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道德经》中原来还包含着这样的养生智慧

标签:
文化 |
分类: 汉风讲学 |

9月23日,星期五,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每逢节气,都很多人都会习惯地关注着彭城书院的二十四节气茶会,因为她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特殊的文化景观。今年的秋分节气,是第370场茶会活动。下午六点,书院准时开门迎客,茶艺研修中心的老师们插花烹茶,待八方来客。今日准备了消油解腻、美容养颜的陈皮普洱茶,既有茶韵又有药香,陈皮养胃,普洱留香,大家品出了节气的仪式感。
讲学伊始,先生引导大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我们每天忙忙碌碌究竟为了什么?对于生命最重要的是什么?您属于健康人吗?他借用老子的话来叩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通过一连串发人深省的问题,先生引出了健康的重要性。先生说:“健康是1,金钱、事业、家庭、名誉等等是加在1后面的0,如果1倒下了,后面的0就没有了任何意义!我们应该随时关注自己的健康,因为健康是生命的基石,是万事之本!”
接下来先生通过让大家观看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健康标准的小视频,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指出“健康是一个人在身体、心理精神、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先生认为《道德经》中所描述的健康状态是“常乐”。他进而阐释说,常乐是一种自在、圆满的生命状态。这种“乐”不是来自外物的刺激,而是源于内心的法喜意识。这是一种高能气象,曾国藩曾说人的盛衰看气象:气象盛虽饥也乐,气象衰虽饱也忧。老子所讲的“常乐”就是兴盛气象,是最健康的状态。
汉风先生认为《道德经》中的养生观是站在生命的三层楼总结的智慧和方法。第一,物质生活要为腹不为目。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层面,去奢取淡,不被物疫。要体会和领悟“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状态。他说,心理和精神若处在常乐状态,吃什么都会甘之如饴;内心静定,贫屋陋巷也能安居。第二,对待功名利禄宠辱不惊。老子告诉我们要宠辱若惊,这是更为圆融和通达的状态,得之若惊,失之若惊。第三,知常而不妄作。了解大道规律,道法自然的去生活,不做悖德之人和悖道之事。
在讲座的最后,先生揭示了《道德经》里达到健康生命状态的终极方法: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我们要尊天法地,尊道贵德,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心态平衡,减少妄念欲望,这样才可以把握好我们人生最大最重要的两件事:活好与走好!当我们能完全做到“利而不害,为而不争”,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会“无患、无殃、无殆”。这就是生命最健康、最圆满的状态。
老子是圣人,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他的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在当晚的茶会上,先生把蕴含在《道德经》中有关养护生命健康、提升生命能量的智慧做了深刻的阐述,让到场的所有人收获满满。“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我们在秋分的节气茶会里,从那一壶茶中寻得一颗清净心,从《道德经》的智慧中复归一颗真诚与仁慈心!这是一场站在生命的本质去理解健康的讲座,不仅让在场的每一人收获了健康的理念,而且为2022年的秋天留下了一幅令人感动的文化景观!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新闻中心义工老师的镜头,重温现场的温馨画面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