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长地久”的真谛——春分茶会文字版来啦

(2022-03-21 07:13:30)
标签:

文化

分类: 汉风讲学

“天长地久”的真谛——春分茶会文字版来啦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是2022320日,星期日,是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节气。今天是书院创办以来连续举行的的第358场节气茶会。彭城书院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祖国大陆出现的第一批书院,也是第一家完全公益性质的现代书院,其宗旨是“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半月一次的节气茶会是书院的代表性活动之一。每个节气茶会,我们分享的内容主要是两大板块。第一,节气的文化知识与养生常识;第二,中华经典中的智慧精神。我们先说说春分节气的养生常识。

“春分”的意义:一是指这一天,昼夜等长,即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这一天正当春季3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春分之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这个时节,民间有放风筝、吃春菜、立蛋等风俗。民谚说“春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春分这一天,都会有很多人在做“竖蛋”的游戏,就是找个平坦的地方把鸡蛋竖着放稳,大家也可以试一试,然后再想一想这背后的道理。在中国古代还有春分“祭日”的习俗。北京的日坛就是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太阳的专用祭坛。

下面我们说说春分节气的养生常识:

第一, 穿衣方面。现在是农历二月中旬,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意思是指农历二月天气由冷转热,八月天气由热变冷,乍热乍冷,变化不定,加上各人的体质差异,穿衣自然有薄有厚,不尽相同。这个“乱”是指因人而异,我们自己不能乱,而要遵循自然规律。出门要按照天气来决定衣服的厚薄,一天温差很大的时候就带个外套,冷了就穿,热了就脱。这个节气,我们可以把帽子和围巾收起来了。春分之后阳气上升,可以多用梳子或者手指梳头,这样有助于梳理阳经,利于阳气升发。

第二, 饮食方面。无论在哪里都要多吃当地的时令食物。这个季节,很多蔬菜开始上市,比如说香椿、竹笋、菠菜、蒜苗、蚕豆、韭菜等等。荠菜等野菜也布满了田野,有时间可以去地里挖一些食用。现在转基因食品已经无孔不入,因为它的危害性还没有定论,所以这里还是提醒大家慎用。常见的转基因食物,粮食作物有稻米、黄豆、玉米、土豆、花生等;蔬菜类有西红柿、茄子、土豆、胡萝卜、油菜、甜菜、生菜、甜椒、辣椒、木瓜等;水果类有樱桃、苹果、梨子、猕猴桃、葡萄、柑橘、草莓等;动物食品有猪、牛、羊、鸡、鲤鱼、泥鳅等。一般来说个头差不多,外表长得光滑,特别好看的同类食物基本上都是转基因食物,比如说彩椒、甜玉米、胡萝卜等。现在要绝对避免食用转基因食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有了这个意识和没有这个意识,对于同一个人来说意义却不一样。

第三, 运动起居方面。春分节气之后,白昼的时间会一天天变长,我们要适当早起,以便顺应大自然的变化。佳的起床时间是早上5点左右,这个时间点也是一天中的春分时间,每天坚持5点起床,有助于身体阳气的生发。起床洗漱之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再加一勺蜂蜜最好。六点左右建议大家做一个小时左右的徒步运动,或者打打太极、拳操舞等。我们过一种合于道的生活,健康与幸福就会不求自来。

今天关于春分节气的养生常识就介绍到这里。愿你的世界每天都春暖花开。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春暖花开》。是的,春暖花开,这是我的世界。什么样的人生才会一直春暖花开?——一定是道法自然、尊道贵德的人生;是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是谦和大度、涵纳万境的人生;也一定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人生!拥有这样的人生,他的世界才能春风骀荡、四季如歌。歌中还唱到“生命如水,有时平静,有时澎湃。穿越阴霾,阳光洒满你窗台。其实幸福,一直与我们同在。”幸福一直与我们同在,但能否体验到幸福取决于我们是否手握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打造这把钥匙需要一些基本元素,包括感恩、仁爱、慈悲、善良、敬畏、包容、利他、精进等。亮化了这些元素,幸福才能不请自来。

“如果有人渴求一滴水,我愿意倾其一片海;如果你要一个微笑,我敞开火热的胸怀。”这样的人才会时时看到幸福之花盛开。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茶会的第二板块:《道德经》中的圣人之道。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老子的《道德经》是被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道德经》以“道德”为纲宗,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可以阐发的方面太多了。今年的二十四节气茶会,我们以“《道德经》中的圣人之道”为题,每次集中赏析一章中的圣人言行。圣人是影响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大善之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

我们今天要分享的《道德经》第七章中的圣人智慧。《道德经》的主题有二一是解决人类问题,使人类弃争得和,弃野蛮得文明,实现人间大同;二是解决人生问题,探索如何才能一世解脱到永远这两大主题都必须建立对道的契悟上。《道德经》第67335559章都探索了生命的终极问题。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三个问题搞不清楚,无论我们一生在做什么其实都是在生命的旅途中流浪。

《道德经》第六章回答了人从哪里来;第七章回答的就是向哪里去。两个问题相比,后一个更重要,因为向哪里去决定着我们无限的未来。未来向哪里去?用一个字就可以回答——“死”。这是所有人的最终结果。但是这个结果却千差万别,要不然有人也不会用“不得好死”这句话来诅咒别人了。不得好死是诅咒他人最狠毒的一句话,与此相反的是“得好死”。“得好死”因为好听就有很多说法,比如永垂不朽、名垂青史、流芳百世、永驻人间、千古留名等等。那究竟什么样的死是好死,什么样的死又是没得好死呢?这样的问题只有真正的大哲学家、思想家、圣贤、大德们才去关心,一般人只关心自己当下的利益,关心功名利禄、酒色财气等物质世界的追逐、拥有与享乐。

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论语》中记载,季路曾问孔子“敢问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拒绝回答死亡问题。拒绝回答不是不知道,而是要弟子们把人生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如何活好上,因为只有活得好才能走得好。孔子太有智慧了,他知道真正能参悟生死的人凤毛麟角,可能万分之一都没有,有如浪费时间去做无用功,不如直接去做对死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那究竟做什么样的事才能得好死呢?《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孔子的另一段话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就是“杀身成仁”这个成语的来处。在这里孔子明确提出,有一个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仁”。成仁、达仁就是好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精神,孔子说“仁者爱人”,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对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样的人就是死得其所,就是重于泰山,就会永垂不朽!

现在,我们来看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章中是如何回答死亡问题的。这一章的经文很短,才40多个字:“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经文一开始亮出四个字“天长地久”。这是中国人在爱情和婚姻中使用频率最大的祝福语。是的,在人类所能认识的事物中,没有什么能比天地更长久的了。

老子在《道德经》第567三章中每一章都提到了天地。华夏文明的存在基础就在天地之间。后文老子还说“配天”,这是古代先民的精神世界和祭祀仪式。有人说,中国古人没有信仰,这是无知者的胡言乱语。中国人信奉“天地君亲师”,天地君亲师合称五圣,因为以前没有照片,简化下来就供奉牌位,用红纸书写,贴在木制的牌位上,摆在神龛里,供家人祭拜。敬畏天地彰显了华夏先祖无上的智慧。《道德经》第6章告诉我们人就是天地的子民。天地是谷神从虚空中创造的,这是天地的由来。天长地久是源自于谷神不死,只有谷神能够让天地长久。

天长地久是与人的生命的对比中发出的惊叹,这一思想开启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超越身体向上走,拷问自己的精神世界,让灵魂得到永生;一条是关注身体本身,发展医学和养生学,延年益寿。老子及其那些得道的圣人更注重精神世界,而后世道家与普罗大众更注重养生学和延年益寿。

经文接着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呢?老子说“以其不自生”。不自生即奉献一切,凡念思言行没有一点是为自己的,都是为他人的。天地最大的美德就是长养万物,但不自益其生,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些日子,我每天清晨都会去山道上徒步一个小时,今天徒步时看到山坡上前几天枯萎的树叶,经过一场春雨突然间冒出新芽。原来,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它们只是顺应自然之道在冬眠之中。冬眠只是个比喻,是在冬天停止活动,积蓄力量。这些树木随天地而动,与天道同频,所以能得到天地能量的加持,一夜之间就可以绽放新芽,吐出生机。我们看看,这世上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哪一个生命不是因为吸收天地的能量而得以生存?离开天地哪一个生命能得以持续呢?但是又有多少人感恩过或感受过天地的存在呢?

在老子心目中,天地是无私的最大代表。多少人赞美天地,敬畏天地,但鲜有人像老子这样解读天长地久的秘密在于“无私”。找到了天长地久的秘密就找到了养生的秘诀。无私是老子第一个明确提出来的人生修养目标,这实在很伟大。我们看到文明的兴起与文化精英们倡导的价值观有极大关系,一种文明中如果没有人倡导利他的价值观,这种文明必将衰落。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劫难总能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就是因为我们老祖宗一直在传承和发扬“利他”的精神。

这两年疫情肆虐,为什么我们国家能够快速有效地控制住疫情?其中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同胞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利他精神。 有句话说“待在家里就是为社会做贡献”,因为大家都想出去,但是为了大局又都控制了自己离家的脚步;还有出门带口罩,在需要的时候尽量不扎堆、不聚集等等,这其实都是利他精神的具体体现。利他精神其实就是天之道,所以才会有“天佑中华”的说法。老天为什么就护佑中华民族呢?——因为我们敬畏上天、顺应天道!

接下来的经文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存。”这段话清晰的说明了“不自生”的含义。“后其身、外其身”是圣人的思维与境界,这是老子首次宣说的教义,这是圣人无私的宣言。天地是无私的,圣人也是无私的。天地所以能长久,就在于无私。圣人效法天地,为了天下人的福祉,把生死置之度外,所以圣人就可以与天地同在、日月同辉!

在一个利己主义盛行的社会中,老子如此坚定的宣说利他主义,实在无比伟大。天地是奉献者,所以天长地久。世人不知道天长地久的秘密,牺牲他人为自己谋利,所以损德折福、折损寿命。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垂千古,正是述说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哲人情怀,这是老子“后其身、外其身”思想的发扬。

人的生命由有形的身体与无形的精神两个部分组成。就身体而言,人很难长生,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人的平均寿命在40多岁,精英阶层也不过50多岁,但注重精神世界的修道士一般都可以活到80岁以上,《黄帝内经》的《上古天真论》认为人的寿命其实可以超过百岁。庄子更是说,真人的寿命很长,千岁悟道,厌世而离开这个世界,“乘彼白云,游于帝乡”。“天长地久”这个词汇是与人的寿命短暂相比得出的赞美。

第七章的最后一句经文说“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无私利他是老子最伟大的教义之一,是华夏文明的思想高度,是修行者的必修课。经文“故能成其私”,这个“私”字常被人误解和曲解,这是很遗憾的事情,所以把它改为“故能成其真”更合适。这里的“私”是“自我、真我”的意思,称为“私”就是有秘密性,是别人看不见,自己也看不见的那个“我”。慧能说明心见性,就是老子这里所讲的这个“私”。

就是因为这个“私”,有些人就曲解了老子此章的思想,认为后其身是手段,身先是目的;无私是手段,成其私是目的。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有一句俗语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意思是能以其精湛的专业知识传授他人并不难;而能以其渊博的学识、良好的修养、高尚的人格、厚实的德性,去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教人如何做人就不那么容易了。

其实,真正的经师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解经师的责任很大,一定要把经文的正义解读出来。所有的经典都蕴含着真理正义,其中蕴含的智慧像无垠的海洋,我们取一勺得一勺、取一盆得一盆,唯有练成了百谷王的品质、境界、气度与胸襟,才能完全契合圣贤的本意,正解经文的含义。所以,请永远相信经典里没有糟粕,只有读经的人脑子里有糟粕;读经典的时候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一定不是经典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老子所言的“身先、身存”不是站在人道的角度,而是站在天道的角度,发出的感慨。无私是老子的真境界,成其私是密语,翻译过来就是成其真,使真性得到发扬。老子在第3章宣说“不争”,第5章宣说“不仁”,都是在昭示“无私”的真意,到本章才清晰宣说无私的根本要义,文本一脉相承,条理清楚。林语堂在《老子的智慧》一书中说:“孔子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老子的人生观是消极的”,这代表了很多文化精英的看法。但读完本章,我们就知道老子思想比孔子思想更加积极。《道德经》是非同一般的经典,所以被称为“万经之王”,它蕴含的长情大爱超凡脱俗,直追天地。

天长地久——多么有能量的一个词汇。它后来成为华夏文明引以自豪的文化。颜回赞叹孔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现在要给与老子同样的赞叹。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老子认为圣人连众人的拥戴也不需要,把一切功德都再次布施出去,隐藏自己,成为万物生长的环境。在这个特定的时刻,让我们一起致敬老子、感恩老子。在今天茶会的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老子》。

“都说你离我们很远,悠悠两千多年。其实你离我们很近,一直在我们中间。茫茫天地万象,听来似深也浅。读懂你的人们,就会大悟恍然。茫茫天地万象,听来似深也浅。一位时光老人,留下旷世真言。”这个词写得真好。让我们一起踏踏实实学用《道德经》,以无私、无我、无为之心做好经手的每一件事,善待生命里的每一个人,最终完成活好与走好的终极使命。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今天春分茶会的分享到此告一段落。最后祝大家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阖家幸福,万事如意!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我们45日的清明茶会再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