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信是写给自己的!

接下来是艰难的考验和磨合。为了听闻先生传播的大道和链接彭城书院的能量,2019年一年时间,我多次在常州和徐州之间往返,平均一个月多一点我就会去一趟彭城书院。2020年3月份,当我看到书院国学班的招生信息时,第一时间提交了申请,我非常清楚的知道这对于家住南方的我意味着什么。在这一年里,只要时间允许,周六的傍晚我都会从常州乘坐高铁赶往徐州,晚上在徐州住店。付出这些都是为了能在周日上午及时坐在彭城书院温暖的明伦堂里,聆听先生的教诲。
在放任的过程里,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距离不在时间与空间,而在心间。心相通,则天涯咫尺;心相悖,则咫尺天涯!先生就像一块磁石,而我就是一块未经淬炼的生铁,牢牢地被吸引着,无法逃离。在先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发现自己的眼神越来越柔和了,总是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与善良。我的言语越来越温煦了,生怕伤害他人的心。我的心越来越慈软了,甚至对打击、挖苦我的人,我也会生起无尽的慈悲,并为他们找到合适的理由。在先生的教诲下,我发现自己的心胸越来越敞开了,心量越来越大了,身心越来越柔软了,能承担的也越来越多了……
2022年5月6日下午5点,我接到书院李雪英老师的通知,说“晚上7:00-8:00线上会议,先生特意交代你要参会。请提前安顿好生活,准时参加!”会上先生对书院十五周年庆典进行了总结,并对我们这些弟子提出了一些要求和期待。先生说,这些天他想的最多的就是在接下来三五年之内,如何推动我们这些弟子成为书院的柱子,为民族文化的复兴尽更多的责任。
在这次会上,先生再一次强调了每月一信。他说,修身一定要走内求之路,要反求诸己、反观内省。曾子一日三省其身,我们每个月反省一次如果都做不到,那说明自己一直都在盲修瞎练。先生说,这封信是写给自己的,不是写给别人看的,不是参加写作比赛的。它贵在真诚、真心、真意。写每月一信不需要考虑主题、构思、以及如何遣词造句,只需要直面自己,给自己的念思言行照镜子,看看哪些合于道,哪些背离了道。这是一种自我总结、自我反省、自我亮化的修身途径,关键要讲实话,不讲虚话、套话、好听的话。我愿做老实听话实干的弟子,所以我每个月都按时完成这封信。
2021年8月8日,是先生给我们讲授第三轮《道德经》的第一天,当天我就发愿说:“我要用三年时间完成先生1000个讲座音频的复讲!”截止今天已经复讲322个。一开始复讲先生的课,绝大多数情况都是看着文字照着读,读着读着,就感到文字背后的力量了。比如4月17日清晨,我在整理先生当天的《道德经》音频文字,当我整理到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一天,您的手中有了权力,无论大小,都希望您善用权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好似触电一样,一股慈悲的力量进入我的身体,我放声大哭,随后先生曾说的一句“爱到深处是慈悲”,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接下来的几天,在上午十点钟喝茶的时候,我都会带上这一颗慈悲的心与眼前的茶进行对话。在一叶茶里,我读出了茶的奉献、茶的无我利他,以及她成就喝茶人而无所求的品质和精神。在一片茶叶里,我读出了父母的慈悲、天地的恩赐、大道的运化以及大众的仁爱、智慧。何止是这一叶茶叶呢?我们三餐所用的每一粒米,每一叶菜,每一口饭……何尝不也是天地的恩赐呢?何尝不沉淀着许许多多人的劳动呢?所以,《朱子家训》里才会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感恩朱柏庐先生,感恩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如此多的圣贤。他们德配天地,道贯古今,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去修道、弘道,然后留下无数的经典给我们这些后代子孙,让我们有机会通过经典打开智慧,汲取能量。感恩这一叶茶带给我如此多的感悟和感受。感恩我生命过往里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所有的物。此时,耳边响起了印良法师的一首歌,里面有几句歌词特别印心,我想把它送给先生和有缘的同修们:“当今生有缘,又与您相见,不愿再放弃与您的因缘;百千年前,曾许下了心愿,愿我的灵魂在您的面前不再茫然。”
【本文作者王毅飞为书院2020级国学班弟子。邮箱收稿日期2022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