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敦坊学校刘振谦杂谈 |
分类: 教学设计案例(语文) |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太谷县胡村镇敦坊学校
写在课前:“词”是五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的独特的文学形式。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迁移旧的知识来学习这种新见文体,是摆在课前的值得我思考的一个问题。想了好久,决定发挥教材优势,迁移原来学习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又不能照搬,还得突出“十六字模式”,经过一番思考,决定采用五步教学法,分别为:了解词人、对比诵读、主题探索、融情诵读、激情延伸。我是这样理解的:了解词人突出“自主阅读”;对比诵读突出“感悟展示”;主题探究突出“拓展探究”;激情延伸突出“训练提升”。
设计过程:
1、了解诗人
大家都预习了《清平乐·村居》,一定被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深深陶醉,让我们记住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你们一定想了解这位了不起的词人,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 隧道,回到宋朝去看看词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出示)
介绍词人:辛弃疾,号稼轩,爱国词人,与南宋朝廷当权派发生了冲突,怀才不遇,42岁被罢官,64岁才再次启用,不久罢归,68岁病逝。在这40余年间,大半不受重用。
教师补充:《清平乐·村居》是作者42岁遭受排挤、打击、罢免后退隐江西上饶闲居农村时所写。词人一直期望把一生贡献给统一祖国的事业,他表面上悠闲自得,内心却愤愤不平,复杂矛盾。
2、对比诵读
就在离上饶不远的地方,就在这首词的前后一段时间,词人辛弃疾还写了另一首《清平乐》,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首词: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绕床饥鼠, 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 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 眼前万里江山。
学生自读感悟两首词的异同,师引导学生说说感觉。(和谐、宁静和孤独、凄凉、凄惨),师粗略讲解词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清平乐·村居》。
3、主题探索
有人提出,《清平乐·村居》中的“村居”不是词人生活中的村居,是他理想生活中的村居,你如何看待?请读读这两首词,说说你的看法。(彰显个性,探索意境)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可能是词人对现实生活的美化,更是词人对理想村居的追求)
4、融情诵读
师:词人‘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依然没有放弃对这样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读……
(生读《清平乐·村居》)
师:词人带着愤愤不平之心,带着美好的心愿离开了人世,给我们留下了这意蕴优美、千古传诵的《清平乐·村居》读……(齐读)
个别读→展示读→比赛读
5、激情延伸
同学们,除了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两首词,辛弃疾一生还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词作,抒写了他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他壮志难酬的悲愤。他继承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派”词作风格,著有《稼轩长短句》等。这是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希望同学们课下能收集辛弃疾的其他两首词作,写在积累本上,好好读一读。
写在课后的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文本的学习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的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课堂中将《清平乐·村居》的学习置于文化的大的背景下,重在熏陶引领——引入文化因素,给学生以传统文化的熏陶;重在渗透文学教育,给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一扇浏览文学宝库的窗户,让他们进入一个富有魅力的语文学习的世界。
文学作品是有情感的,是有温度的,应设身处地的站在词人的角度,体味词人酸甜苦辣的生活,更好、更准地把握诗词韵感。
《清平乐·村居》的排比诵读,层层递进,逐渐深入,达到词境的回归和情感的深化。对词人的由衷钦佩,对词人壮志难酬的理解、遗憾,是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是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