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文识字------听课随想
(2012-03-23 09:35:31)
标签:
一年级中心教研听课评析随文识字教育 |
分类: “在路上”教研之家 |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文识字------听课随想
1、依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边读文边识字:如:课文《乌鸦喝水》里有“喝、渴、找、怎、么、办、法、高、想”等生字,靳老师一边指导学生学文、读文,一边随着故事情节出现生字。乌鸦口渴了,想喝水,所以“渴”字是三点水旁;喝水要用口,“喝”字是口字旁。学生懂得“渴”和“喝”的字形区别,就能牢固的记住,不易混淆。“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老师做看的动作,用字理讲解生字“看”,形象的帮助学生识记“看”字。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此时老师出示“办”,对“办”字做了这样的强调:想办法,要动脑筋,要用力气,用力气就会出汗,所以力字旁的两点千万不要丢了。教师一边讲一边问,学生边学课文边答问题,边认识生字,兴趣盎然,一点也不感到枯燥,更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3、在朗读中反复认读、识字。随文识字是从文入手的,学生面对的生字都不是孤立的,也就是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是随文识字的优势。既然有语言环境,大部分生字学生就自己能解决,比如联系上下文猜字,借助拼音等,所以,我认为学生进入课文阶段,教师先不要范读课文,(潘老师和盛老师都是先范读了课文)因为教师一范读,学生凭借临时的记忆,大部分字就顺下来了,那么学生真的解决了生字问题了吗?未必。这样学生在自学生字的时候,就忽略了很多本来不认识的字。如果教师没有范读,开始就让学生自己读书,那么一遇到生字学生就要动脑去解决(这里也可能出现以前学习过又忘记的字)。学生自己尝试解决,经历了一个不会到会的过程,会在自己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读准字音,初步感知字形,允许模糊记忆。这种初步感知阶段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步进行:学生自读(圈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同桌互读(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听读识字)——教师把本课生词从课文中摘离出来让学生认读(初识字义)——把单字从词语里摘离认读(正音)——检查读——全班读。从以上程序不难看出,我们在教学时力求体现随文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研讨的这两节的教学中,两位老师通过学生自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进行随文识字,在语言环境中读准字音,初识字形,初步感知字义。
4、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所谓字理,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识记字形,以达到识字的目的。字理识字教学法适用于任何一种语文教材。它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强化儿童对汉字音形义的记忆,能有效地预防错别字的产生和减少错别字,有利于儿童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想像力的培养。如潘老师在上《松鼠和松果》一课伊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时,她相机教学“聪”字,通过字理给学生进行分析,“聪”的“耳”表示我们的耳朵,倒八表示我们的眼睛,“口”表示我们的嘴巴,“心”字表示我们的心,同学们,只要上课用耳认真听,用眼仔细看,用心积极想,用口大胆说,就会比阿凡提还要聪明。(不过我认为这里不如说比喜羊羊聪明,毕竟学生对喜羊羊较熟悉)经过这样的字理分析,帮助了学生深刻的体会了文章的中心,达到了“以识促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