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2017年6月15日,新华社主办的《半月谈网谈天下》在发展之路“文化艺术”栏目推出了记者苏萍的文章《重承笃行:用传统文化浸润时代人心》。文章用一个人记者的视觉描述了汉风先生创办与坚守书院事业的十年之路。我们感谢像苏萍一样的记者们用自己的道德良知与生花妙笔,向世人传播书院的仁爱、慈悲与善良。我们把这篇大作转发于此,以飨更多读者。】
重诺笃行:用传统文化浸润时代人心
汉风之一诺,泰然若九鼎
十年前,汉风先生在徐州户部山上创办彭城书院,十年后,书院已初具规模,成为传播国学思想,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圣地。书院的国学讲座、儿童国学经典诵读、二十四节气茶会,四季诗会等公益文化活动代表了新时期的中华民族文化建设方向。那么是何原因让汉风先生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创办这所公益书院呢?
无论多少人向汉风先生询问创办书院的最初想法,他都淡然一笑,以两个字回应:“因缘”。爱好国学和写作的他,读了很多传统经典著作,越读书他越觉得“中国传统里有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丢了呢”。因此汉风先生于2007年5月1日毅然决然地辞去所有的社会职务,在徐州户部山租了房子,全身心创办了全国第一家纯公益性的国学传播机构------彭城书院。
书院所有的教学活动、讲学、培训、茶会、诗会等都不收费,全靠先生每年所得的著作版税及到各地讲学的报酬勉强支撑。十年时间,汉风把自己几乎全部的积蓄都投入进去,但他从不把书院的费用当作负担和累赘,他说,我有多少钱,就做多大的事,不存在支撑不支撑、困难不困难,创办这个书院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就是为了传播国学思想,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
一开始,汉风做公益书院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大家都嘲笑他“迂”,因为不能理解他放着大好的前程不要,却“躲在”书院里做这种“赔本”的事。在问号纷纷投掷而来的时候,汉风不表白,不辩解,一心做书院的事情,仿佛沙场上踩着炮烟驱驰的战马。从他决意要做这个书院开始,便从未想过放弃。他说:“大男子一言九鼎,当初既然选择了,承诺了,便要以此任为重而行远道。”十年过去了,书院发展历程中七易其址,经历了无数艰辛,汉风却不道一句,十年间,书院举办了2600余场公益课堂,惠及听众40万次,他的这些成就慢慢的赢得了曾经怀疑他的人的支持和敬佩。

精诚所至,爱心汇流成河
十年之间,一位年轻人,不贪恋富贵,不动摇于恶意猜测,不厌倦青灯黄卷、苦学苦思的孤寂,最终做出一番成绩。彭城书院已具备完善的运行体制,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活动体系,比如二十四节气茶会,青少年国学教育,周日上午两场固定的讲座等。到目前,彭城书院不仅坚持在书院义务弘扬国学,而且还把讲坛搬到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甚至监狱里。评论界甚至把彭城书院称为“徐州的学术高地、文化净地、精神圣地”。这一切是对汉风最好的肯定。
十年间给予汉风最大支持的是他的家人。从他辞职办书院那一刻起,妻子就告诉他,她养家,汉风只负责养书院。他的父母也十分支持,表示生活依靠退休工资,不拖累儿子做好事。对于家人无私的支持和鼓励,汉风说:“如果我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就是最大的孝和爱。”
在汉风的感召下,现有200余位来自于高校以及文化界的教授、专家、学者加入了彭城书院,他们是书院的兼职教授、高级义工,分文不取,义务讲课,随时在讲坛上传道授业,甚至来回车票都是自掏腰包。在这里上课的大学生和社会人士自发承担起书院迎宾、打扫、挂条幅、摄影录像、端茶倒水的工作。还有300多个学友组成的志愿者协会,以及学生家长组成的家长团,他们也积极地参加着书院的各项活动。
大家表示,彭城书院以培养公益心和人格教育为主,书院院长汉风先生不仅把自己的全部收入投在了书院,而且把全部的生命也投在这一份温暖世道人心的事业上,所有人都是被他的精神感召来的。在彭城书院任教的萧庆元教授说:“彭城书院可以冲掉积垢于身心的世俗之气,还原他们本应有的洁净光鲜、神清气爽。”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共同参与到书院的发展中来,共同呵护学院的成长,对于所有爱心的人士,汉风做了个拱手作揖的手势,无限感恩。

将承诺进行下去,让文化传承不断
无我才有花开的声音,无私才能获得众人的认同。从一个人的书院到大家的书院,彭城书院逐渐成为一道别具特色的文化风景,成为徐州乃至全国的文化符号,书院创办十年来,先后被团中央全国青少年服务中心等单位表彰为“全国中华经典教育先进单位”;被江苏省委宣传部表彰为“江苏省优秀讲坛”;被江苏省文明委表彰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案例”奖;被江苏省全民阅读领导机构表彰为“江苏省全民阅读十佳基地”;被江苏省社科联表彰为“江苏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汉风先生本人也先后授予“全国中华文化经典教育特别贡献奖”、
“江苏省首届十大全民阅读推广使者”、“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等荣誉称号。
然而对于这些飘渺的荣誉,汉风十分淡然,他只希望自己能够坚持曾经的那个承诺和初衷,希望书院书声琅琅不断,古韵盘旋不绝,能继续秉持“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思想”的宗旨,一直坚持下去,以文化温暖世道人心!
“当初办书院,就是出于一个读书人的良知,想穿透尘世的俗场,做一个文化传播标本,给这个薄凉的社会多一点温暖,多一点向善的力量。”汉风说,“现在,我希望每一个进入到讲堂的人都能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在这个被“物化”的浮躁时代,汉风处于一个读书人的良知,让这个社会一点一点地回归到传统和向善的境地,虽然他的力量是薄弱的,但是他的信念和坚持是强大的,他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人走向文化,走向良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