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先生文章:《敬天惜物》

标签:
房产 |
分类: 汉风博文 |
敬天惜物,惜福节俭乃是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美德,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应恪守这种美德,因为珍惜与浪费,奢侈与节俭的选择,不是金钱问题,而是道德问题。有德的人敬天惜物;无德的人暴殄天物。由此想到近年来网上热议的“后奥运时代”与“后省运时代”的话题。所谓“后奥运时代”是指为举办奥运会而兴建的场馆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在奥运会结束后如何维护,利用并且创造新价值的一系列活动。“后省运时代”亦然。
很多城市,为了承办国家级或者省级运动会,举全市之力兴建体育场馆。而往往由于经验不足,导致这些规模盛大的场馆在一次性使用之后,被闲置冷落。很多评论者称其为城市的“鸡肋”。鸡肋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扔掉又有点可惜,真是进退两难,无可奈何。有语言尖刻的评论者直接用“暴殄天物”、“劳民伤财”这样的词汇来做刻意的批评。于是,如何让这些投资巨大的场馆物尽其用成为“后奥运时代”与“后省运时代”的热议话题。
以笔者之浅见,解决这一问题首在于有没有“敬天惜物、敬事爱民”的态度。只要在意念上认识到这些场馆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就不会任其寥落颓废;只要在理念上认识到这些体育设施凝结的不仅是建设者的汗水,还有纳税人的奉献,就不会弃之如敝履!
有了正确的态度,再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后省运时代”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体育界就有“以馆养馆,以场养场”的提法。今天,提法已经变成令人欣喜的做法。承办全国十一运的济南市,推出一个先进的“大金牌”理念:将场馆建设与城市布局有机统一,为城市留下全运会多元、长期的效用,满足广大市民健身需求,将济南奥体中心变为一个融体育、休闲、旅游、商业等多功能的区域。
北京奥委会的做法更值得借鉴与学习,为节约资金和降低开发成本,他们毅然决定取消“鸟巢”设计方案中的可开启屋盖,将10万坐席改为9万坐席,最大限度满足赛后利用的需要。事实证明,这一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和运作,为北京奥运场馆赛后的利用,赢得了巨大的商机。据权威数据显示:北京奥运会后一年里,“鸟巢”日均游客2万人—3万人,各项盈利超4亿元。按其每日所需十几万元的维护费用计划,不但实现了正常的运营,获得了丰厚的盈利,而且其推出的多场演唱会、意大利超级杯足球赛、世界车王争霸和冬季的百米长道滑雪活动,真正使奥运赛场变成了人民群众健身娱乐的场所。
再拿“水立方”来说,后奥运时代,“水立方”将场馆进行了创新性的使用:将一部分场馆改造成了嬉水乐园;持续开发奥运品质的游泳业务,在场馆内设立了全国游泳锻炼等级标准推广中心;主动挖掘市场内的大型演出和商业活动项目,培养具有影响力的驻场演出;建设公益文化展区等。另外,“水立方”积极寻找合作资源,随着电视节目《星跳水立方》的热播,奥运场馆与电视节目的结合成为新的契合点。这些突破性的功能延展,为赛后“水立方”的运营找到了新的方向。
从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我国大型场馆的运营开发虽起步晚,发展速度却并不慢,像“鸟巢”的开发,在世界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十八届省运会的落幕,徐州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后省运时代”。但只要我们一方面恪守“敬天惜物,敬事爱民”的执政理念;一方面虚心借鉴奥运会、全运会的宝贵经验,就可以不走弯路,不留遗憾,顺利破解“后省运时代”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