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餐,我和泪以咽!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院生香 |

记忆中,和着眼泪吃饭大概有三次:一是小时候挨了父母的批评,泪掉碗里却不耽误吃饭。那个年代不富裕,饭里没有油水,又没有零食,只有三餐,不吃就挨饿。第二次是几年前我和二哥、二姐在母亲进重症监护室之前,我们仨在四院附近的小饭馆,和着眼泪吃饭。第三次就是10月3日在子衿学堂,先生为我们用心准备的午餐,我和着眼泪吃下。
那天,到了午饭时间,韩莉老师组织我们排队进入子衿学堂。转过屏风,看到每张桌子上放着两张淡粉色的纸,左边的写着食单,右边的纸就是餐盘,一枚香梨,一双筷子枕在带露的桂花枝上。果香与花香沁人心脾,见素见美,美到极致的事物就具有了禅心和神性,我的泪水不知不觉间滑落。
先生引领我们找到自己的座位,接着给我们讲述每一个食材的历程:主食“阴阳惨舒”里的大米,是先生结缘的爱心人士从东北黑土地寄来的;主菜“碧螺春色”的茶叶来自太湖的洞庭山;辅菜“三生万物”里的花生仁是先生在福州授课时,一位大德企业家从龙岩寄给先生品尝的;点心“松鹤延年”里的月饼来自苏州百年老店松鹤楼……
餐具是先生和师母花了一个下午特地给我们选购的。每道菜及菜名是先生精心创造的。这些穿越千山万水汇聚于此的“有”,一下子打开了我们生命本原的“无”。我们接受到了全国各地寄来食材的有识之士的仁心、先生师母合于天地品质的慈悲心,以及农夫、快递员、大厨师傅等无数奉献者的爱心。在场的每一个人该有着怎样的因缘际会才得以在这餐里与那么多人事物遇见……
先生说,这些食物都源于一粒种子。每一粒种子都扎根于大地,向上接受阳光雨露,其力量源于知天时,依天意,循天道。敬畏天地,珍爱每一粒粮食,这些朴素的道理,很多高学历的人未必能做到,但我不识一个字的父母却一直用不言之教给我们做示范。父母亲熟知每一个节气,根据时令种麦收豆,他们在大地劳作的身影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课堂,他们的汗水告诉我要珍惜每一粒粮食。
我的家乡有一个特殊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初一,家家户户蒸糖心馒头摆在堂屋八仙桌上。此时小麦已经归仓,用新麦供奉天地神灵,感恩天地的恩赐,农夫朴素的愿望全在馒头里。平日里母亲会自然地捡拾起掉在地上的食物,吹吹就放入口中,以前不理解还经常责备她不讲卫生。前几天看到电影《隐入烟尘》里的几句台词:啥不是土里头生的?啥不是土里头长的?土都不嫌弃我们,我们还嫌弃土吗?土就是干净的东西。这些话一下子触动了我,我更理解父辈对土地那份深沉的爱,珍惜每一粒粮食的严谨态度。
先生的话在耳畔:每一粒种子都和我们同根同源,却牺牲自己来滋养我们,这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大爱,唯有用一颗恭敬心、敬畏心、感恩的心来接受它,才能体现它生命的价值,才不负它最后的璀璨。此时,有种感觉袭上心头,我和面前的每一样食材,似乎没有从前,没有以后,只有现在和现在的实在。彼此之间存在某种凝视和相知,我和他们似秋波,共相明。
接着先生引领我们一起诵读餐前感恩词:“感恩天地滋养万物……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平实的语言、不疾不徐的语调却有着直抵我们魂魄的力量。“至和之声,无所不感”,我早已是数次哽咽,任泪水肆流。我知道这泪水是幸福、忏悔、包容、仁爱、慈悲、敬畏、感恩……
2022年10月3日,这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这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这顿“见素抱朴”餐会永远定格在我心里,融入我的生命中,成为滋养我身心的养分。因为先生,才有了幸福的种子,才有了照亮未来的光。浓肥甘辛非真味,真味只是淡如水。追随着先生师母,行好生活禅,从一粥一饭中获得疗愈和滋养,嚼得菜根,少私寡欲,找回自在本真的人生真味,直至无上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