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风先生文章:《敬天惜物》

(2014-10-28 07:33:18)
标签:

房产

分类: 汉风博文

 汉风先生文章:《敬天惜物》   敬天惜物 物尽其用

   作者:汉 

    夜读《淮南子》在“兵略训看到一句话,“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这句话是在倡导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只有人尽其才,方能让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唯有物尽其用,才可使各种东西尽量得到利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如何做到人尽其才?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韩愈作《马说》云:“千里马常有,而百乐不常有。”以此慨叹人才不能被识用的遗憾。作为用人者只有具备识才之举、爱才之心和用才之道,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怎样实现物尽其用?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人是天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和自然是息息相通、血脉相关的整体,人类只有顺应自然,才能持久健康地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其次,天生万物以养人,这是大自然对人的恩赐,人应该敬天惜物只有恒以敬天惜物的虔敬之心,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件品,才能达到求其至真、臻于至美、止于至善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对天地自然一直怀有敬畏之心;对万事万物永远拥有爱惜之情,此谓“敬天惜物”。江南一带,惜物的传统至今仍在。犹记得在徽州进行文化考察的那一段时光,笔者每天穿行于皖南的长街短巷,看到的每座徽商大宅,外面并不起眼,里面却有五六进的房屋每一重天井里都种满各种花木,连屋檐上滴落的“天落水”,都收集起来,用以浇花、养金鱼、种缸莲。这种惜物的态度令人感佩。

     敬天惜物,使物尽其用,在古人看来是一种美德。比如自从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后,就有了敬惜字纸的传统。写有字的废纸不可随意丢弃践踏、糊窗封坛或与其他废物混杂,而需丢入字纸篓,专门收集后焚烧成灰,收集起来。每隔一段时间,便开坛祭祀造字仓颉,然后将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称为送字灰送字纸“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明末学者朱柏庐的这句家训因为反映了敬天惜物的观念,所以流传后世。

敬天惜物,惜福节俭乃是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美德,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应恪守这种美德,因为珍惜与浪费,奢侈节俭的选择,不是钱问题,而是道德问题。有德的人敬天惜物;无德的人暴殄天物。由此想到近年来网上热议的“后奥运时代”与“后省运时代”的话题。所谓“后奥运时代”是指为举办奥运会而兴建的场馆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在奥运会结束后如何维护,利用并且创造新价值的一系列活动。“后省运时代”亦然。

很多城市,为了承办国家级或者省级运动会,举全市之力兴建体育场馆。而往往由于经验不足,导致这些规模盛大的场馆在一次性使用之后,被闲置冷落。很多评论者称其为城市的“鸡肋”。鸡肋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扔掉又有点可惜,真是进退两难,无可奈何。有语言尖刻的评论者直接用“暴殄天物”、“劳民伤财”这样的词汇来做刻意的批评。于是,如何让这些投资巨大的场馆物尽其用成为“后奥运时代”与“后省运时代”的热议话题。

以笔者之浅见,解决这一问题首在于有没有“敬天惜物、敬事爱民”的态度。只要在意念上认识到这些场馆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就不会任其寥落颓废;只要在理念上认识到这些体育设施凝结的不仅是建设者的汗水,还有纳税人的奉献,就不会弃之如敝履!

有了正确的态度,再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后省运时代”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体育界就有“以馆养馆,以场养场”的提法今天,提法已经变成令人欣喜的做法。承办全国十一运济南市,推出一个进的“大金牌”理念:将场馆建设与城市布局有机统一,为城市留下全运会多元、长期的效用,满足广大市民健身需求,将济南奥体中心变为一个融体育、休闲、旅游、商业等多功能的区域。

  北京奥委会的做法更值得借鉴与学习,为节约资金和降低开发成本,他们毅然决定取消“鸟巢”设计方案中的可开启屋盖,将10万坐席改为9万坐席,最大限度满足赛后利用的需要事实证明,这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和运作,为北京奥运场馆赛后的利用,赢得了巨大的商机。据权威数据显示:北京奥运会后一年里,“鸟巢”日均游客2万人—3万人,各项盈利超4亿元。按其每日所需十几万元的维护费用计划,不但实现了正常的运营,获得了丰厚的盈利,而且其推出的多场演唱会、意大利超级杯足球赛、世界车王争霸和冬季的百米长道滑雪活动真正使奥运赛场变成了人民群众健身娱乐的场所。

再拿“水立方”来说,后奥运时代,“水立方”将场馆进行了创新性的使用:将一部分场馆改造成了嬉水乐园;持续开发奥运品质的游泳业务,在场馆内设立了全国游泳锻炼等级标准推广中心;主动挖掘市场内的大型演出和商业活动项目,培养具有影响力的驻场演出;建设公益文化展区等。另外,“水立方”积极寻找合作资源,随着电视节目《星跳水立方》的热播,奥运场馆与电视节目的结合成为新的契合点。这些突破性的功能延展,为赛后“水立方”的运营找到了新的方向。

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我国大型场馆的运营开发虽起步晚,发展速度却并不慢,像“鸟巢”的开发,在世界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十八届省运会的落幕,徐州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后省运时代”。只要我们一方面恪守“敬天惜物,敬事爱民”的执政理念;一方面虚心借鉴奥运会、全运会宝贵经验可以不走弯路,不留遗憾,顺利破解“后省运时代”的难题。

    (此文刊发于10月27日《徐州日报》副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