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子夜随笔”(134):从小欢喜到大自在
标签:
文化 |
分类: 汉风博文 |
青莲一直是一个怀揣梦想,诗意生活的人。她说,很多人都有个小院梦,也许种种原因不能如愿,自己也一度很期待,如今随缘得了此处,也想共享给大众。民宿开放后给不给钱随心,给多少钱随缘,欢喜就好,美其名曰“欢喜价”。此处,不求务实,但求“务虚”吧。
既然是书院人,我就希望那里不仅是一个心灵驿站,最好能打造成一处可以增长智慧和能量的道场。所以就给她回信说:“非常好。如果做成一个道场,可以温暖很多人。”她还希望我给那个小院起个名字,再请书法家写下来,做个木制牌匾挂起来,让这里也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我不置可否。
立秋日前夕,我与阿苇来到了青莲的民宿小院。小院所在的紫山村位于汉王镇中心,整个村落环绕紫金山而建,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经过几年的改造和建设,这里已经成为别具一格的文化艺术村、田园休闲村。去年清明节,第一期子衿学堂在这里举行过毕业典礼暨无我茶会,所以我们对这里有着美好的记忆。
这家民宿是青莲从别人手里转接过来的,整体结构没做任何变动。一楼有两间客房、一个静修室、还有吧台和读书品茗的空间;二楼设置了三间大小不等的客房。门口一个小院落做得很精致,汉唐风格,透着枯山水的意蕴。看得出,当初的主人在设计上花了不少心思,也确实有了些“心灵驿站”的情趣和况味。
小院的原主人给这里起名曰“觅境
中国的汉字是有神性的,很多词汇说出来就是咒语,写下来则为福符。“觅境”这个词给人一种要远离红尘,寻找桃花源的感觉。“境”在何处?——在陶渊明的东篱南山上;在王维的辋川幽篁里;在苏轼的一蓑烟雨中……“觅境”正是很多文人终生追求的梦想,一如南怀瑾先生所言“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所以,小院的原主人在“觅境”后面又添加了“山居”二字。
“觅境”也暗合了当下“无目的,微度假”的旅游理念,让人在不经意间遇见一面墙壁、一个拐角,或者一个院落、一条巷弄,并由此心生惊喜。但是无论产生怎样的惊喜,都是“觅”来的,都源自外物。这个靠不住,不究竟,因为这份喜悦是由外相而生。智慧的人不向外求,而向自己的内心走,一如青莲所言的“心怀小欢喜”。
我们的“心”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里面什么都有。只要打开相应的门,就可以心想事成。而打开这些门的钥匙叫“无我”!生而为人,很少有人会没有烦恼。烦恼从哪里来?——迷惑的人执着的认为是从外境来,所以碰到不如意的事就会怨天尤人;而觉悟的人就明了一切源于自己的心!心底无私天地宽,心中无尘皆净土,心灯能破千年暗!
心一旦离开欲望和情绪的束缚,就称之为“自在”。“自在”和“欢喜”有本质的不同。欢喜是一种心理反应,也是一种情绪。有欢喜就会有忧愁,所以欢喜很难长久。而“自在”是个高维词汇,一如老子所讲的“道”,很难用语言和文字解释清楚。“自在”的本意就是不受外界任何干扰。比如鱼在水里游、鸟在天上飞、兽在地上跑等,没有人训练它们,天性如此。如果让鱼到地上跑,就是不自在,就会死路一条。
人本来是自在的,在襁褓中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无形的枷锁越套越多,最后被“缚”住了,动弹不得,所以就无法自在。大智大慧的人看透了这一点,就教人“解缚”、“放下”,以照见自我、回归本我、复归婴儿!但是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去抓取和占有,而不愿放下和施舍。这就是一切不如意、不自在的根源。
世人所谓的“欢喜”多指人生的小确幸,是求有所得后的心态,所以称之为“小”;“自在”是生命维度的升华,到了进退无碍,不迎不拒,不生不灭的境界,故而说它“大”。修得大自在,一生都自在。大自在的实质是无欲无求,其核心是“无我”。这样的人已经看透名利、了悟生死,回归了先天之本。正如慧能大师所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上个周,书院的几位老师和我们一起受邀去青莲的民宿做客。我把这些想法给大家说了,大家都很认同。青莲更是高兴的不得了。那就让我们一起:心怀小欢喜,修得大自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