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人的"体面"和中国人的"面子"

(2008-05-04 06:38:10)
标签:

间体

面子

日本人

他律

井上忠

文化

分类: 和风物语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在这种频繁的交流中,对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来说,要维持这种交流的关系,每个人认为的标尺不同,采取 的方式也不同,因而文化造成的冲突在所难免。而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人们都很重视个人的体面和他人的面子,中国人和日本人同样如此。从各国的谚语就可 以窥见一斑,日语的谚语有"得聋取弓弓)名营取札(与其获利不如得名)","虎老留幻、人C土死名老残寸(虎死留皮,人故留名)","名老竹宣二垂札为 (名垂青史)"等。中国的谚语有"打人不打脸","骂人不可揭短","人有脸,树有皮"等。由此看来。两国人都很重视面子,讲究体面,尽管如此,由于受传 统文化的影响,各自的具体表现、重视程度和表现方法有所不同。

井上忠司在其著作《世间体的构造》(1997)一书中指出:"我国国民根本的社会性规范大体上就是以'世间'为准则,采取不失体面的行为。时刻警惕注意不要让自己脱离'世间'的准则,不停地调整自己同'世间'之间产生的偏差。"

《经商者的异文化交际法》(1990)一书中对中国人的面子有过如下的论述。"在中国社会,是否具有人为的关系网就决定了对一个人信赖程度的差别。在这样 的社会中,伤害了对方的面子不仅仅是失去一个朋友的后果,而且会失去这位朋友所持有的关系网,更严重的是会失去周围所有的关系网,结果是落个自讨苦吃,自 作自受的下场。"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不难体会出日本人很重视个人在世人面前的言谈举止,中国人尤其看中个人的面子。

本文就日本人和中国人的面子进行简单的探讨。首先,作为定义,阐述对日本人眼中的"世间体"和中国人眼中的"面子"的理解;其次,作为深层的文化背景,从 两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角度来考察这种对面子的重视程度;接着关注一下两国的这种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最后分析两国的这种意识的差异。

一、日本人的"体面(世间体)"和中国人的"面子"

1."世间体"

"世间体"这个单词是日语的固有词汇,其含义同中文的"体面"相近,"世间"即社会,"体"即"体面",也就是重视在世人中的体面。一般来说,笔者认为" 世间体"是指有关生活全方位的范围,是大众化的、普通的、不失体面的程度,这和日本人在生活工作中追求大众阶层的中意识是密切相关的。再具体说,就是在经 济上要有体面的生活基础,要有适合自己身份的住宅,在婚丧嫁娶等隆重的礼节上要显得体面,所谓日本人很在意"世间体"并不是出自追求自我认可的判断价值的 标准,而是追求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可。

2."面子"

只要查一下身边的汉语字典,就可以明白"面子"的涵义,同时还可以发现与"面子"相关的短语可谓是数不胜数。"丢面子"、"给面子"、"顾面子"、"留面 子"、"看面子"、"讲面子"、"爱面子"等等,相关词语如此之多,可见中国人重视面子的程度。在同他人进行交往过程中只有互相维护对方的面子,才能使得 交往得以继续。

二、"世间体"和"面子"的深层文化背景

如果追溯日本的"世间体"意识和中国的"面子"意识,可以发现其与日本的传统武士道精神和中国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1."世间体"

定义中曾指出"世间体"是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达到多数人认为体面的程度。那么,日本人的不体面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呢,笔者认为还是从表象的名誉来看 比较清晰。一般认为,支撑日本封建制度的思想基础就是武士的忠诚、忠义的性格和名誉心理。而这种性格和心理又是相互矛盾的。也就是说,所谓忠诚,就是对国 家、对君主无私的奉献,绝对服从的性格,即便是违背意愿的也要听从,所以可以看作

是建立在自我否定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所谓 名誉是属于自我意愿的体现,自我追求的体现,可以看作是建立在一种自我主张的基础上。这样看来,这种性格和心理是完全对立的。但是,在日本的封建制度中, 两者并不是水火不容,而是相辅相成的共存。众所周知,忠诚、忠义是一种道德的体现,名誉在日本社会也被看作是道德的一种。在封建时代,重视武士的名誉,这 种心理如同重视忠诚、忠义一样,被看作是高尚的道德之一。因此,平安时代末期以后的武士就形成了一种风俗--剖腹自杀,通过这种行为来维护自己的名誉。日 本人将腹部视为灵魂所在之地,是孕育精神的地方,是情感存在的源泉,剖开自己的腹部就意味着公开自己的内心,证明自己的襟怀坦荡。这也成为当时武士道的核 心道德和高尚精神的体现。在今天的日本社会,仍能找到历史中武士道精神的影子。据日本厚生省统计,l998年日本人自杀数字高达32863人,比1997 年增长了34.7%,是日本有史以来自杀人数最多的一年。本尼迪克特在她的《菊与刀》中曾这样描述日本人的自杀行为:自杀如果以适当的方式进行,便可洗刷 一个人的污名,保全死后别人对他的好评。可见,日本人对死亡抱有一种异常宽容的态度,甚至赞扬自杀,使之成为一种光荣、有意义的行为。在他们看来,自杀本 身并不是罪恶,而是一种洁身自好、修身律己的行为。即便在今天,作为摆脱困境的一种方法,自杀人仍被日本人所接受。日本文学评论家加藤周一这样评价日本入 的自杀:"为了强调某种价值取向而进行的自杀,就算这种价值是政治性的也罢,是感情性的也罢,即使关系到琐碎的责任也罢,在这个国度里,不管它的价值如 何,大多还是会获得好评的。自我牺牲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这一观点也许是对日本人缘何热衷于自杀的最好解释吧。由此可见,追求体面的强烈意识已深深地植根 于日本社会。

2."面子"

与日本人的体面观念相比,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又如何呢。回顾孔子、孟子儒家思想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引人注目的是孔子所捕捉的道德意识,即从人的内在心 理体现出来的"有失体面"这一角度来考虑。中国儒家强调,"有失体面"的意识是道德的基础,中国有"羞耻之心,义之端也"、"知耻近乎勇"之类的教诲。 《论语》中还说,如果用权利和刑法来治理百姓,百姓虽暂时免于犯罪,但其意识中只想着如何顺利地逃脱法律,却没有羞耻之心。相反,如果用道德和礼仪来治理 百姓,百姓会有羞耻之心,并能走人正道。儒家还把"礼、义、廉、耻"所谓"四德"思想作为立国的四根支柱。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这种儒家的"羞耻"意识逐 渐转换为文人官僚的"荣誉"和"体面"意识。简言之,体面意义上的荣誉,就是今天所谓的"面子"意识。"面子"是中国人荣誉观的一个重要特点。顾名思义, "面子"就是人的脸,脸是人体对外界反应最敏感的部分。"面子"的本质就是"朝向社会的脸",它不等同于"声誉"、"名声",也不等同于"名誉",但它又 具有这些词汇所表达的内容。文学家、语言学家林语堂曾对"面子"做过这样的描述:面子的涵义,不可翻译,也无从定义,若把西方理解的"名誉"同中国的"面 子"混同,将是一个可悲的错误。在西方,如果脸挨打了,不主动要求还手的男子被认为是丢掉了"名誉",并没有失去"面子"。但是,在中国,不给他人留面子 被认为是最大的不敬。由于在他人面前丢了面子而导致自杀的例子也有。

三、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1."面子"

为了给对方留面子,说话时会精心斟酌语言;为了不伤他人的面子,有时不得已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为了保全个人的面子,或许求职简历中会有些水分,或许谈论 某些事情上会有些夸张。不可否认,这些现象在任何国家都是存在的。在中国,这方面的倾向更强烈一些,所以有人认为在中国生活,"面子"是一个必修的单词。

在日常生活中会处处有所体现,比如,尽管责任、失误完全在于对方,中国人会考虑对方的面子而不会在众人面前大声责备、发火等。如果在众人面前大动干戈了, 就会令对方很难堪,也就是让对方丢了面子。另外,中国人是不会轻易把和自己关系一般的朋友介绍给自己的好朋友的。一般认为,如果关系一般的这个朋友给自己 的好朋友添了不必要的麻烦,或者做了不体面的事情,就意味着使自己在好朋友面前丢了面子,今后就很难继续与好朋友保持联系了。中国人的这种重视面子的程度 让日本人难以想像。下面的例子是曾听一位日本朋友讲的。

在某个饭店,各个房间的门上均安装了一个绿色的小灯,若按下开关,灯便亮,就表明客人需要马上打扫房间。一天中午的11点,l605房间的中国客人离开了 饭店,在他离开的时候,他同前台服务员打过招呼说,需要打扫房间。但自己房间安装的绿色小灯却没有打开。于是,工作人员开始对亮着绿灯的房间进行打扫。 12点15分的时候,1605房间的客人带着朋友回来了。看到房间还是同离开前一样没有收拾,顿时怒气大发:"把你们经理叫来!"负责人赶快跑过来了解情 况,耐心解释了饭店的管理模式。结果,客人的怒气丝毫没有减退,反而越来越生气:"不管你的理由是什么!"于是,负责人赶紧向客人赔礼道歉:"实在是对不 起,我代表饭店经理向您赔礼了。"刚说完,客人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不要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顷刻间,一场纷争便平息了。

"既然算不了什么,为什么起初要怒发冲冠呢?"日本人大为不解。实际上,这就是一个面子的问题。客人是因为饭店让自己在朋友面前丢了面子才生气的,得到了 道歉后,面子多少挽回了一些,才有所消气。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看婚丧嫁娶中的体面与否。当你在街上行走时,偶尔会有结婚的车队映入你的眼帘,庞大的气势 足以成为街头的一道风景。十几辆甚至几十辆清一色名牌轿车组成迎亲队伍,车上装饰的彩带和红气球随风飘扬,着实烘托了一个喜庆的气氛,过往行人无不驻足观 望。'为什么费尽心思来营造这样的气氛呢,寻根究底还是为了家族的体面。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光宗耀祖"的说法,"立身行道、扬名为世、以显父母",这种思 想是中国人的一种强有力的内心驱动力。如此讲究排场,只是向外界传达本家族是富裕的大户人家,或本家族的社会地位很高,再或是大力宣传本家族结婚大庆的吉 事等信息。总之,一句话,为了面子,为了体面。

2."世间体"

一般来说,日本人不太喜欢采取和他人相异的行为。所以,在决定自己的行动时,总会思量他人怎样行动,或者在他人眼里,自己的行动是否属于"越轨"(超越社会多数人认可的规范)等,个人的行为总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下面的例子是笔者听指导老师讲的。

现在,日本的经济处于不景气阶段,企业及公司问的竞争愈演愈烈。以往公司和企业的雇用制度--"年功序列制度"和"终身雇用制度"已逐渐不适用了,适应时 代要求的"能力主义"崭露头角。因此,下岗人员也日渐增多。这是客观事实,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下岗的人(多为家里的男主人)还是如同下岗前一样每天很晚 才回家。不用说,这是不想让家里人、邻居或是周围的人知道自己下岗的事情。一如既往地夜归是日本公司职员的家常便饭,所以,如果违背这一常规,就很难给他 人留下自己还在继续工作的印象。也就是说,不愿意在他人面前丢掉自己的自尊心。

观察~下时刻在意体面的日本人的生活,就会明白他们的体面意识的具体表现。

●如果不是从数一数二的名牌大学毕业,就会遭到嘲笑。

●在婚丧嫁娶庆典中,送红包达不到某种程度的就是有失体面。●父母_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体面的公司就职。

●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家长在老师和他人面前就会感到不体面。●有实力的自不必说,没有实力的也要把目标锁定在超越自我实力的大学上。

●为子女举办一个很体面的婚礼。

类似这样的想法在日本人中非常普遍。此例再一次证实了日本人总是很重视周围人的看法和评论,按照他人认可的标准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

四、两国的差异

如上所述可以看出,"世间体"和"面子"对日本人和中国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行为规范,而且是影响两国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尽管如此,两国对"世间体"和"面子"的感觉和印象还是有差别的。

1.领先的个人意识和中流的团体意识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这是中国人的想法,也就是说,宁愿在一般的团体中出人头地,脱颖而出,也不愿甘心在很有名的、规模很大的团体中当一般小老百姓。对 中国人来说,勇争第一、争取领先的意识是很强烈的。如果在团体中处于底层,自己会感到很没有面子。中国人把没面子说成是"丢人",它的字面意思就是"把人 丢掉了",即个人的人格丧失了。在这个意义上讲,"面子"意识更强调的是个人性质。

而对日本人来讲,从小在学校里就接受着老师教导的"中流"意识,在社会上大多数人也是朝着这种标准在努力。因此,是否跨人大多数中流阶层的生活圈被视为个 人对外界表现"体面"与否的衡量标准。这就不难理解上文提到的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中谈论的司空见惯的话题了。再比如:程日本,不论自己在公司里做什么职务, 或是看门的门卫,或是打扫卫生的服务员,如果有人问及自己的工作,一般都会以"我在三菱集团工作"等类似笼统含糊的言辞来回答。可见,团体中的"中流"意 识在日本人心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地位。对多数日本人来讲,被评价为忠诚自己的小集团,受到上司和同伴的赞赏是一种莫大的荣誉,而背叛自己的集团,被人指责 为不忠是莫大的耻辱。

2.自律性和他律性

任何事物在判断价值标准方面有两大重要性。

●对个人来讲,具有什么意义一自律

●其结果对自己周围的人有什么影响-,他律

本人的行为方式中,他律性的倾向很明显,与此相对,中国人的行为中自律性比较显著。井上忠司在《世间体的构造》(1977)一书中曾指出"面对世人的体面 是日本人行为方式的基本原理。"可见,日本人的"体面"不是靠自我内心的约束来保障,而是靠外部的强制来加以保障的,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注意公众对其行为 的评判。这种"世间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将成为强大的约束力。但它要求有旁观者,至少是想像出来的旁观者。另外,由于日本人还倾向于认为只要不被他人看见就 不会有羞愧感,所以一般在公众的场合,他的表现彬彬有礼、谨慎百倍。人们公认没有一个民族像日本民族那样在意自己行为中周到细微的礼节。但在非正式场合, 或当他们脱离了熟悉的生活圈子以后,或者在没有熟人看见的情况下,他们的行为又趋于不受约束。日本有句谚语叫"方靛汇验C耋搔墨拾r"(旅行之中无耻 辱),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到了陌生的环境中,可以不受原来道德规则的约束。可见,他律性在日本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与他律性相比,中国人更倾向于自律性。俗话讲"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这是现在年轻人很流行的口头禅。这表明,在他律和自律二者中,更看重事物对个人 发展的有意义的作用。这里需要纠正一个可能存在的误区,就是中国人不是特别强调依据他人的判断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但这绝不等同于以自我为中心和顽固、 武断的行为方式。因为这一点有时被日本人误解。

"世间体"是日语固有词汇,"面子"是汉语固有的词汇。两者表达的内涵大同小异,"大同"指两国人都很重视个人的体面,中国人更看重"脸面",日本人更看 重"世人对自己的评价"。但是,深人观察一下日常生活中两国人的行为方式就会明白"世间体"意识和"面子"意识还是存在差异的。日本人的"世间体"意识更 倾向于"中流"意识,而且他律性很强;中国人的"面子"意识更强调个人在团体中脱颖而出,自律性的倾向更强。

参考文献

[日井上忠司世弼体④耩造.日本:N日K7、y夕灭,1977

[2]森三树三郎中国文化匕日本文化.日本:人文耆院,1988

[3]村山浮中国人④屯④芑L E日本人④屯④墨乙.日本:草思社,l995

[43]尚会鹏著。认识日本人.重庆:重庆出版社,l997

[53]尚会鹏著中国人与日本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C63王健宜著.扶桑词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7]李国庆编著.日本社会.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