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其书感念其人--季云《闲有家》读后

标签:
感念友人友情 |
分类: 书评文评 |
读其书感念其人
--季云《闲有家》读后
侯求学
春节前收到季云托人带来她的著述《闲有家—爱与生活的随想》,内心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激动和兴奋,激动的是大姐终是宽宏大量平易近人,并没有记恨我被调离原单位后对旧友的有意疏远,仍然记挂着带书给我,兴奋的是大姐毕竟总是有主张,无论对工作生活还是对人生大的蓝图。
利用工作、生活之余的点滴时间,捧读季云的这本《闲有家》,就如面对面促膝交谈,多的是生活的亲历感,绝无生硬的说教。在她的“人生如歌”中我们回味同时代人经历的苦辣酸甜、不肯屈服于命运的艰难摸索、对生活的感恩图报;在她的“游味生活”中我知悉了她从人生辉煌的顶点悄然隐匿背后对生活的感悟、感恩和热爱;在她的“闲有家”中看到了她正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我们面前,脱却成为一个全新的学习者、探索者。
言为心声,言出由衷。通读季云《闲有家》全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就像是谈家常,有时候我的感觉,不是她端坐电脑前字斟句酌地敲打文字,而是有一部无形的录音机,将她与人的交谈悄悄地记录了下来,将自己的经历、内心想法直率地向你娓娓道来,你会听得很入神,全没有接受庭训的感觉。开篇《我的四季》就让我很意外,不单单是“暴露”了自己的身世,连同亲子与祖远都一起交代出来了;《坎坷高考路》更是将自己的不幸经历和盘托出,完全没有将自己描绘成天生聪颖、不比凡人;《生日快乐,老部长》更是不落俗套,没有将老部长描绘得不食人间烟火,更没有让人觉得是套近乎,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中发生,充满了正气和生活气息,给人教育引导却不露声色,让我觉得她真的很热爱初始的选择--人民教师,而且至今都很合格。
治家有道,治学有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乏不是官很像官、没有多少钱看上去很有钱的人,不少人就是不肯将自己当成普通人,居家生活更是不肯与家人平等相待,对老的小的总是盛气凌人、颐指气使;更有不少为学之人,看不起同道中人,总觉得自己的成果才是成果,别人的不足道也。透过季云的《闲有家》,我们根本看不出她是有一定级别的干部,而是在家尊老爱幼、完全融入社区、毫不回避生活琐碎的家庭主妇、好女儿、贤媳妇。《老父亲的广州游》《看鱼》《两公婆的恩爱》《七杯茶歌》让我们感到的是家庭亲情,《好想逛逛菜市场》《好好味,空心菜》《粗茶淡饭的日子》正是日常生活的感慨,《家乡的菠菜》让我们格外体会到游子对故土的深情。季云治家,有理论指导,从书中可以看出,这《周易》已经很烂熟了,特别是关于《家》的推演。说季云治学有方,自然就是从她看的书、写的文字来说了,退而不休读经典(如《周易》《孔子家语》《说文解字》等),开公众号时时推出美文,这不,还出了《闲有家》,读写重在思考,联系个人实际、生活实际思考,并形成著述,终会成为一家之言。
关注生活,关爱生命。一个人热爱自己、热爱生活,推而广之,热爱社会,这样的顺序演进,对社会自然就是一份贡献。从《闲有家》中,我们看到较多的似乎是一个人、一家人的生活,其实如果只这样认为的话,我觉得就是没有充分体味到全书三个部分编排的良苦用心,作者正是捡拾起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经典,按着个人-家庭-社会的渐进顺序将自己的思考呈现给读者的,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及应该履行的责任,从而思考如何从最基本的单元--家庭出发,纠偏如今日益让人非议的家庭问题及其给社会、后代造成的不良影响,这正可以见出作者的胸怀高远,眼光独到。
《闲有家》,2022年1月三联书店北京一版一印,作者季云,江苏南通人,勤于笔耕,创立公众号“雲之云兮“,多篇文章在《学习时报》《陕西日报》《红旗文摘》《北京晚报》等报刊上发表。著名作家毕飞宇为该书作序。
《闲有家》,有闲才有家,有国才有家,这是我读季云的“爱与生活的随想”后的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