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孩子,是一场家长自我修行

标签:
教育 |
有篇题为“父母教育的本质,是一场自我修行”的文章说,孩子是个敏感的接收器,会准确反映家长的作为和信息。他又像是个投射银幕,家长眼里的孩子问题,都是自己问题的投射结果。这与孩子是家长的复印件和照镜子说法相一致。
文章还强调,一个明智家长,应把孩子出现问题接受教育的机会为引子或借口,将教育重心和关注重点从孩子转到自己身上。作为孩子问题的根源载体,家长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才更要紧。家长自己教育好了,作为反应或投射的孩子自然会变好。
机缘与幸遇
但凡家长觉得孩子问题到了需要帮助的地步,就说明家长自己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表面看是孩子需要教育救助,实质上是家长有待修正改善。如果此时的家长仍死盯孩子的问题表象纠缠不放,持续挑剔,唠叨责怪,不断损毁孩子心中的自身形象,加重孩子的绝望情绪,就是无心反思、固执己见、不肯悔改,会严重阻碍孩子的改善和进步。
咨询老师的使命就是珍视机缘,牵手并促使家长反思觉醒,帮助家长通过孩子的问题反映,明确自身问题所在,引领家长调整心情、改善方法、增长教子智慧和亲密家庭关系的能力。还要视学生如亲子,倾情注入生命能量、成长自信和学习动力。因孩子相遇,却成全了家长的修行,开启成功教子(二胎三胎)、幸福生活和快乐人生之路。
根茎与花朵
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就一个家庭成员们的生命呈现而言,孩子像花朵,父母是根茎。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恰似一株幼苗,根本茎干是生枝长叶、输送水分和营养的。如果花朵开不好,一定是根茎出了问题,使得营养和水分的输送受到了阻碍。有什么根茎就开什么花朵。家长从自我视角判断、认定和发现的孩子问题,其实正是他自己的问题开出的花。努力修行成为健壮优质的根,何愁开不出艳丽夺目的花。
恐惧与掌控
众多案例表面,不是爱的深切、爱的负责任和望子成龙,而是家长的恐惧心理和不安全感导致了失当管教、过度压制和相应的身心伤害。家长因自身的不完美和自卑感产生的恐惧程度决定了孩子问题的严重性,家长的恐惧越大,孩子的问题就越多越严重。
因为恐惧导致掌控欲望,你越恐惧,就越想去把握住某种东西,以求得安全感。你的担心焦虑越多,对孩子的要求和管束就越多,要求标准和期望就越高,压制和纠正的力量就越大,同时失望或绝望就越多,因而家长眼中孩子的问题也就越多。想让你的孩子不出问题、自由绽放、天然成长且自信坚强,就要先成为一个坦然无惧之人。
自由与绽放
孩子的心灵天生都是清澈自由的,像一条潺潺流动的山间小溪。无忧无虑、欢快跳跃的不停前行,从不怕顽石拦路或山岗悬崖,遇阻绕着走,绝壁变瀑布,什么力量也动摇不了它奔向江河海洋的前进决心,更改变不了对美好未来的执着向往。
水的流动,抽刀斩不断,划线止不住,人为难以控制,你越想掌控它,就越是抓不住,你想堵截它就会改道。能够驾驭它的唯一办法就是因势利导、观赏陪伴着它载歌载舞,一路前行。逐步汇入越来越大的江河,最终流入到大海,就像随之时间的推移日益强壮起来,成为栋梁之才。
撒手与奔跑
只有完全放手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天性成长,孩子的生命才能呈现出最大灵性、心智和能量。可是,完全放手对家长来说谈何容易。就像释放一匹小马在辽阔草原上自由的撒欢、跳跃和奔跑,让它享受纯然无边的天空大地,主人需要拥有足够大的胆量和魄力一样,他会担心小马在前进道路上遇到沼泽、泥潭、河流、顽石等障碍,以及转过山丘迷失了回家的道路。
无论孩子父母还是小马主人,放手都非易事,需要智慧、信念和勇气,需要把所有担心的危险和挫折都抛向脑后……特别是家长,能够从生命本质上放飞孩子的自由心灵,绽放孩子的灿烂梦想,让孩子开心自信,乐观欢乐的茁壮成长,他就是一个无惧无畏,心地敞亮的人。
家长与上帝
面对孩子,特别是幼小孩子,家长总会无意识中扮演上帝角色,自我感觉什么都懂,孩子该吃什么喝什么、该学什么做什么、该走什么样的路等等。并且还什么都管,什么都不放心,甚至最大限度的费神操心,代劳包办。
上帝对待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什么都不管,任凭它们沐浴阳光雨露、经历狂风暴雨乃至自生自灭。再看那些老虎、狮子、蚂蚁、蜜蜂,小鸟……谁不是自己在生长生存和繁衍生息,上帝从来没有操控它们的衣食住行。
既然想成为孩子的上帝,就得有上帝对待万物生灵一样的态度,给予生命灵性,但对它们没有刻意要求、没有明确期待,就是无为呵护的境界。想当孩子的上帝,却又没有上帝一样的心胸,千万要不得。
投影与镜子
都知道孩子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和复印件。若你还是一个有许多问题的家长,是不可能教育出一个没有问题的孩子的。并且你管得越多,就越容易成为你不希望他成为的样子,确切说是你内心中所讨厌或不满意的那个自己。
相反,只要你充分尊重接纳,理解信任,舍得放手,你管他越少,他就会越来越成为他自己原本的样子,越来越发展出你生命中所没有的新的部分。切记:那些和你不一样的表现是他的特点,不是缺点。那些你看不惯的行为是他的个性,不是任性。
总之,孩子出问题,根源在家长,特别是初高中阶段的孩子问题,是家长十几年不当家庭教育所致,孩子的问题表象是家庭问题的内在呈现。因此说教育孩子,就是家长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只有家长学习成长,修炼完善了,孩子就没有问题了。
如果家长仍然自以为是,满眼孩子问题,惯常恐惧忧虑、焦躁不安,那一定是自己没修好。不能百分之百地接纳和无条件地关爱孩子,说明家长还心存芥蒂、动机不纯或目的性太强。家长的心思,丝毫逃不过孩子的敏锐觉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