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文修改课课堂实录

(2008-05-04 21:08:35)
标签:

it

分类: 博主的文章

作文修改课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篇文章,那就是我们班杨理同学的《点滴的感动》。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朗读、默读、浏览、精读……

师:边读边随手写点什么,圈点勾画都可以。

(教师巡视,并提示学生要以欣赏的眼光,抱着学习的态度去认真阅读文章,尊重作者文字和情感,真诚地写下自己的评语。)

师:读完了吗?差不多了吧?老规矩,让我们来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受。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以感动为主题,感动贯穿全文,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一点一滴的感悟。

师:同意她的这种观点吗?以时间为线索。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以感动为线索。

师:以感动为线索,而不是以时间为线索,因为感动贯穿全文的始终。谁再谈读后的感受?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采用了镜头剪接的方式,把二、三、四段的三个事例贯穿在一起。

师:镜头剪接式,很好!

生:采用总分总形式,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师:结构严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生:这篇文章语言朴素平实,华而……

师:华而不实?差点说错了,别紧张。

生: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师:语言非常的朴实。点评到位。

生:我感觉这文章结构巧妙,细致地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季节和不同的人群中的感动,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生活非常细致。

师:你观察得也很仔细,能看出这么多的不同。

生:文章的结尾用了反问手法,引起读者的思考。

师:反问吗?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是设问?

师:设问吗?我们来区别一下这两种修辞的特点,设问自问自答,有回答吗?

生(齐声):没有。

师:反问呢?是答在问中,不需要回答,一般表达肯定意思。最后的“你呢”?符合这两种句子的特点吗?

生(齐声):不符合。

师:所以“你呢?”是一般疑问。

生:我认为文章的开头过于平淡,不能吸引读者。

师:有优点,有不足,不能吸引读者,看来开头是这篇文章的一个缺憾。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用词准确,比如第二段中“朝气”一词,既可以表示早晨清新的空气,也可以与下文孩子们的活动相呼应,表现他们的活力。

师:很好,用词准确,而且词语含义丰富。

生:我认为第二段选择的事例不典型,无法使读者感受到生命力的震撼。

师:请具体解释一下。

生:因为他选的事例写的是孩子们在春天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中玩耍,不如选择枯木逢春的例子更能给人以震撼。

师:选材的例子不够典型,原文当中有一个重点的词“震撼”,而所选材料无法使我们在情感上产生“震撼”。

生:最后一个段落中的“你呢?”,可以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师:很好,这是文章结尾的一个优点。难道同学们没有注意到这篇文章最精彩的一段吗?

生:我最喜欢倒数第二段,这一段有细节描写,把两位老人暮年的相依相偎表现得淋漓尽致,很让人感动。

师:相濡以沫。一幅具有童话色彩的老年依恋图,展现眼前。

师:没有补充了吗?……好了,我们可以达成共识,这篇文章的闪光点很多,不过也有值得修改的地方。现在就拿起你的笔,动手修改你擅长修改的地方吧。

(学生修改作文,教师巡视,并提示学生使用标准的修改符号,灵活运用增、删、调、换等修改方法。)

师:现在能展示你们的作文修改成果吗?

生:这篇文章的开头不精彩,,我就把开头做了修改,我采用引用名人名言开头法。改为:亚当桑德勒曾经说过:“感动就是生活。”感动虽然无法预定无法奢求,可是它源自于生活,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是感动,感染了这个世界,也在不经意间牵动我们的嘴角,让我们会心的展颜一笑。我觉得这样写的好处是,名人名言精炼深刻,寥寥数语就能概括出感动的真实内涵,阐释得非常准确,更能突出主题,还与作者的观点有机结合,另外体现作者的博学多才,展现其深厚的阅读功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师:很好,引用名言,同样也展示了李聃扬同学的博学多才,别忘了她同样是我们班上的小作家啊。其他同学还有何评价?

生:我认为引用名言开头非常精炼,引人入胜,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向下读。

师:不错,其他同学呢?

生:我觉得这样开头不大恰当,原文语言简洁质朴,而李聃扬同学修改的开头比较华丽,有些不协调的感觉。

师:认为李聃扬提供的修改稿,语言比较华丽,与整篇文章的朴素的语言风格不相一致。 看来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是西湖,而不是这篇文章啊。

生:我认为虽然修改的开头简练而且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但没有概括出下文的内容,没有提示作用。

师:意见很好,这位同学指出文章的开头没有与下文的内容相照应,只是点出了感动的来源。那你怎样修改可以避免这一点呢?

生:我认为可用排比开头,“感动是春风,吹起心底的温暖;感动是阳光,给万物带来温暖;感动是落叶,染红了心中的温情。生活永远蕴含着点点滴滴的感动滋味,让心在纷繁的世界中细细品味那无处不在的感动吧。”这样可以丰富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且我的这个开头中的春风、阳光、落叶,就分别扣住了下文的春、夏、秋三个季节,引出下文。

生:她的这个开头比较有气势,感觉琅琅上口。

师:创作旋律,有节奏感,还可以营造气氛

生:总领全文,脉络清晰,条理清楚。

生(作者):我认为我的这篇文章的开头用排比的方式好些,因为这样内容丰富,符合点滴的特点,而且与下文呼应。

师:综合一下同学们的观点,改为排比开头好些,它可以点题,与下文相照应,并暗示了感动的点点滴滴。还有其他值得修改的地方吗?

生:我修改的是第二段,这一段选用的材料不典型,无法突出“震撼”二字。所以我把原文修改为:春日的早晨,雷声轰鸣,雨点从空中之砸下来,一切都被乌云包拢着,而就在这昏暗的世界里的一点新绿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只是一棵柳树,但在风雨中傲然挺立,同风雨搏击着。这一刹那,我深深地被它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了。(投影)我认为这样就突出震撼了。

师:刚才同学们在点评的时候,就指出了第二段选材不能引发读者的心灵“震撼”,所以我们同学就选择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很有针对性。其他同学的意见?

生:我觉得她这样的修改确实突出了“震撼”,但联系下文来看,第三段、第四段写夏日和秋日都联系了人生,而她这一段只对春天进行描写,而没有与人生联系,所以与下文不大相符。

师:原文的构思巧妙之处就在于,除了一天的时间,清晨、午后、傍晚,还有一年中的季节春、夏、秋,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人生的三个历程。如果这样修改,就缺少了人的活动,缺少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还有补充吗?

生:并且这样改不符合春天的实况(师:不符合春天的季节特征),雨点是从空中直砸下来,而现在的雨是那种淅淅沥沥的,软绵绵的感觉;“同风雨搏击”,柳枝随风飘起,(师:春天的柳树非常的柔和)用“搏击”这个词不太恰当。

师:所以在修改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季节特征,春雨是缠绵的,不能是雷声轰响,从空中直砸下来,这成了夏天的暴风骤雨了。可能我们同学受了刚学过的《海燕》的启发,“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确实能给我们以震撼力,但是与这篇文章的感情是不一致的。原文情感如茶,很淡却清香。

生:除了这两个原因以外,读了下文我觉得作者在描写感动的时候,并不是像《背影》中那种触目伤怀的很强烈的感觉,我认为这篇文章描写的感动是缠绵的,它来源于生活中的细节,一些小而且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点点滴滴,我认为去掉震撼选择一个比较温馨的场面,就与下文的感情基调相符了。

师:那就展示你的修改成果吧。

生:我选择的是一个人生中的第一阶段,一个孩子蹒跚学步的样子。春天的早晨,我来到窗前,伴随着明媚的阳光,透过窗口,我感到了朝气的清新。窗外,一对嬉笑的母子在草坪上跑着。小家伙可爱极了,一、二岁的样子,运动着两条藉节似的胖乎乎的小腿在前面一颠一颠地跑着,似乎是很喜欢 “跑”的感觉。小家伙越跑越快,不断的转换方向,身体也开始在两臂的宽度间摇晃,身后的母亲则始终含着腰,和儿子相同的步伐,相同的方向,紧跟在后面,张开双臂像两道坚实的屏障里在儿子左右。“宝宝,慢点。”小家伙听到妈妈熟悉的声音,格外兴奋,一回头看到了妈妈张开的双臂,就一下子钻入妈妈温暖的怀抱,咯咯地笑了起来。伴随着孩子天真的笑声,使我想起了法国有句谚语:母爱如春,永驻人间。在这温馨的时刻,我被温暖平凡的母爱所感动。(投影)

师:修改得很好,作者来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她写得很好,她用的是新生儿的事例,用词非常精炼、准确,而且写得非常生动。

师:你能写出来吗?

生:能。

师:很有自信,下次超过她。

师:同学的改稿,有春天的自然景色,更难得是人们与自然是那么的和谐。谁再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春天就是一个有蓬勃生命力的(季节),这个修改的之所以好,是因为她在开头写出了孩子蓬勃的生命力。

师:纠正一下,不是开头,是第二段,请继续。

生:春天是个有着蓬勃生命力的季节,她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写了孩子,值得我们学习。

师:写出了孩子的朝气。尤其是有人物、景色,也有作者的感情蕴含其中。不错。

生:景物描写简练而准确,景中人的安排得妙笔生花。景与人相融和,自然生动。情景交融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师:评价得很好,自然之景、人物,当然还包含了读者的感情,这三方面相容在一起,很具有感染力。我们可以把改稿同原文比较一下,原文只是简单的点了点景,没有把人物置身于这个景,没有做到情景交融。

师:哪位同学再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修改成果?……太沉闷了,不要紧张,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我这一段虽然没有很大的篇幅写春景,但我在文中引用了一句谚语“母爱如春。”在这个春的季节里,有了母爱一切都会变得有生机。母亲两臂的宽度就像母爱的宽度一样,它会无限地延伸。

师:高凡同学修改后又有了新的感受,

生:她这篇文章结尾引用谚语非常好,不但扣题,而且也能看出她平时的阅读量很大,而且用得非常准确,“母爱如春,永驻人间,既凸现了春天的生机,又凸现了母爱的伟大含义。

师:看出高凡同学也是博览群书,我们班的另一位才子,才女。

师:其他同学呢?这几个同学说得都很好啊,你不想展示自己的才华吗?

师:谁修改好了?……再展示一位同学的修改稿,马文欣的。来谈谈你是怎样修改的。

(投影:春天的早晨,我来到窗前,透过窗口,阳光投射下来,柳叶反射着一层蜡质的光泽,是生命新生的颜色。一些孩童在院中玩耍,时而嬉笑,时而呼喊打闹,震颤着柳枝也拂动起来。声音向空中散去,他们的朝气把初升的阳光打成碎片,像金子般撒落在庭院的角落。我呆立凝视,被眼前这一幅春朝图所感动。

生:我认为我的这个修改稿,能将景、人都表现出来,紧扣住感动这个主题,能够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通过景物的生机来引发感动。

师:不错,还是抓住季节的特点,特别是春天那种生机勃勃的气象。

生:经过马文欣同学修改后,语言优美,并且突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也联系到了人,同时修改后的文章,感情与全文比较一致。感情蕴育在文字中,恰到好处。所以我很欣赏她的这篇文章。

师:我有个问题刚才两位同学的改文有相似之处,都是注意了情景交融,和人物活动的交融,如果用在原文中,哪篇更好些?为什么?

我喜欢第一篇修改稿,突出了温馨,而下一段也有对温馨的描写。前后呼应。

生:我喜欢高凡的,因为她的突出了家庭的温馨,而下文也有一段关于温馨的描写,可以做到前后呼应。

生:我认为马文欣同学的好,因为下文第三段写了家人的温馨,高凡改的就与它内容重复了。而马文欣不但改的符合作者的原意,还通过细节描写使蓬勃的生机更(鲜明)。

师:杨东宁同学分析得很到位。他注意到了高凡同学的语言非常优美,也做到了情景交融,写了母子两个人之间的温情,可下文也有一个夏日温馨图,有些重复了。原文构思的精巧恰恰就在这里,第一幅是一群孩子们,是个群体,第二幅是一家三口,其乐融融,最后呢是一对老年夫妇。从这个角度看,还是马文欣修改得好些。没有违背作者的意愿。再就是篇幅上,高凡的过于详尽,与原文的语言简练不相符合,修改文章还要注意详略得当的问题。

生:马文欣同学改的文章结尾处点出了春朝图,与下文段末句子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条理。

师:在结构上她也注意到了原文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段末排比。前后是相呼应的,展现给我们几幅图画,有春朝图、夏天是(生:纷纷小声回答)对温馨图,秋天呢是老年依恋图。有节奏感,前后呼应。

生:我也认为马文欣同学的好,她用了个初升的太阳可以与嬉笑着照应,而高凡同学注重的是人物描写,没有体现枯木逢春的景象。

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枯木逢春,用在这篇文章里好不好?

生:枯木逢春可以体现生命力的震撼,但是从全文来看第三、四段都是以人为主题,所以这一段还是写孩子好。

师:还是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枯木逢春的例子可以突出震撼力,但与全文的感情基调就不相符合了。

生:我还是喜欢高凡的那一篇,她从细节中写出了感动,与下文的感情基调相符合,也能突出点滴的感动。

师:当然,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强求一致。我们把这个问题先放放。你还对其它地方进行了修改了吗?……

这样吧,时间有限,我们就来谈谈,通过这节作文修改课,你有什么收获。限制一下,用一两句话来回答,语言要精炼。

生:通过这节课,我明白了修改文章应该先从主题、结构、选材这三方面入手,最后再修改字词和语句。

师:很好,这也是我们修改文章从大到小的一个顺序。先从大的方面主题、结构、选材入手,然后再字斟句酌,从细小的方面修改。这篇文章我们就是主要从结构、语言方面修改的,当然也涉及到选材的问题。

生:我知道了一篇成功的文章,需要多次修改。比如说,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就改了七遍。我们学过的《藤野先生》,也是作者鲁迅经过160多次修改才定稿的。我认为只有不断的揣摩用词,修改文章才能使内容能更好表达我们的思想。

师:说明一下高凡同学这一句话,中间都用得逗号。(生笑)

生:我认为杨理的这篇文章很好,和我们产生了共鸣,他有丰富的感情,注意了观察,观察到了我们平时不易看到的一些事情,所以我们也要多观察身边的事情,也许其中就蕴藏着感动。

师:就像李聃扬的修改稿中提到的“感动就是生活”,只要做有心人就能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动。

生:我觉得杨理同学非常善于观察生活,他写的文章中令人感动的都是生活中平常的小事,就是这些平常的小事,在杨理的笔下化作感动。所以我觉得他用朴素的文字去描写出了(平常但)不平凡的事。

师:朴实的语言也能写出点滴的感动。

生:我认为写作应该有详有略,语言不一定用很华丽的。

师:归纳一下同学的意见,第一文章应该详略得当,第二语言风格的问题,当然还是刚才谈的那个问题,每个人各有所好,写作要用你所擅长的风格,不求统一,写出个性就可以了。

生:刚才高凡同学的修改稿中引用了名言“母爱如春,永驻人间”,李聃扬引用了亚当桑德勒的一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增加自己的知识蕴含,写作文时就能如鱼得水,也可以为文章增加色彩。

师:作文写作、作文修改最根本的源泉就是生活,再通过读书来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能相得益彰了。

生:我觉得杨理同学这篇文章题材新颖,我也想到了以后写作时要找新颖的题材,这样的话我们写的内容才与众不同。

师:又一个新的课题“题材新颖”,这篇文章题材新颖吗?

生:新颖,在文章第三、四段都采用了一幅画的形式。

师:那是语言、构思的问题,而不是选材的问题。这位同学之所以感到新颖是平时没有注意到这些平凡的事,所以就是刚才我说的“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好,最后作者(发言)。

生:这是篇限时作文,我很高兴老师和同学们对它的重视。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平常(观察到)的事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比较有好奇心,也喜欢看书,书中的和日常积累的有些共性,就这样通过提炼修改,这篇文章的内容就基本构思完了。因为是篇限时作文,写的内容有些漏洞,语句不够通顺,都没有注意到,这节课同学们都帮我改过来了,让我很受启发。我很感谢老师和同学么对我这篇文章的重视和修改。

师:激动得反复强调。好了最后老师送给你们一句话,是大家很熟悉的一句广告词,可以用在我们的作文修改中,那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部分同学附和)谢谢大家,下课。

                       (课堂实录整理人:济南五中  孙衍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