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阅读”与“重阅读”
读书益智养性,这是谁都知道的事。可而今孩子们的阅读却成了很多家长比较头疼的事:孩子只喜欢那些看着没有困难的漫画书或者“快餐书”,看得快,看时还能伴随着开心的笑声。而那些被誉为经典的作品或者是课标要求的必读课外读物,孩子们兴趣不大,甚至没有兴趣读,也或者是翻看而已。孩子在“益智与养性”方面的收获究竟有多少,我们可想而知。
前两天在《小学语文教学》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在文中作者要阐述的最主要的观点就是要让孩子进行“零负担阅读。最完美的阅读应该是没有恐惧的阅读。我们应该允许孩子们凭借自己的兴趣来决定要不要读,何时读,读什么,想和谁一起读,以及读多少,就像大人一样,只要愿意,他们可以随时去找语文老师,和语文老师一起读。”看了之后,我最大的感觉是作者在描摹理想中的阅读境界:阅读就是一种滋养,长久了自然会有收效。
然而我觉得事实并非如此。不知从什么时候,书店与书摊越来越多了,可是爱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喜欢屏幕鼠标的越来越多了,喜欢油墨纸香是越来越少了,上补习班的学生越来越多了,能坐下来读名著的越来越少了;买辅导书的越来越多了,会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少了。读四大名著对于孩子们来说远没有看电视剧来的轻松愉快。因此我觉得鉴于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纯粹的“轻阅读”还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境界,还必须让孩子们进行一定量的“重阅读”(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的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我们历来所提倡的读书方法,也应该是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孩子学会带着思考读书,并把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痕迹以一种便捷的方式展现出来或者存储起来,圈点批注都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这种带有思考、书写性的读会让孩子们的思维更加深刻,在批注的同时写的功底也自然会加深。
选择书目,以孩子们喜爱的为主,但也并不排斥我们应该为孩子们推荐一些优秀的书籍,毕竟他们对书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如果仅凭喜好选择,一些“五花八门的杂书”不但不会让孩子们“益智养性”,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前几年我记得似乎曾经流行过一些诸如《幽默三国》、《幽默水浒》之类的书,其实这些书也就只能算是打着名著的招牌搞笑而已,而真正的《三国》《水浒》却不能收到孩子们的专注的眼神。
读写不分家,这似乎也会被我们默认了,因为自古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然而在学龄阶段的孩子是不可能“破万卷”的,因此如何让孩子在阅读的同时达到阅读与习作的双赢,指导还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是有方法、有技巧的,这种技巧靠学生自学是一种方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是一种捷径。
滋养性的“轻阅读”不可少,快速成长的“重阅读”也不能丢;娱乐性的“轻阅读”不可少,生存性的“重阅读”也不能丢。阅读似乎也要讲求“性价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