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笔下的彭城书院(五):《现代画报》记者侯子英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院生香 |
进入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严正的对联“斯文今殆矣人思古道,吾辈试图之此建义学”。它的匾额则镌刻着“一座中国庭院,多少思想荣光”,激励人心。厅堂里整齐地放置着一排排椅子,书架上摆放着剪纸刺绣、木雕漆器、秦砖汉瓦、茗盒奇石等工艺品,古琴、茶座、翠竹错落环绕。即使在冬日,书院里进进出出的人和室内各种国学讲座、笔会、课程的横幅招贴也能让人感到书院的兴盛。这是全国第一所完全公益性质的民间书院,“课程都是免费的”,彭城书院的建立者汉风老师满意又自豪地说。

一位名叫“似水年华”的网友,从未来这里学习过,也没听过一场讲座,但每一场讲座文字整理到了书院的博客上,她都认真地学习过。当她特意来到这条街上,也还是没有进到书院里,只是在门口伫立了半刻,想起一句诗:“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彭城书院的成立,也是自“读书”而始。汉风本是位大学老师,兼职报纸副刊编辑,因为爱好国学和写作,读了很多传统经典著作。他的书斋名叫“三余斋”,出自“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这些都是读书时间。越读书他越觉得“中国传统里有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丢了呢?”2007年,汉风毅然辞去了一切社会职务,在状元街上租下了一座30平米的小屋,创立了“彭城书院”。从一开始,汉风想做的就是公益性的书院,“一场讲座即便只收一块钱,也会把很多人挡在门外”。
房租两万,布置了讲堂,添置了教学用具,汉风一年的积蓄就放进去了。他的收入主要来自稿费和各处讲学的酬金,至于能否支撑,汉风说,我有多少钱,就做多大的事,不存在支撑不支撑、困难不困难。第一期来了60多位大学生,70多个小学生,还有徐州的国学大师张化之等几位同样担起了国学传播重任的学者,利用周末来授课。7年过去了,地址换了一次,汉风投入了五六十万,来这里的人却越来越多了。办了1300余场讲座,惠及听众16万次,原来嘲笑他“迂”的人也没话说了,他的能量也辐射地越来越远。
对汉风来说,过程之艰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有人问他“累吗,苦吗”,汉风说“教人向善,从不觉累;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业,从不觉苦”。他的父母和妻儿也都支持他,也因此,他才能做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014年的最后一晚,汉风是以“梅花诗会”度过的。他不定期地组织诗会,跨年这场便以梅花作为主题,“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以起兴”。诗会上,国学班的师友或朗诵苏轼的《放鹤亭记》、王安石的《梅》等,或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还有《梅花三弄》的古琴演奏。除了诗会,汉风对梅的喜爱还表现在烹茶上,每年他都会取梅花上的雪水装入瓮中,埋到地下,便是“天水”,历经数年后取出烹茶最好。
自2007年书院成立,他联络了徐州及全国多所大学的教授、专家们,以“学术研究、文化传播、思想交流”为宗旨,共同倡导复兴国学。去年年中,著名作家叶兆言和赵本夫为彭城书院题字:“博览古今淹贯中西”、“承传中华道统”,这是他们两位对书院弘扬传统文化的深深赞许。
中国的书院始于唐代洛阳的丽正书院,是唐玄宗亲自下旨建立的。至宋代,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书院盛极一时,出现了四大书院的说法: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书院的学子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同时议论时政,论辩学术。到了南宋,各处书院都延请大儒主持,成为了理学书院。
著名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晚明无锡东林书院的对联,由创办者顾宪成题写。东林书院培养了一批正直刚硬的进步人士,被称为“东林人士”,这幅不识字的人都能理解的对联也流传开来,楔入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史。
徐州的书院历史也一样悠久,北宋时,程颢在丰县创建了程子书院,程颢是当时的大儒,翻开《千家诗》,第一首即是他的《春日偶成》。程子书院在当时声誉之盛,达到了“南有白鹿洞,北有程子院”的程度。沛县的歌风书院建立于清代,也是以治学之风闻名遐迩。清代雍正年间,是徐州书院的顶峰时期,有东徐书院、昭义书院、凤鸣书院、钟吾书院等十余所书院,是时,徐州升州为府,又开设了云龙书院,成了徐州历史上的最高学府。
据记载,乾隆年间,云龙书院已发展为房舍百余间、名师众多的书院翘楚。云龙书院的历届院长都是名震一方的学者名流,如乾隆初期的王竣,同治年间的刘庠,光绪时期的冯煦等。云龙书院也培养出了大书法家张伯英、名重华夏的“北洋怪杰”徐树铮等等。目前,这三家书院正在重建之中。
汉风说,书院的历史是死的,但彭城书院是活的,“彭城书院里,没有有口无心的诵读,也没有穿汉服的浅薄文化秀,有的只是领悟国学精髓的一场场关于四书五经、中国文史哲、诗词楹联、园林建筑、音乐戏曲、佛经道学的课程。”
彭城书院的传统教育吸引了很多小学生,在小学生的眼里,他们读的“国学启蒙班”是为了使自己成为“少年君子”。除了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笠翁对韵》、《道德经》等国学经典外,他们还要习练文房四宝和书法,学习待人接物的礼仪,观赏感恩影片,外出游学,修习自己的文化根基和涵养。汉风还亲手为小弟子们编了教材,精选了《诗经》、《庄子》、《古文观止》里的14篇经典文章,第一节课,是刘禹锡的《陋室铭》。
每周五晚,彭城书院会传出清朗的音乐声,就是“每周一歌”。主讲人是张化之老先生,他常说“我们并不反对流行歌曲,但流行歌中很少不是短命的”。张化之曾教过大家唱上世纪初的学堂乐歌《踏雪寻梅》,那是近现代歌曲创作里最早的歌曲之一,有着把学童引向自然之美的良苦用心。他还曾教过前苏联卫战歌曲《在巴尔干的繁星下》,歌曲里充溢着诚挚深沉的情感。还有一个学期的音乐课程,是古埙与洞箫,由著名古乐演奏家卞家森先生担纲,那时箫声埙韵此起彼伏,书院浸润在袅袅古音里。
国学讲坛更多面对有志于学的学子和市民,江苏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研究生导师梅良勇主讲过“《论语》伦理学的当代价值”,语文教育家张铎主讲过《名赋鉴赏》,北京大学哲学博士邓联合主讲过《庄子的智慧》……每一期结束,都会举办毕业论文答辩会,担任答辩会主席和委员的都是大学里的教授,如徐州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姜新、文学院教授叶正渤、古汉语专家张化之等,所有来授课的学者们都是义务授课,热情和担当被学子们感会于心。
除了这些严肃的学习,彭城书院里还常年举办二十四节气茶话会,比如进入芒种,“饯花神”就开始了,因为“芒种过后,群芳摇落”,汉风说茶话会是在现代化生活里倡导顺应四时的生活方式;组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历诗会,使书本的知识联系实际,陶冶性情;甚至组织孩子们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张家鑫学习扎制“鲤鱼灯”,向民间剪纸工艺大师王桂英学习剪纸技法——“花无正枝,铰无定规”……这些课程在现代教育里无一不是缺席的。
值得一提的是彭城书院正在建设“徐志摩图书馆”。由金庸题写的匾额刚刚挂上去,关于徐志摩的图书、信札等资料正在陆续搬进来,这是世界上首家兼具情书收藏与研究的图书馆。建成后,这里无疑将成为研究徐志摩的中心。而创办这家图书馆的汉风的弟子徐志东(笔名“风来满袖”),正是徐志摩研究专家,曾以电子杂志形式,将创刊于1928年的《新月》复刊。徐志东还开办了“徐志摩讲坛”——延请徐志摩研究专家登台讲学,开坛第一讲,来的是编撰《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的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子善教授。
“ 我的生命全部,就是彭城书院”,汉风说。在他看来,“我们正处在一个被“物化”的时代,做这样的事业,只是出于一个读书人的良知,而这个事业的核心,就是回复道统”。中国矿业大学的教授萧庆元这样解读汉风和彭城书院:“如今的各级学校无不热衷于‘术’的传授,轻忽‘道’的养成,汉风所做的,是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