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激浪的美在于它的安静,它的干净,它的纯粹。很多木舟或静静的泊在天然的港湾,或远远的在海中飘荡。国庆放假,吸引了不少那大(地名)的学生过来游玩,他们的笑声在广袤的海天之间传开,很快就飘散了,反而更衬出龙门的静。海水清亮,玻璃般的质地,返着偶尔探出的阳光,在细幼的沙滩上映下果冻般剔透摇曳的光影。沙滩上满是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贝类和小珊瑚。亚龙湾虽然开发的很好,保护的也不错,但却热闹得近乎浮躁,少了一些大海最原始的滋味。如果有时间,我真的很想沿着龙门的礁石及沙滩慢慢的走到天边,吹吹海风,晒晒太阳,想想心事,或一路拾着那些让我眼花缭乱的“奇珍异宝”,像孩子一样单纯的快乐。
今天这条线上本来还有光村银滩和东坡书院两个景点,到龙门之前考虑时间关系,已准备去掉东坡书院——虽然很想瞻仰下我的偶像,但自然的风光更让我憧憬——却在龙门问了来玩的学生们,他们说光村银滩不必去了,早就被污染了,现在那里更像一个大垃圾场。而在龙门这里,我看到沙滩外也堆满了机器和沙石,有大的工程正整装待发,学生们说估计这里很快也会被污染的,不知这块美丽的处女地,到时会怎样的体无完肤呢?原来还是亚龙湾幸运,虽说她的神已被商业占领,但至少她的形得以为世人长久的欣赏,总好过成为工业化的牺牲品吧?
所以最后还是我如愿以偿的追随了东坡先生的足迹。东坡先生一生三次遭贬,一次贬得比一次远,最远那次就是海南儋州这里了。当时的海南,真真的“蛮荒”之地,东坡先生到此,已是花甲之年,虽说是个贬“官”,但没有俸禄,朝庭也不管吃住,甚至还不允许当地仰慕先生的官员管他们一家吃住。先生却在此盖屋,教当地人耕种,传播内地先进的种植技术,更教书育人,海南省历史上第一位进士由此产生。现在我们参观的东坡书院,经历代乃至新中国政府的翻修扩建,已有较大的规模,却不知当时先生小小的草堂,可有坚实的砖瓦遮风蔽雨;屋内逼仄了,是否就在院中大榕树下和学子们指点江山,纵横今古?但我知道,当时一定会有琅琅的书声和先生朗朗的笑声,它们穿过重重的时光伴着午后懒懒的阳光洒在我的身上,让我心驰神往。当时的学生们,或提鸡鸭,或带家酿,以充师资,前来求教于先生,先生无不笑纳,亦师亦友,甚至还有很多内地的学生慕先生之名不远千里追随而来,可谓铁杆“追星族”了吧。于是乎,小小茅屋被先生唤作“载酒堂”,也就是今天的东坡书院。
红墙绿瓦,小小门廊
门外明代所植的滑桃树
东坡书院简介
载酒亭
载酒亭简介
时光
钦帅泉,苏公亲掘之泉
泉铭

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东坡像,左学生,右苏迈
载酒堂简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