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T为什么不是很有效?
(2010-03-03 09:50:54)
标签:
brt有轨电车商业公司库里提巴杂谈 |
分类: 运输与经济思考 |
这里说BRT不是针对实行的城市,而是用简单的道理说明一些事情。广州和北京都推进过,下面先看一些新闻资料:
早上7时45分,记者在中山大道BRT公交学院站看到,该天桥西边的大半截站台通道内,原本应该由西往东行驶的两条车道中,用一只只“雪糕桶”隔出一条“)”型的车道,借给对面的BRT车辆由东往西行驶。市交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学院站BRT借道通行的分流效果之所以没有棠下站那么明显,一方面在于棠下站实行借道分流的路段有2个子站台长——N1和N2子站台,而学院站则只有天桥西边的1个子站台。另一方面,早高峰期间在学院站上落的客流数量远远不如棠下站那么密集,BRT车辆很快就能完成进出站上落客的任务,不需要借道即可快速通过学院站。
交委解释:为何 200米长龙是合理的?
市交委表示,早晚高峰期BRT系统东圃以西12个站点的客流量约占80%,且发班密集,导致BRT车辆排长龙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目前BRT站台停靠卡位是12辆车,加上借道通行,一个站台正常通行能力大约15~18辆车,现每辆BRT车辆12米左右。换而言之,BRT车辆在红绿灯路口形成200米左右的车龙都属于正常范围。只要BRT车辆进站有序、控制停站时间,200米左右的车龙并不会对BRT运行速度造成太大的影响。
车速:23公里/小时左右(比常规公交时速快了近一倍)
客流:突破70万人次
效果:平均为每位乘客节约15分钟
借道:学院站效果不如棠下站
BRT是个很流行的东西,很多城市都在试图建立。有关BRT的培训推广,也见识了一些。了解了一些情况。这里做一个简单的说明。BRT的典范或者一直被神奇化的是巴西库里提巴的例子,实行BRT如何成功。巴西没去过,但是请注意在国内大部分宣传资料里都没有明说,这个库里提巴是个什么样的城市,人口、城市规模、经济结构等等。条件搞错了难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BRT的成功某种程度上要求城市不能太大,大了以后与设计车道的交叉就会多,通行效率还是会下降。其实稍微想想,国内大城市用BRT解决交通运输问题,本身可能思路上就有问题。
这里是不批评,还有问题。第一建设BRT是节约了土地,还是浪费了土地;第二如果上BRT是可行的,理论上讲就可以用有轨电车对其替代;三建设BRT项目的操作流程是合理和科学的吗。
第一点,就不多说了,仔细想拥堵是道路资源稀缺造成的,BRT无非是固定出一部分产权。但是固定出来的就一定是有效率的吗。BRT要有效率也很麻烦,不如直接用城市轨道交通替代,省小钱,费大钱。首先是线路长度的问题,如果长就有交叉口,通行效率就会下降;如果是线路短,不但经济上不划算,而且将带来更多的换乘。更进步说,如果真的想让BRT这种模式有效率,就一定让其网络化,体系化。普通人都知道的要让他规模经济,否则将来肯定不划算。
第二点,BRT是一个折中方案,从设计、造价和使用效率角度看。BRT都与有轨电车差不多,从使用能源角度也更应当直接采用有轨电车。天津滨海、长春和大连(老旧一些应当升级)、上海浦东。这里的逻辑是这样,凡是反对有轨电车的理由,我都可以用来质疑BRT。所以在中国的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BRT建设的理由,都是牵强的。注意,中等城市建设BRT是由可行价值的,当然中等城市建设有轨电车也很合理。
第三点,BRT建设的操作流程与其他方式不同。一般的城市交通是由城市的市政公用部门联合建设与运营,即使是城市轨道交通也是在市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工作的。BRT的推进则是由不同的商业公司运作完成的,这些商业公司提出方案协助推进。这些商业公司之间还存在相当激烈的竞争。因此,BRT的推进并不是想当然的由政府有关部门完成,其实是委托出去的。这里面还是会有一些商业利益的问题。
广州BRT还在运行,本来不想说什么,因为这是需要时间不断检验的问题。但是奇怪的是,新闻总是以此为报道的热点。这就很不可了解了。BRT是也,非也?一线的大城市,其实主张很简单,有钱建地铁,没钱画公交专用道;有点财力BRT,但是应当是外围的辅助性,前瞻性的,而不是用BRT毕其功于一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