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天说数九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杂记 |
数九,其实是人们计算冬天寒冷程度的一习惯说法。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汉族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开始。数九习俗起源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实际上,是“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因此,数九该是90天。
人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最冷的是三九、四九。“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就在三九天里。要说数九寒天的冷劲儿,还是上世纪50年代。记得那时,去山里砍柴回来,把裹腿和靰鞡冻在一起脱不下来是常事儿,把耳朵和脸冻坏了也不少见。人被冻死的也听说过,但那往往是因为某种原因,如喝酒过多,深夜长时间睡在野外而致。还记得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打春别欢喜,还有40冷天气”,当时听了认为都打春了,怎么还要冷40天呢?现在,通过对“数九”寒天的进一步了解,才感到老人们说的是对的,因为。春打六九头,也就是说,打春后还有四个九天。即:六九、七九、八九和九九。四九三十六,可不就是40冷天气了。
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较寒冷。北方地区尤为寒冷,在黑龙江有“三九四九,棒打不走”的俗语,在吉林有“三九四九冻死狗”;中南地区则有所缓和,在黄河中下游以及长江中下游则有“三九四九冰上走”的说法;就这些地方来说三九、四九天特别冷,出门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告诫人们在此期间无论如何不要出远门。
近些年来,虽说数九天较平常也很冷,但不象早些年了,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和野外比差多了。虽如此,到了数九天,有个天气变得更冷了的概念,引起注意还是有必要的。

二说数九之歌
数九歌,是对数九天的具体描述,其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现象,生动反映九九中的天气变化规律。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别比较大,因此,数九歌也有很多版本。我查到了一部分地区的数九歌,下面就给您说说。不过,在我觉来,有的不一定准确,就拿下面列的东北三省的“九九歌”,我这个老东北就没听说过。我出生在黑龙江省,如果让我编那里的“九九歌”我想应该是:“一九二九难出手;三九四九打骂不走;五九六九活动在家门口;七九河没开;八九燕没来;九九加一九不见黄牛田里走。”扯的有点儿远了,还是来看各版本的“九九歌”吧,
北京版(河北)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四川版版
民间“九九歌”、“画九”、“写九”的产生,到盛行于宫廷的各种《九九消寒图》来看,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有这种习俗,其原因可归结为:
一是农业生产需要之举。古代由于受科技发展的限制,没有为农业生产的专业气象服务,因之人们通过记载冬九九当中阴、晴、雨、雪以及各种天象的变化,用来印验谚语,预卜来年丰歉。
二是寓教于乐之举。通过可对幼童进行识字、写字和历史知识、自然常识的启蒙教育。据说,旧时曾有小学教师让学生编制《九九消寒图》。具体程序是:学生先查字典,找出许多“九笔”字来,然后编成一“九言词句”,经教师修改,制成红笔空心字图,最后评定优劣。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挖空心思制作;但是想着容易,凑起来却十分困难。有一学生,凑了一句“盼春信待看某俏柳染”。大为老师赞赏,说他知道“某”是“梅”字的古体。
三是娱乐消遣之举。画九、写九实为高雅的文字游戏,在文化娱乐生活相对比较贫乏的古代,和灯谜、酒令、对联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画九、写九,便自然而然成为文人墨客、富足之家的一种雅兴娱乐消遣之举。
九九消寒诗
一九冬至一阳生,万物姿始渐勾萌,莫道隆冬无好景,山川草木玉装成。
二九七日是小寒,田间休息掩柴关,室家共享盈宁福,预计来年春不闲。
三九严寒春结冰,罢钩归来蓑笠翁,虽无双鲤换新酒,且喜床头樽无空。
四九雪铺满地平,朔风凛冽起新晴,朱堤公子休嫌冷,山有樵夫赤脚行。
五九元旦一岁周,茗香椒酒答神庥,太平天子朝元日,万国衣冠拜冕旒。
六九上苑佳景多,满城灯火映星河,寻常巷陌皆车马,到处笙歌表太和。
七九之数六十三,堤边杨柳俗含烟,红梅几点传春讯,不待东风二月天。
八九风和日迟迟,名花先发向阳枝,即今河畔冰开日,又是渔翁垂钓时。
九九鸟啼上苑东,青青草色含烟蒙,老农教子耕宜早,二月中天起卧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