:

文化

分类: 书院生香
首届公益古琴研修班悄然开学

   1028日下午,古城徐州阳光灿烂、秋阳熙暖。全国中华经典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十佳国学书院——彭城书院,明伦堂内座无虚席,掌声阵阵,琴声悠扬。这里正在举行书院首届古琴研修班开学典礼,30余位来自书院志愿者协会、国学班、福德班以及明德国学幼儿园、明德早教中心的师生,参加了开学典礼。典礼由书院国学班班主任仲岩老师主持。

国家优秀社科专家、书院院长汉风先生应邀在典礼上致辞。先生说,音乐不仅是娱乐,在教育中是被用来传授道德的,对心灵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所以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正是基于对音乐教化作用的认识,书院创办之初就成立了古典音乐研修中心,开展每周一歌活动。乐教的传统在书院一直延续到今天,书院的日常教学离不开音乐;每年的梅花诗会都会展演德音雅乐节目;福德班还专门成立了合唱队。现在,机缘成熟,书院决定举办古琴研修班。

 汉风先生说,在传统社会,弹琴、弈棋、书法、绘画是文人墨客及名门闺秀修身养性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常以此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琴棋书画”因此被称为中国四大才艺,属于四大雅事。四雅之中琴处在首位,古琴也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它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等传说。可见中华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琴在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了解到首届研修班40位学员都是经过面试录取的。汉风先生对大家表示祝贺,并对接下来的研修生活提出三点要求:第一,要带着道心学琴。古琴之风,雅乐正伦,清微淡远,中正平和,不求悦耳,但求适心。所以它是历代文人修身养性的“道器”,抚之平心而静气,听者宁静而致远,是一种优雅静心的生活方式。很多琴曲就是古贤先圣们的心境实录,纯净而雅正,对这些琴曲的研习与体悟过程就是心灵的净化过程。先生希望大家以琴入道、以琴悟道、以琴演道、以琴传道!

先生提出的第二点要求是:要带着恒心学琴。我们听人弹琴每每感到心旷神怡,但有没有想过那一首动听的琴曲沉淀着琴人多少时间和心力?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不久前,书院公众号曾推送过史一然老师的一篇文章《先来一万遍》。希望大家对这篇文章认真研读一遍,从中感悟学琴和行道的智慧。先生告诫大家练琴是门苦差事,要做好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心理准备,学琴之路,贵在坚持。人贵立志,学贵有恒,锲而不舍,事方能成。

先生提出的第三点要求是:要带着敬心学琴。先生强调,一切福报从恭敬心中求,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常听人说“我读了好多经典,但智慧就是起不来。”那是因为你没有生起恭敬心。一个人对中华文明、古圣先贤、父母师长生不起恭敬心,就算圣贤再世,也无法让你生智慧。学琴者要对琴道、老师、学规、道场等都要从内心深处生发恭敬之意。恭敬心将会带给大家无穷的力量去战胜学琴过程中出现的懒惰和懈怠。大家聆听了先生的致辞,陡然升起一种无言的力量。

 汉风先生致辞之后,古琴研修班班主任徐明慧老师为大家抚琴一曲《神人畅》。演奏结束,明慧老师又为大家做了一场精彩的琴文化讲座,回答了学员们的各种疑问。开学典礼结束后,全体学员将跟随明慧老师开始一段以琴入道的人生旅程。明慧老师是广陵派嫡传弟子、中国古琴协会会员、音乐家协会会员、闻染琴社馆长。她长期从事古琴教学和推广工作,多次参加重要活动。曾任浙江东阳嘉年华影视文化传媒指导古琴老师、北京百花园传媒、安徽师范大学漆艺研究院古琴指导老师。

徐明慧老师承继了传统琴学的底蕴,曾开设古琴专业教学,担任古琴文化专题理论课程主讲老师,琴风严谨,授艺精准。另外,她在长期的古琴演奏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台艺术风格:仪态端庄,纤指灵活,运指娴熟,琴音清畅,跌宕铿锵,收放自如,张力刚劲,台风奔放,柔中带刚,彰显巾帼之独特风韵也。我们期待,书院首届古琴研修班的学员们在明慧老师的带领下,能业有所进、学有所成,早日把古琴之美带给书院师生和家长。

首届公益古琴研修班悄然开学

首届公益古琴研修班悄然开学

首届公益古琴研修班悄然开学

首届公益古琴研修班悄然开学

首届公益古琴研修班悄然开学

首届公益古琴研修班悄然开学

首届公益古琴研修班悄然开学

首届公益古琴研修班悄然开学

首届公益古琴研修班悄然开学

首届公益古琴研修班悄然开学

首届公益古琴研修班悄然开学

首届公益古琴研修班悄然开学

首届公益古琴研修班悄然开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