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异同

(2008-05-04 06:20:58)
标签:

求职

面部表情

榻榻米

日本人

纳普

中国

文化

分类: 和风物语

非语言行为,顾名思义,和语言行为相区别,不发声,通过表情、手势、肢体语言来表情达意。但是,它又同语言行为一样,具有传达信息和感情的作用。实际上, 这个领域是极其复杂的,很值得深入研究。开始对非语言行为进行研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方面的专家纳普在《人际关系方面非语言行为的传达》一书中讲 到:50年代是"信息传达的时代",社会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对人们的信息传达行为给予了高度的关注,非语言信息的传达同 信息传达过程中语言行为在某个侧面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另外,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的研究者萨莫巴在《异文化交流入门》一书中讲到:非语言交流是指在语言交 流的场合下,由人们和环境两方面产生的除语言之外的所有刺激因素。这里的"语言交流场合"是指两个以上的人相互作用的场合,"所有刺激"指的是通过人们的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知到的具有传达价值的东西。

美国语言学家兰·L·巴岛威司特。就有关非语言行为的交流曾说:在两个人的对话中,根据语言传达的信息(交流内容)仅占全部的35%,剩余的65%的信息 全部是由谈话方式、动作、手势及交流过程中与对方保持的距离等非语言手段传达的。由此可见,非语言行为在交流中的重要性。

在日益倡导国际化的今天,一对一的直接交流要比借助媒体的间接交流更加频繁,异文化之间的摩擦,特别是非语言行为引起的文化间的摩擦日益显著,非语言行为可以说已成为目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非语言行为的特征和范围

1.特征

在人们交流的行为中,有借助于语言的交流和无需借助语言的交流,也就是非语言交流,这里从两者的差别来探讨非语言行为的特征。《交流和语言》一书的作者泽田。3在书中就两者的差异列举了四点:

(1)如果从接受信号刺激后,返回原点的路径来考虑两者的差异,借助语言的交流是指说话的场合,只限于听觉一条路径,而非语言行为的交流可以使用视觉、嗅觉及听觉等多条路径。

(2)在非语盲交流中,传达的内容同说话者的肢体语言、同说话者在现场的状况是无法隔离的,而语言交流,传达的内容是独立存在的,与传达者是否在现场无关,内容本身就包含所表达的涵义。所以,语言交流可以通过文字印刷、电波和电话等手段传送到千里之外。

(3)非语言行为一般很难划分为很小的单位,而语言行为就可以分成音素、音节、单词、句子等单位,按照这种组合,语言行为可以产生出外延无限的涵义。

(4)非语言行为中虽说有后天可以学习到的东西,比如:走路的姿势、招手、谈话方式或其他等,但与生俱来、本能的倾向更强。另一方面,语言行为是后天学习掌握的,具有理性、意识性的交流功能。

将以上的差异归纳如下,即非语言行为的传达路径是多元化的,传达内容无法脱离主体,行为本身无法再分割成更小的单位,是与生俱来的。

2.范围

这个领域的研究是极其广泛的,它的分类不论从形式上讲,还是从意象功能上讲,都是非常复杂的。非语言信息传达的专家纳普的分类理论"3包括如下内容:

(1)面部表情、视线、手势、姿势等肢体语言行为;

(2)体形、头发、皮肤等身体的特征;

(3)握手、触摸、拍打等接触行为;

(4)声音的特征、笑声、哭声、咳嗽等说话过程中的附带语言行为;(5)有关空间、距离、固定范围的近距离接触的空间论;

(6)化妆品、装饰物以及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

二、非语言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所到之处都可以感受到非语言行为的存在。比如: 在学校,老师讲课时清晰、洪亮的声音、平易近人的笑容、和蔼可亲的举止都给学生留下过深刻的印象。电视上,每天播放的广告中,不仅添加了音像技术,而且还 在视觉感上运用了多种素材和技术,广告的歌曲、演员的气质和旁白人员的语气、声调等对广告的魅力和感染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对电视广告的评价满分为 l0分的话,以上提到的几个要素该如何分配呢?"曾有人以此为主题进行了问卷调查。3。调查结果显示,语言因素占2分,音像技术占2.3分,音响效果占 1.6分,出场的演员占1.8分,整体烘托的气氛效果占2.3分。由此可见,广告中非语言行为所占的比例达到了80%的程度。

因此说,只要有非语言行为存在,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试想,如果没有非语言行为,生活会变得怎样呢?如果服务员只说一句"谢谢光顾",却没有丝毫的表情 和态度,这只会让人感到敷衍和冷冰冰。如果广告只含有语言因素,即使产品再好,也会让人感到乏味,丝毫不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也不会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 望。

下面再举一例。在应聘的面试过程中,笔者认为非语言行为作为一种基本的礼仪常识必须引起求职者的重视。下面是笔者的同学或学长在求职过程中提供的成功经验,供大家一起分享。

●进入面试问的方法:

①听到叫自己的名字后,要用清晰的声音回应"到!"。

②轻轻敲门,等待里面的回应。

③推开门,点头示意,"打搅了"一边说一边走进面试问。

●走路的姿势:

挺胸抬头,步伐轻快而缓慢。

●问候考官的方法:

站在考官面前的椅子旁,用清晰的语调自我介绍"我是某大学某专业的毕业生,我叫陈莉。"

●坐姿:

①等考官示意后,坐在椅子上。

②挺胸抬头,两腿合并,手掌朝下,自然下垂,置于两侧。

③切忌双腿由于习惯或紧张而不由自主的轻轻颤动。

●视线:

①不要朝下看,也不要四处环顾,眼睛要直接面对说话的考官。②对于此刻没有讲话的考官,时而也要用视线示意一下。

●离开的时候:

①听到示意后,轻轻起身,用轻快而爽朗的声音道谢。

②点头离开后,轻轻将门关上。

不 管哪个企业,在招聘职员时都非常重视面试。为了给招聘者留下第一印象,恰当地使用非语言行为是很必要的。实际上,求职者在进入接待室到坐在椅子上为止,这 一片刻时间里,考官仅仅靠观察就可以决定对这个人的印象。瞬间能够让对方对自己有亲和感、信赖感的这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决定求职者的人生前途了。对 那些几经战场而失利的求职者的共同缺陷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没有站姿、坐姿"、"目光不集中"、"面无表情"、"说话声音太小"等非语言因素在导致他们 面试失败中占了很大比例。为什么非语言行为因素能够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呢!比如说,正视对方的视线可以传达什么涵义呢?"我很有活力和朝气"、"我没有无视 对方的存在"、"我很尊敬对方"、"我接受对方的好意",一个正视的眼神完全没有借助语言就向对方传达了自信和亲和力,同时也表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积极和 热情,这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肯定。笑脸也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具有能让对方产生轻松、信赖感的能力。这时的笑脸,并不是委曲求全的笑脸,也不是 打马虎眼的笑脸,而是发自内心的坦诚流露,是自然的笑容。认真倾听对方讲话时,热情洋溢地讲述自己的理想时,发自内心自然流露的表情都会打动对方。总之, 饱满的精神、认真的态度、热情的性格、开朗、坦诚、爽快、和蔼、沉着等等一切好的印象都可以通过瞬间的表情来传达。

三、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比较

我们平时一边说话一边夹杂的非语言行为绝不是普遍统一的。非语言行为在不同的国家所表达的涵义是不同的。日语有日语本身的非语言信息传达体系,同样,中文 有中文固有的传达方式。在经常要与语言背景相异的人交往的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非语言行为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国家是各有千秋的。在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交流 中,可以想像得到,中国人用中文的思维去接受日语的非语言信息的传达方式,或者相反,日本人用日语的思维去接受中文的非语言信息的传达方式,就会形成自己 固有的思维框架和对方所理解的思维框架的碰撞。下面就非语言信息的传达在面部表情、手势、姿势、外观、保持的距离、接触、时间等几方面来探讨中日两国的差 异。

1.亩部表情

多数学者认为,在非语言行为中,面部表情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正视对方的脸要比正视身体其他部位的频率高。而且,从 某种意义上讲,面部表情接受外界刺激后的反应并不是完全纯粹的,它是可以被有意识地控制的。一般来说有两个特征。

(1)夸大

我们的面部表情通常会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而有意识地按照对方所期待的意愿来表现和反应。比如:接受对方馈赠时,即便送来的礼物不是特别喜欢,也要表现出很高兴接受的笑容。这就说明,为了不令对方失望,为了被动地维护某种社会关系而往往需要做出夸大的面部表情。

(2)缩小

为了保持友好的人际关系,有时也需要有意地抑制自己的面部表情。比如:甲、乙二朋友均报名参加了某大学的入学考试,一周后,甲如愿以偿,通过了考试,收到 了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乙却没有考上。这个时候,面对乙,甲会考虑对方的感受而要抑制自己,不要在脸上流露出内心的喜悦。

感情的流露有喜怒哀乐四种。将这四种心境在脸上展现出来就是所谓的表情。日本人的面部表情,总是给人一种有所保留的感觉。与此相比,中国人多数都会将自己 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日本人在每年的盂兰盆节都要去祭祀祖先,那时在墓地很少能听到他们的哭泣声。在中国,在陵园里,到处可见那些因怀念已故亲人 而放声大哭的人们。在日本人看来,将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即刻充分流露出来是没有教养、修养的表现。适当地抑制这种感情是有涵养的表现。在中国人看来,暖昧 的感情表现总是给人难以相处的感觉。

对中国人来讲,想读懂日本人的面部表情是很困难的。如同日本传统艺术"能"所体现的毫无表情"能面"一样,到底是表达饶有兴趣,还是百无聊赖,让人难以琢 磨。其中,最容易遭到误解的是本人的"笑"。日本民族学者柳田国男曾说,日本人的"笑"划分为出声的笑和无声的笑,出声的笑给人以不快之感,无声的笑,也 就是微笑包含着一种自制力。比如:作为掩饰生气、悲伤、厌恶等感情的手段,日本人也会笑,用"笑"来控制所有的感情,所以让外国人难以理解。另外,当处于 逆境或遭遇失败等情况下,日本人也会含蓄地一笑,这种笑更是让中国人无法理解。芥川龙之介在短篇小说《手巾》,中提到,一位妇女面对儿子的死,竟然很平静 地露出了微笑。

可见,中日两国对面部表情的理解以及表达方式均有所差异。为了一目了然,下面用图表的形式加以比较(表1-1~表l-3)。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明白,同是儒教文化圈的中国和日本在面部表情方面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之处。

2.手势

手势是肢体语言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Nonverbal Commu-nication))口3一文中,将手势分为表象、例示体、适应体、规制体、感情表露等五大部分。

所谓表象,指已成为一种象征,具有代替特定语言功能的手势。例如:在中国,将拇指和食指围成一个圈,其他手指伸展开,表示"OK!"的意思;举起右手,手指并拢,掌心朝下,置于与前额相平行的右侧,目光注视着对方,这就是敬礼,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致意。

例示体是指表示事物的宽度、大小、高度时用的一种动作,一般来说是伴随着语言一起使用。比如:我们向对方形容某个儿童的身高时,不知道具体数字高度,但又 不得不说明时,总是一边无意识地将手伸出来,手掌朝下,抬到大约与自己腰部或胸部相当的高度,一边说:"大约这个高度。"

适应体是一种逃避不安、痛苦、焦急等情绪的动作,一般这种情绪越高涨,动作的频率越高。比如:遇到棘手的问题无法解决时,就会顿生焦虑之感,此时,男士会 情不自禁地挠头;更加焦虑时,会不停地摸后颈。感到做某事已经厌倦了,无聊至极时,会不由自主地用笔轻轻敲打面前的桌子,或不停地玩弄手掌中的小饰物等。

规制体指在交流过程中,听者和讲述者之间随时保持回应的一种动作。比如:教师给学生上课,学生不懂时会举手示意,表示有问题要问;讨论的时候,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对他人的想法表示异议时也会举手示意。

感情表露是一种手脚无意识反复进行的动作。比如:感到天气寒冷、恐惧或大怒时,手或全身会不停地颤抖。此时,连自己都无法控制。表1-4~表l-8及图l-1对中日两国各自借助手势传达信息进行了比较。

以上用手指表示阿拉伯数字的方法是用于给对方说明具体数字的时候,若是自己计算需要数数时,两国人用手指表示的方法是完全一样的。l~10只用单手就可 以,数1~5从大拇指开始,依次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弯曲,数6~10再反过来依次将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拇指伸展开来。

通过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即使是相同的动作也可能传达完全不同的信息。在了解了不同国家非语言行为的涵义后,可以在日常的电影中找到有趣的场景。下面就是一例(A中国人、8日本人,朋友关系)。A:快来,快来!(手指合并前后挥动)

B:我?(用食指点着自己的鼻子,跑过来)

A:你好!(握手)

B:你好!(弯腰鞠躬)

A:请你用手指示范一下l~10的表示方法,可以吗?

B:嗯?为什么?

A:我想可能和我们国家的表示方法不同吧。(用手拍着自己的胸脯说)

B:啊!是吗,让我想想......(一只手摸着下巴一边想)

A:快点呀!(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对方)

B:好,现崔开始,l、2、3......(将手掌摊开,依次将拇指、食指、中指等伸出)

A:啊?我们国家从6开始是这么数的,6、7、8......l0(一边数一边用两只手做示范)

B:你们的表示方法好复杂呀!(用手挠了挠头,图24)

A:这个动作的意思明白吗?(将拇指单独伸出来)

B:不明白。(摇了摇头)

A:表示OK,好的意思。

B:啊?真的啊!(眉毛有些上挑)

A:是真的。

B:那小拇指竖起来一定是不好的意思吧!(将小拇指竖起来)

A:完全正确。(点点头)

B:那这个动作,日语的意思你明白吗?(将小拇指竖起来)

A:不明白。(摇摇头)

B:"情人"的意思。

A:啊!是吗,很有意思哦。以后我们可以多交流一些动作语言嘛!

B:嗯,一起努力吧!(握紧拳头,挥了挥)

A:那我们再见吧!(抬起手朝对方摆了摆)

B:明天见l

3.姿势,

构 成姿势的要素一般有手、胳膊的摆放位置,脚、腿的伸缩方式,身体的倾斜度和方向等。对对方表达友好或非友好感情的非语言行为有两种典型的姿势,即"开放式 姿势"和"封闭式姿势"。"开放式姿势"是脚、胳膊、手没有弯曲,自然下垂、伸直,使身体松懈的一种姿势;"封闭式姿势"是与此相反,胳膊、腿相互交叉、 弯曲,使身体略显紧张、僵硬的一种姿势。简单地说,日本人的姿势可以称为"封闭式姿势"。

(1)握手和鞠躬

日本人之间问候时,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两脚合拢站直,上身略弯曲,低头的姿势就是日本人的鞠躬礼。这种问候的姿势从轻轻点头到上身弯曲到90度为止,这之间各种程度的弯曲是由本人对对方的尊敬程度来决定的。

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都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初次见面时,告别时,或是企业之间合作合同签署成功时,再或是重归于好时等很多情况下都会用握手 以示诚意。一边注视着对方的眼睛,一边轻轻地握着他的手,稍用力紧握片刻,立即松开,这是基本的握手方式。对日本人来讲,"握手"的确可称之为"外来语 "。今天,也有很多日本人用握手来问候,但主要用于日本人同外国人、候选人同选民、演员和追星族之间等具有这种特殊关系的场合。在日本人看来,长时间注视 着对方的眼睛是一种失礼,所以,一般情况下日本人会采取时而注视对方的眼睛,时而注视对方的脖子,时而注视对方的领带等这种方式。所以,有的日本人握手时 低头,有的日本人一边握手一边鞠躬。

(2)正坐和盘腿坐

在有榻榻米的房间里,日本人的问候姿势一般是将两腿跪在榻榻米上,两手撑在榻榻米上,低着头互相问候。中国人是等待客人走进房间后,从椅子上起身站立,与对方握手,然后站着等待对方入座,自己再坐下。

日本人在学校、公司等一般的社会生活中都是椅子式的休息模式,但在家里却是传统的榻榻米式的生活模式。随着西洋文化的影响,现在,日本的很多家庭里都有客 厅、厨房等欧式的房间,所以不适应坐榻榻米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在榻榻米上正确的坐姿就是"正坐",两个膝盖合拢跪在榻榻米上,臀部坐在脚后跟上。也有的人 不习惯这种"正坐",两腿跪久了会有酸麻的感觉。

日本人最轻松的坐姿是"盘腿坐"和"横坐"。所谓"盘腿坐"就是臀部坐在地板上,两腿在前交叉叠在一起的姿势。这种姿势在男性中居多,但穿长裤的女性有时 也有这样的坐姿。将"正坐"时的两腿稍向一侧偏移,让臀部坐在地板上,这样的姿势叫"横坐"。主要以女性居多。现在,在中国偏远的农村,一到冬天,农民们 过的是传统"火炕"式的生活,全家人都围坐在火炕上的小桌周围,或是吃饭,或是打牌娱乐。另外,中国人在自己家里,放松舒适的坐姿就是跷二郎腿(图 25),即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上。

4.夕观

外观分为生来就具有的体形、容貌和所穿的衣服、化妆等,这些都是可以给他人传达各种信息的非语言行为。而且,外观传达信息的种类多种多样,有性别、年龄、 社会地位、作用、能力、集团成员、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夕观包含了如此多的信息量,在初次见面的场合成为判断对方身份的手段,所以可以说外观是非常重要的非 语言行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求职过程中的面试。男士一般穿西装、打领带,女士除了穿正装外,还需要化淡妆。

现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中一般穿西装,和服作为正装在节日时穿,或作为室内服在家里休闲时穿。女性的和服已经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华丽精美的服饰。未婚女子和已 婚女子的和服在样式、色彩搭配、做工方法上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女性在正月、成人节、毕业典礼、结婚仪式等庆典上穿和服。男性现在主要将和服作为室内休 闲服或睡衣等来穿,或是正月期间在家里招待客人时穿。

与日本的传统和服相对,中国的传统服饰是旗袍。但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人穿旗袍,只有在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穿着旗袍的礼仪小姐。日本的男性、女性分别有各自的和服,而中国的旗袍只有女性有。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按照TPO注来选择合适的衣服。在日本,很多公司的职员都要穿统一的制服,很多学校都要求学生穿统一的校服。还有些人在衣服上戴有自 己学校、公司、俱乐部的徽章。在中国,只有像警察这样表明自身工作性质的职业才要求穿制服。大多数学生都背着双肩背式的书包上学。另外,在日本工厂,从管 理层到工人都要求穿制服从为这样可以加强凝聚力,强化团体意识。在中国的工厂,只有出于对工人卫生和安全上的考虑而要求穿制服。

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印象一般来说是矮个子、穿着和服、集体采取共同的行为等固定的特征。事实上,现在日本人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个子高,穿西装,追求时尚的 年轻人层出不穷。在日本的电影和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年轻人将头发染得五颜六色,穿着超短裙和厚底鞋,脸上贴着像泪珠一样闪闪发光的装饰物。与 此相比,在中国,那些穿着厚底鞋、穿着露肚脐的牛仔裤,戴着数个耳环的年轻人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可见,时尚潮流的影响遍布了世界各个角落。

注:TP0指时间(time)、地点(place)、场合(occasion)

5.距离保持

同初次见面的人或是异性朋友讲话时,若对方和自己的距离很近时,总会有种不舒服的感觉吧。此时,自己会有意无意地同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若对方是自己的亲人、好朋友,说话时的距离就会自然而然拉近。如果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交谈时会怎样呢?

人类学研究专家安岛瓦道·T·杭鲁将美国人普遍意识中与对方保持的距离分为4种o3。首先是亲密的距离在15~45厘米之间,一般是母子关系、夫妻关系等 亲密关系之间保持的距离。其次是个人距离,在45~120厘米之间,一般是类似同路上偶遇的朋友交谈时保持的距离。第三是社会距离,在120~350厘米 之间,一般是商业谈判或社交性礼仪方面保持的距离。最后一种是公众距离,大于350厘米以上的空间,一般是用于讲演、演剧等台上讲话者同台下观众保持的距 离。站着同一个人讲话时,与对方保持的距离由于各自的文化不同而有所差异:总的来说,中国人之间的这种距离比日本人要短。中国人与好朋友站着讲话时,间隔 的距离是20~30厘米左右。在中国的电视剧或电影里可以看到两个人几乎鼻尖对着鼻尖吵架的场景,此时,双方之间的距离可能只有5厘米。这样的场景在日本 是绝对看不到的。对日本人来说,所谓近距离,至少也有40厘米,一般大约间隔50厘米。这可能因为日本人的问候方式是鞠躬礼,要保证两个人同时弯腰低头时 不会碰到对方吧。

在中国,恋人之间或夫妻之间、亲人之间的间隔距离从身体接触(o厘米)到'20厘米左右。若对方是普通朋友,身体接触会令人感到不舒服,甚至可能会引起误会。少数人围坐在一起交流讨论的时候,一般互

相之间的距离是1~2米。若在大厅里,听某个人在台上讲演时,听众和演讲者之间的距离大约是4米,这和日本大致相同。

6.接触

当我们回顾大干世界里人们互相问候时的情景,就会想到握手、鞠躬、拥抱、亲吻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初次见面时握手,渐渐交往次数越来越多,相互之间成为朋友 后,问候的方式可能会变为拥抱。在中国的电视剧里,夫妻、恋人之间在机场或车站送别时拥抱、亲吻的镜头,阔别多年再次相逢时激动的拥抱、亲吻的镜头时而出 现。日本却有所不同,更多的是目送亲人上车,远远地望着飞机起飞或列车开动,直到看不见为止。

在日本,上班高峰期乘坐电车时,百货商店举行降价大甩卖活动时等都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们身体之间的接触虽有些不自在,但因是万般无奈的情况,大家也 就习惯了,此时与陌生人接触,有的人也不会因此道歉。在中国,有些人点头表示歉意,也有些人觉得是客观情况,无所谓。

在中国,经常可以看到同性的两个人手拉手一边走着一边说话。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亲密友好的一种表现。但是,在日本人看来,就有可能被怀疑为是同性恋。这是因为,在日本,手拉手、肩搭肩这样的接触行为只有异性之间才会有。

7.时间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只是因为所处国家文化的差异而对时间的意识和概念有所不同。例如:有的人对时间要求很严格,任何事情都必须按照严谨的计划进行;也有的人对时间持有很松懈的态度。

众所周知,日本人的时间观念很强,不管是正式的庆典活动,还是朋友间的聚会,一般都会依照预定时间进行。学校、公司等单位制定计划时,也是非常详细地将一 周后、一个月或一年中的各种相关项目、负责人、具体实施时间、场所等一切琐碎的事情事先安排得井然有序。到时,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出现必定是按计划实施。

在中国,遵守时间是一种美德,但实际上真正守时的情况很少,特别是比预定时间推迟的情况较多。比如:在笔者的大学,每年年末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新年的活动, 此时,各个系都会安排自己的新年晚会,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晚会很少能有按照广告栏上通知的时间正点举行的,多半都会推迟半个小时。为此,很多同学已经习惯 了,就有意推迟半个小时去看。笔者有时也听日本人抱怨说,在业务往来中,总觉得中国人的时间概念不是很严格。

另外,在餐馆里点菜后,五分钟左右还没有上菜时,日本人会马上催促服务员。但中国人认为,吃饭是一种轻松享受的过程,为什么要像赶集似的催促人家,感觉日 本人的这种做法有失礼貌。还有,在等待乘坐电梯时,有些日本人会不停地按上或下的按钮,在中国人看来,电梯总会自动升降,自动关门或开门,等几秒钟就可以 了,何必费神去按呢!但是,日本人就是连短短的几秒钟都等不及。对被称作"工作狂"的日本人来说,争分夺秒的习惯不仅体现在工作上,生活上也同样如此。

如上所述,本文就面部表情、动作、姿势、外观、距离、接触、时间等七个方面的非语言行为简单地探讨了中日之间的差异。通过比较,两国在非语言行为传达信息 上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正因为两国一衣带水,有相同的文化渊源,才会有这种相似点;又因为各自的民族性和文化发展的轨迹不同,才会表现出差异。

总的来说,日本人的非语言行为偏向封闭、内向型,而中国人的非语言行为更侧重外向、开放型。如同语言根据文化不同有所差异一样,非语言行为也是因文化差异 而大相径庭。尽管通过非语言行为传达的信息量要比语言多得多,但非语言符号远没有语言符号那么多,而且没有语言行为的体系化和辞典化。

为此,笔者认为对非语言行为进行比较研究是很必要的。当然,这个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地深入,本文只是很浅薄的考察,就非语言的范围,除了本文提到的,还包括声音的特征、携带物、家具、装饰品等很多要素。今后围绕这些课题还会进行系统的考察和探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