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人不仁”的真谛——惊蛰茶会文字简略版

(2022-03-19 10:33:07)
标签:

文化

分类: 汉风讲学

“圣人不仁”的真谛——惊蛰茶会文字简略版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是202235日,星期六,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蛰节气。今天是书院创办以来连续举行的的第357场节气茶会。彭城书院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祖国大陆出现的第一批书院,也是第一家完全公益性质的现代书院,其宗旨是“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半月一次的节气茶会是书院的代表性活动之一。我们分享的内容主要是两大板块。第一,节气的文化知识与养生常识;第二,中华经典中的智慧精神。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中华经典是被称为“王经之王”的的《道德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道德经》是被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道德经》以“道德”为纲宗,文意深奥,包涵广博。它可以阐发的方面太多了。今年的二十四节气茶会,我们以“《道德经》中的圣人之道”为题,每次集中赏析一章中的圣人言行。圣人是影响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大善之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我们今天要分享的《道德经》第五章中的圣人智慧。第五章的经文开头便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用“不仁”这个词,太刺激人的神经了,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的思想内涵在《论语》中出现过 109 次。不仁不义就是暴虐,残暴。那老子为何说“圣人不仁”呢?老子是不是在否定仁呢?——当然不是。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老子以水喻道,说水的特征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里的“与善仁”是说与人相处,或者帮人好处,要具有仁者风范。可见,老子并不否定仁。那“不仁”又作何解释?——“不仁”的“不”,不是“否定”的意思,而是“没有”的意思。

中国汉字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一字多义。很多人为什么认为经典之中有糟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弄不清经文的原意,而按照自己的想法曲解了经文。比如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有的人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古人读书只是为了自己,现在人读书却是为了别人。把“学为己”理解为“是为了自己”,即自私自利,于是就怀疑这句经文,甚至发声批评孔子,说孔子讲的没有道理。但实际情况是:古人读书志在圣贤,是为了明事理,增进自己的智慧德行,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今天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是不是为提升自己的智慧与才能,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到现在都醍醐灌顶,这就是经典。

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经过时光沉淀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作品。我们平时读杂书获得的信息大多只有一时之用,而经典里的话都有一世之用。从现在起,我们一定要树立一个观念,经典里没有糟粕,如果我们发现哪一句经文有问题,一定不是经文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是自己对字词句章的理解不正确,或者自己的境界、智慧、能量不够,理解不了经文要传达的真义。

我们继续说“圣人不仁”,这个“不”不是否定的意思,而是“没有”的意思,比如不速之客、不请自来、不二之选、鄙人不才等等,这些成语中的“不”,都是没有的意思。老子讲“圣人不仁”就是圣人没有“仁”。如果离开《道德经》,仍然无法理解圣人没有“仁”这个含义。那我们就进入《道德经》看看老子为什么这样说。

《道德经》中有五章出现了“仁”这个字,除了第5章、第8章,还有第18章、第19章、第38章。第18章的经文说“大道废,有仁义”;第19章的经文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第38章经文对为什么放弃仁义做了总结性的说明,经文说“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失去了“道”而后才看重“德”,失去了“德”而后才看重“仁”,失去了“仁”而后才看重“义”,失去了义而后才看重礼。

老子把社会治理、团队管理、个人境界都做了评判:有道排在第一,有德排在第二。这两个都没有了,才轮到下面的仁、义、礼。由此可见,老子提倡的是“人人都来闻道、明道、悟道、行道,最后人人合于道,成为道。”这样的社会就是真正的和谐社会。这样的社会就是老子在《道德经》81章中所描绘的“至治之极”,表现为: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担心说“不仁”大家听不懂,所以就先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明。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刍狗”。刍狗是古代用草扎成的祭祀的物品,作用相当于我们今天看到的花圈。刍狗除了草,什么也没有。但世人把刍狗作为祭祀法物,用美丽的绣品装饰起来,放进精美的篮子,恭恭敬敬的奉献给天地神明。祭祀过后,刍狗就被扔在路上,任凭世人踩踏,烧饭的人甚至把它捡走作为柴火烧掉。刍狗命运坎坷,如同人的命运由盛而衰一样。人真应该为刍狗好好哭一场。这就是世人的真实情感,老子用刍狗一词宣说了甚深的妙理,让世人醒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刍狗就是最好的例证。
     老子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大道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都来自于大道,都是道的显像,也都有道性。天地生万物,所以万物皆是天地的子女,天地对万物不会有偏私,这就是“天道无亲”、“天地不仁”。圣人就是在人世间演化天之道的人,对于圣人而言,把天下万民都看作是自己的子女,所以老子才说“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皆孩之”,圣人的心里只装着天下人,把他们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没有偏私和亲疏之分。

老子“圣人不仁”的思想,体现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生命境界,是高维意识。总览人类历史,所有达到圣人这一境界的人无不具有这一共同的思想。佛家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主张不但对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要慈爱,如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等;同时对与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关系的人也要慈爱,而那些跟我从不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一样地关怀和爱护。

老子的“圣人不仁”思想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礼运大同篇》所说的“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意思。同体大悲就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间一切众生看成人我一体,休戚与共、骨肉相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现的正是同体大悲的胸襟。而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愿深心,更是同体大悲的极致。

今天是35日,除了是惊蛰节气,还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学雷锋纪念日。雷锋,是一名孤儿,参军后因公殉职。雷锋的一生虽然没有创造惊天动地的伟绩,但他把自己生命的每一分热、每一分光都无私地奉献给人民,以对人民的真诚与火热的赤子之心和自觉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实际行动,谱写了壮丽而辉煌的人生乐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贯穿在雷锋一生中最突出、最动人、最完美的主旋律,也是雷锋精神的核心内容。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的更美好。”“多帮助人民做点好事,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这些生动、质朴的话语,道出了雷锋人生的真谛,表明他完全摆脱了利己主义的私念,把自己升华到高度忘我的精神境界,这样的境界就是圣贤境界。

正因为雷锋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他就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心目中的圣人。我们学习雷锋,发扬雷锋精神,就是要像他那样,自觉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在日常的小事中,努力实践这一根本宗旨,真心实意地、尽心竭力地、坚持不懈地帮人、助人、成就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现在,有一个很时髦词汇叫共情,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小人损人利己,与魔鬼共情;俗人自私自利,与自己共情,境界高一点的与血亲共情;君子自利利他,与周围的人共情;贤人利国利民,与邦国的人共情;圣人想着天下人的福祉,与天下人共情。他能够做到老子所言的贵身为天下若可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一部《道德经》讲的就是圣人之道,并不是说每一个修身求道的人最后都能成为圣人,但是古人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我们取法圣人,才能有资格完成活好与走好的终极使命。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今天惊蛰茶会的分享到此告一段落。最后祝大家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阖家幸福,万事如意!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我们320日的春分茶会再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