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观音王”名震大江南北的王祖光先生,在中国寿山石雕刻、鉴赏、收藏领域堪称泰斗级人物。早在2004年,王祖光便荣获“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称号”。时隔两年后,又众望所归荣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桂冠。他的一系列寿山石雕观音题材的作品巧夺天工,出神人化,屡获国家级大奖,深得海内外高端收藏家的青睐。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工艺美术馆典藏其炉火纯青的传世之作。

师出名门 巍然屹立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石产寿山,艺出鼓山。寿山国石,举世皆知。鼓山雕艺,名闻遐迩。
石艺世家出身的王祖光先生,自幼耳濡目染,对寿山石雕的历史甚为熟稳,极为仰慕并潜心效法开山立派的旷世宗师。滥临于南朝的寿山石雕,迄今已有1500多年。身怀绝技者代不乏人,然真正名见经传者则始于清康熙年间的杨漩和周彬。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潘玉茂、林谦培在继承杨琉、周彬两人雕艺的基础上,各显神通,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寿山石雕工艺流派流传至今。潘玉茂为福州北门外凤尾村人,被尊称为“西门派”即“薄意派”的鼻祖,传人有林文宝、林清卿等;林谦培为福州东门外鼓山后屿人,被尊称为“东门派”即“圆雕派”的鼻祖,传人有林元珠、郑仁蛟、林友清等。


未及弱冠之年,王祖光先生便进人福州工艺石雕厂拜师学艺,先后师从“东门派”名师林友清、周宝庭。林友清系“东门派”创始人林谦培的嫡传高足林元珠之次子,他尽得家法真传,又善于开拓创新,不仅擅长钮雕、人物圆雕,而且善于雕刻薄意与高浮雕,其艺术成就与“西门派”薄意大师“西门清”林清卿不分伯仲,号称“东门清”,是“东门派”的代表性人物。周宝庭师从林友清与郑仁蛟,兼得二者之长,对东西两派艺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以古兽钮雕饮誉寿山石雕艺坛。
林友清、周宝庭双峰并峙,蔚为壮观,殊难逾越。然名师出高徒,王祖光先生既没有亦步亦趋拾人牙慧,也没有望洋兴叹徘徊不前,而是登高望远,与时俱进,自出机抒,赋予寿山石雕全新的艺术理念,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完美结合,把寿山雕艺特别是观音题材的创作推向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可谓另辟蹊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独树一帜新型观音
观音是佛教的四大菩萨之
一,具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
大悲与一切众生苦”的德行,普 渡众生,救苦救难,能现三十二
种化身,能救十二种大难,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民间的观音造像十分符合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和审美情趣,具有东方女性特有的气质和美感:容貌清秀、体态婀娜;服饰华贵、端庄优雅;垂眉低目、深情含蓄。观音虽为菩萨,却是理想化的人物,具体到形象塑造上,皆凝聚着独特的时代印记。换而言之,每个时代大凡塑造的成功的观音造型,实际上就是那个时代的典型美女形象,集美丽、善良、贤惠于一身,外秀慧中,雅望非常。
众所周知,司空见惯的传
统仙佛题材由于受先人为主的影响,在国人心中的形象已经基本定型,要突破常规印象绝非易事,何况是雕刻观音这一根深蒂固的题材,能雕刻成名、成家直至成王的,其挑战性可想而知。


“石佳艺精方可传世”,王祖光先生开宗明义,矢志不渝。凭着敏锐的直觉和过人的胆识,三十年前,他独具慧眼地选择不被世人看好的白色荔枝洞石,在
那个对红黄荔枝洞石趋之若鹜的年代,无疑是破天荒之举。在今天看来,正因为他的先见之明,才使得通灵透彻、洁白无暇的白色荔枝洞石渐为世人所重,成为雕刻观音的首选材料。中国寿山石界“祖光相石”的一段佳话,也因此诞生。
真正的信仰会产生力量,创造奇迹。王祖光先生以虔诚之心雕刻观音,不放过瞬间的灵感,时常进人一种直接创作的状态,在感动之中进行当下的把握,创作出最能打动人心的美。他精心研究过历朝历代瓷器、木刻、铜雕、绘画、石窟等各种材质的观音造型,寻找观音形象演化的艺术规律,巫渐给自己心目中的观音创作定位。作为寿山石雕刻大师,他在这一传统题材上的最大突破在于,他所创作的观音形象高度浓缩当代中国三十多岁女性之美。历代观音是理想化的妙龄少女,而王氏观音则是理想化的年轻母亲。前者刻画着重冰清玉洁、风姿绰约,后者雕刻则凸显内在之美,带有当代优秀年轻母亲溉犊情深、母仪天下的神态特征。
王氏观音脸部略呈长形,双颐丰腆,五官略缩,鼻梁隆起,双目微闭下视,既庄严清秀又大度慈悲,使人自觉心生恭敬、自发心生欢喜。王氏观音往往“以静为主,静中寓动”,于细微处见精神。大师以四两拨千斤的高超手法,使作品焕发出一种扣人心弦的韵律和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感染力。
有道是:看似平常最崎岖,后贤更应谙斯旨。

大师风范 义薄云天
王祖光先生笃定佛教。意根深情,谦和慈悲。年逾古稀的他,淡泊名利,心如止水。“关于‘观音王’这个称号,我在这里纠正一下,因为我姓王,又刻观音,所以人家叫我观音王,并不是说我刻得最好。”
沧海横流,大浪淘沙,历史自有公论。“观音王”是多年来业界由衷的评价和广泛的共识,王祖光先生当之无愧。有业界行家赞叹,王祖光先生在行业内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能够为人师表,真正起领军作用;拥有独门绝技,在工艺传承上具有代表性,作品有巨大的影响力。他的作品深受市场欢迎,价位高于一般水平,对整个工艺美术的产业化发展,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对当今评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种种乱象,王祖光先生敢于仗义执言,表现出一个有良知的艺术家的道义和担当。他说,评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初衷和主要目的,应该是为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让大家更好地发挥创造性。但日益数量化、任务化的评选,让其含金量打了不小折扣。以前,一个省的“国大师”寥寥完尤,而到后来抓_各个省就有点像在“分猪肉”,名额多起来了。事实上,一个地方真的有那么多大师吗?人们不免要打一个问号。他认为,自然形成的、大家公认的大师,可能比评出来的大师更有说服力。称得上大师级别的作品,应该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时代感,除了要继承传统的工艺水平,更要体现当代的审美观念、文化理念。同一题材古今咸宜,但每个时代的作品必须要有自己的时代风貌、艺术风格。回望历史,为今人所认可的齐白石、张大千等大师,他们的作品确实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准。他指出,有些人听说评上“国大师”,作品价格就能飞涨,于是耍尽花样去争取,风气日渐不好。他表示,如果每一届都评出那么多“国大师”,想通过这个头衔来号召市场,恐怕也会越来越困难。就自己而言,评上“国大师”,荣誉归荣誉,不会以此去炒作,作品在这个阶段该是什么价位,就是什么价位。他呼吁,社会和个人都应该正确对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不要被利益冲昏了头脑;评选组织机构一也应该下大功夫去发掘那些有真才实学、名副其实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师。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观音王”王祖光先生以其精湛的技艺、高尚的人格以及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j均热心作为,在中国寿山石界享有盛誉。著名的金石书画家、中国书法艺术界最高奖(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潘主兰先生曾欣然命笔:石艺世家—福州东郊后屿为寿山石雕有名之乡,王祖光。名艺人,生于斯,承乃父乃祖世业,造诣甚深,世人所赞扬。
高山流水,一代宗师。人生若此,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