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库伦象教寺戏曲彩绘赏析《王三公子·审录》之一

(2010-10-07 21:10:24)
标签:

玉堂春

审录

审律

库伦象教寺

戏曲彩绘

分类: 象教寺彩绘赏析

库伦象教寺戏曲彩绘赏析之一 

王三公子·审录  http://s15/middle/5203729fh9203313d84ee&690

 象教寺戏曲彩绘《审律》

这是象教寺40幅戏曲彩绘中东侧第一幅。查蒲剧、晋剧等现存传统剧目,《玉堂春》中有《审录》一折。但不见《王三公子·审律》。疑为绘画者笔误。查全部40幅彩绘,错字尚有多处。旧时画师(画匠)因生活所迫,读书不多,且多为口传心授,造成错别字在所难免。但画面中字迹为毛笔书写,字迹工整有力,显然在写字上颇下过功夫。

在画面上,居中人物左右两侧各有一行字,人物右侧为“审律”,左侧为“王三公子”。象教寺四十幅画均有名称,标注位置不同,都很巧妙,尽量与画面融为一体,相互协调。如有城楼的,则标注在城楼上,有房屋的则写在房檐之下。还有一些标注在旗帜或画面一侧。像“王三公子”,“审律”这样,分两行标注在画面上,这是仅有的一例。

这是一出戏曲爱好者耳熟能详的戏,一段“苏三离了洪洞县”,成为流传最广,传唱时间最久的流行歌曲。现在京剧舞台上很少上演全本《玉堂春》,大多演出《女起解》,即《苏三起解》和《会审》两折。传统演出本应是多折大戏,包括《嫖院》、《庙会》、《起解》、《会审》、《探监》、《团圆》等。

http://s14/middle/5203729fh92032a4104ad&690秦腔玉堂春剧照

该剧剧情为:明代正德年间礼部尚书王琼离任返还南京,留下三子王金龙(旧本作王景龙)在京讨还债务且应明朝大考。王金龙与名妓苏三(玉堂春)相识,一见钟情,盟誓白头偕老,因王金龙银钱花费一空,被老鸨逐出,潦倒关王庙。苏三得悉,赴庙赠金,使王得回南京。鸨儿谎称王金龙得中,将苏三卖给山西富商沈燕林为妾。沈妻皮氏与赵监生私通,本欲毒死苏三,被沈误食。皮氏反诬告苏三。县官受贿,将苏三问成死罪。王金龙得官,巡按山西,调审此案,知犯妇即为苏三,解至太原三堂会审,起解途中,解差崇公道同情苏三,认为义女。后得藩司潘必正、臬司刘秉义之助,与苏三团圆。

此剧是清代花部乱弹作品,作者不详,故事见冯梦龙编订的《警世通言》卷24《玉堂春落难寻夫》,《情史》卷2中亦有此事。至于舞台剧,明代已编成《完贞记》、《玉镯记》传奇(《远山堂曲晶》),到清代,《玉堂春》传奇(《笠阁批评旧戏目》)即演出于昆曲舞台,剧本已失传。姚燮《今乐考证·著录四》“附燕京本无名氏,花部剧目中有《大审玉堂春》的名目”。道光年间南浔人范锴所著的《汉口丛谈》引用的资料中,提到湖北通城县艺人李翠官参加汉口“荣庆部”戏班时演唱《玉堂春》等剧的情况,可见《玉堂春》当时在花部的演出已相当普遍.

临汾蒲剧院藏《审录》一折抄本。

 

http://s2/bmiddle/5203729fh920316fd6db1&690京剧玉堂春剧照

据记载,各地方戏剧种在清代均有《玉堂春》演出,京剧班在嘉庆七年(1802)时三庆班就已在京演出(清代笔记《众香国》载记,其作者曾看到过名角鲁龙官的演出),1828年所作《金台残泪记》中也有“近日三庆部陈双喜年未及冠,演《关王庙》”(《关王庙》为全本《玉堂春》中的一折)的记述。

这幅画是描述《会审》情节。正中上坐红官衣者即是王金龙,头戴纱帽,插宫花,表示为新科状元。左右座位上分坐潘必正(藩司)、刘秉义(臬司),均身穿蓝褶子(戏曲称谓,褶读xue,学音)戴纱帽。下跪者为苏三,以袖遮面。画面布局严谨,以王金龙和苏三为中心,呈对称。绘画者无疑对此剧剧情极为熟悉,人物表情生动逼真,除苏三满面含羞外,王金龙双目微闭,面带尴尬,画面右侧之藩司潘必正身体前倾,做步步紧逼状,臬司刘秉义则侧身倾听。神情必备,惟妙惟肖。与现代京剧舞台演出同出一辙,只是王、潘、刘三人手中少了一把折扇。

画面采用虚实相间色手法,既保留舞台演出痕迹,但不囿于舞台限制。画面上部有屋瓦,表示大堂。但在王金龙身后左右两侧却留有二门,明显是舞台上“上场门”、“下场门”的痕迹。地面方砖通过两个门通往后面,使画面的纵深感加强,延展了读者的实现。另外,大堂之下有台阶,却无墙壁、门窗。这也是站在观众角度看到的舞台演出情况。

与现代演出相比,苏三、王金龙及潘刘二人面部采用生活化,只有苏三额上画一红点;苏三头面(头饰)显得过于简单。服装非“罪衣罪裙”,这也为戏曲服装道具及化妆的演变提供了有力证据。

因最后结局为大团圆,被视为“吉祥戏”,多在年节,喜庆日演出。为烘托气氛,甚至有全部演员,包括崇公道、三班衙役都穿红,称为“满堂红”,以示喜庆。

同州梆子、蒲州梆子、秦腔、汉剧、湘剧、徽剧、桂剧、祁剧、滇剧、粤剧、潮剧、豫剧等均有此剧目的全部或《起解》、《会审》、《探监》等折。

 

注:折戏《女起解》在“起解”前冠以“女”字,为有别《男起解》,即《秦琼发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