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鲁轻书
鲁轻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36
  • 关注人气: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登楼抒怀姊妹篇《黄鹤楼》与《登金陵凤凰台》及相关。

(2009-06-15 15:03:15)
标签:

《黄鹤楼》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崔颢

诗词

唐诗

阅读

赏析

比较

登楼

读书

分类: 读书阅牍

http://www.weuok.net/cs/hubei/images/hhl.jpg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盛唐时代诗人崔颢的一首著名的七言诗,记述他登黄鹤楼触景抒怀的作品,
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昌之黄鹄矶上,背依蛇山而俯瞰江、汉,目极千里而巍峨壮观。相传仙人王子安驾鹤至此,又得三国蜀汉之费文讳在此乘鹤以登仙班,故得其名。相传武昌城外蛇山的黄鹄矶是古代仙人乘黄鹤路过的地方,三国时占据江左的吴帝孙权,在此地建造了一座气势雄伟的楼阁,名为黄鹤楼。黄鹤楼面临浩浩汤汤的长江,景物壮美,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历代的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到此登临,吟诗作赋。最近有人曾对黄鹤楼的遗址重新进行了考证,认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拆掉了黄鹤楼是讹传,实际上当时拆掉的是清代建在黄鹤楼遗址附近的奥略楼。黄鹤楼曾屡建屡毁,最后一次焚毁于清光绪十年(元1884年)。 
   关于这首诗有这样的说法:

 1、《唐诗纪事》里记载说,传说李白游黄鹤楼读到这首诗后大为佩服,曾慨叹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最后是李白“无作而去”。据说李白游黄鹤楼时也曾试作七律,欲与崔诗一较短长,而终未能成篇,才作此叹语。这可由李白的《鹦鹉洲》诗与好几年后写成的《登金陵凤凰台》跟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诗的风格近似去确认这一点。这首诗究竟有什么奥妙能使诗仙李白也为之折服?

众所周知的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载:李白初登黄鹤楼,见楼台壮观,江山如画,欲赋诗,因于楼壁见崔颢此作,喟然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搁笔敛手,怅然而去。崔颢一生并没多少诗流传至今,然而,只此一篇就足可以让他名垂千古了。李白曾多次极力追摹此诗,他本不屑格律绳缚,集中就没有几首七律,其中却有两首是“黄鹤楼体”,而《登金陵凤凰台》则是流传很广的一首。
   2、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更推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如果从律诗的角度去看,此诗并不符合格律的要求,前半段是古风,或半段才与律诗格律相符。内容上也不很健康,至少不令人奋进,消沉和颓废的情绪笼罩着诗人,也笼罩着读者千年。我第一次看到这评价时就怀疑严羽到底看了多少律诗、了解了多少诗人。从我内心里把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放在了《黄鹤楼》之上。 
   古人在诗词中题咏黄鹤楼的很多,最著名的当是崔颢这首七律和李白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看一下黄鹤楼的故事:黄鹤楼故址在现在的湖北武昌蛇山的黄鹤矶头,历代屡毁屡建。攀山登楼,居高临下地可俯瞰江汉,极目千里,眼前茫茫苍域,身侧滚滚袤江,真如陆游《入蜀记》之说“号为天下绝景”。 
   诗人崔颢来到黄鹤楼,面对那“一去不复返”的“昔人”与“黄鹤”以及沧桑亘古的黄鹤楼上历千载仍“悠悠”不停地飘浮着的“白云”,感慨万千。登上黄鹤楼居高临下俯瞰,极目楚天所见的空阔景物,在晴空万里下,隔江汉阳城的树木就历历如在眼前,视线之所及便顺着这绵延的空间更沿着滚滚的江水向下游伸展到绿草如茵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这一设问的方式,一下子便把前面时间之无尽伸展与空间之无穷开拓引向于对故乡的想念中,(后来宋代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也是借用崔灏这思绪步步随景飞扬的写法,呵呵)。黄昏时分,速鸟归巢而顿兴游子思家的情怀,然而弥漫在江上的蒙蒙的水气却使故园望断无寻处,他用了一个“愁”字来回答这自我设问,同时也把整首诗的意旨完整地收摄于这个“愁”字而无所遗!这种将外在的、客观的时间之无垠与纵深以及空间之无穷与广袤使之完整地收摄于内在的、主观的心灵之真实感受-乡愁。

 “昔人”,这里指传说中的仙人。诗人从“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起,首先点明了黄鹤楼的来历,使人自然联想起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开篇就赋予这首诗以神奇的色彩,与此同时又寄慨叹之情于其中。传说中的仙人飞走了,如今只能看到这空寂的黄鹤楼,怎能不使人感到凄凉和寂寞呢?一个“去”字,一个“空”字,不着痕迹地暗示了诗人的深沉遗憾和感慨。三、四两句进一步即景生情写出诗人的感受。我们从“黄鹤一去不复返”一句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希望看到仙人、黄鹤而又自知其不可能的心情。“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说当年仙人。跨鹤飞升,直上云天,然后便杳无踪影了,只留下朵朵白云永远悠闲地飘浮在孤寂的黄鹤楼头。这一句,从字面上看,是写云,实际上是既写云又写楼。因为这里的“千载”是指从黄鹤楼建成直到崔颢题诗时那段悠长的岁月。这个“千载”不是准确的数字,而是带有夸张的约计数,实际上从孙吴到唐开元、天宝年间总共只有五百多年。这里的“空”和第二句中的“空”字都含有徒然的意思。“悠悠”是闲适、自在的意思。这一句的言外之意是,纵然危楼高耸,白云悠悠,不见仙人、黄鹤又有什么用呢?神话传说往往能引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处在逆境中的人来说,就会有更深的触动。崔颢一生不得志,看到了黄鹤楼,便自然会想到传说中跨鹤成仙的古人,但成仙的道路又在哪里呢?这是个永远无法解答的谜,他只能面对胜迹,徒增怅惘。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川,指阳光照耀下的汉水。历历,分明的意思。汉阳,就是现在武汉的汉阳区,它位于长江和汉水的夹角地带,和武昌的黄鹤楼隔江相望。萋萋,草长得茂盛的样子。鹦鹉洲,当时是汉阳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东汉的祢衡曾经在这儿作了一篇《鹦鹉赋》,于是得名鹦鹉洲。后来,这个沙洲渐渐被江水冲没。这两句写的是诗人在黄鹤楼头放眼远眺所看到的景物,在情调上和前面四句有所不同。它给人以明丽的、充满生机的感觉。意思是,站在黄鹤楼头隔江遥望,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数,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草色青青。大自然的景色是美好的,然而背井离乡、天涯作客的诗人,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从最后两句诗中了解到。最后诗人发出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慨叹。乡关,故乡。烟波,指烟霭茫茫的江面。黄昏将临,本来已是最引人思乡的时刻,何况江上的烟霭又遮住了诗人望乡的视线,诗人怎能不产生无边无涯的愁思呢?诗人把自己的思乡之“愁”注入并扩散在这特定的时刻——日暮和特定的景物——烟波之中,以此作结,不能不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

《黄鹤楼》是一首写景寄情的好诗,历来被人们所推崇。宋代严羽在评价这首诗时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清代沈德潜评这首诗说:“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首先,这首诗好就好在写景自然,抒情真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凡写景抒情诗,一般说来,写景易,言情难。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指出:“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黄鹤楼》是做到了“景从外来”、“情从心出”这一点的,并在写景之中显出情来,比如“此地空余黄鹤楼”一句,既是写黄鹤楼的现状,又是诗人感叹之情的流露,很难分出哪是写景,哪是抒情,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写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登黄鹤楼所共有的感受。其次,这首诗好就好在不用典,不加雕饰,语言朴实自然。因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也容易为读者理解,从而引起内心的共鸣。

 “关”者,为出入必经之所,“乡关”意为回乡的路。作者路经此地,登楼远眺,看到如此景色,不禁欣然提笔。想象于是从这楼的命名开始,联想到古人乘鹤仙去。那飞去的黄鹤,那乘鹤的仙人,那仙人乘鹤飞升的场面,都已化作烟云,甚至连陈迹也无法见到,那美丽的神话仅存在于人们的想象;曾亲眼目睹了黄鹤古人仙游与不返的,就剩下眼前这座空楼和那在浩瀚空旷的青天上随风悠然飘荡的白云。它们千百年来一直如此,如今却还是这样,对人事的盛衰、人间的哀乐,总是冷眼旁观、漠不关心又或者是爱莫能助。想到这,诗人不仅也想效法古人,盼望成仙,但奈何飞升的黄鹤早已不见了,也不会再来了,这空楼,这白云,都空自存在,连半点忙都帮不上。羡慕古人,却一筹莫展,怅惘失落之情,不可名状。失落之余,诗人的目光投向了楼外的远景,汉阳那清晰可见的茂盛葱笼的树林,鹦鹉洲中那绿茸茸深乎乎的芳草,在残阳余晕中,又在惹人愁怀。诗人久久地望着,失神,渐渐地,暮帷四合,江上的水面也升起朦胧的烟雾,一切都笼罩在一片灰蒙蒙,迷茫茫的氛围中,于是诗人的心境就更空荡荡的,迷惘和失落,沉重与空虚,交织错乱的占据了心头,不禁触动思乡之情。可是,这空旷迷茫的江面上,群山中,哪里是我回家的路呢?求仙不得,退求其次,然而,就是回家,也找不到归路,则其迷惘失落的心情可想而知。
   

注:作者崔颢,生年不可考,卒于公元754年,是唐代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年间中了进士,曾任尚书司勋员外郎。他是唐代有名的诗人,《全唐诗》中收录了他的诗四十二首。他早期的诗有不少是反映宫女生活的。这些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阶层生活的一个侧面。另外,有些诗讽刺了豪门权贵,表现了他在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当权者的不满。如:他的《相逢行》一诗中,有“女弟新承宠,诸兄近拜侯”这样的诗句。在《长安道》一诗中说:“日晚朝回拥宾从,路旁拜揖何纷纷。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这显然是对杨国忠杨贵妃兄妹骄横跋扈、专权误国的痛斥和诅咒。后来,他又从军塞上,写了一些边塞诗,歌颂了守卫边疆的勇士,反映了他们艰苦而又紧张的战地生活,也描绘了苍凉壮丽的塞上风光。《黄鹤楼》这首诗是崔颢的名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历代的诗歌评论家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http://img3.pcpop.com/upimg3/2006Bak/6/2/0001059331.jpg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邱。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在南京凤凰山。吴宫是指金陵,三国时孙权吴国建都于金陵。三山是指江宁境内并峙之三峰。

天宝年间,李白被排挤而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留下此作。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
   李白的这首诗,也是前四句写怀古之思而引出今昔兴亡的感慨,后四句由当前的开阔的景色进而写浮云蔽日望帝乡而不见之情。

唐玄宗三年(公元774年),著名的大诗人李白因受宦官高力士等人的打击,被迫离开了长安,开始了他的十年漫游的生活。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他到了黄鹤楼,看见崔颢的题诗,自以为无法超过崔颢,就没有题诗。后来,李白来到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金陵城南的凤台山上有个凤凰台,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十六年有.毛呈五色的异鸟飞到山里来,当时被看作凤凰,后来就筑了一个台叫作凤凰台。李白到金陵后,到凤凰台登临观览。他眺望滚滚东去的长江,看到这凤去台空的陈迹。觉得此情此景和崔颢写《黄鹤楼》时是那样的相似,于是发思古之幽情,抒发愁怀,写下了这首《登金陵凤凰台》。

 诗的开首,在句法上似乎有意模仿《黄鹤楼》的写法,但在构思上却有所不同。《黄鹤楼》一诗中的一、二两句都是写现实的感受,而这里的第一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先通过想象写当年凤凰在此聚集、游嬉,笔调显得轻盈、飘逸。第二句才开始写对今天所见到的景物的感受。如今,凤去台空,只有这历史的见证者长江,在这空寂的凤凰台下无声地流过,于是诗人发出了“凤去台空江自流”的感慨。“江自流”,含有江山依旧,岁月难再的意味,这是采用借助流水感慨岁月倏忽、人事沧桑的传统写法。三、四两句是由“凤去台空江自流"的慨叹引出的吊古伤怀的诗句。吴宫花草,是指三国时吴帝孙皓为满足其糜烂的生活,大兴土木,营造的宫殿和宫中栽植的奇花异草。晋代衣冠,指穿戴着朝衣朝冠的晋代王公贵族。古丘,古坟。这两句的意思是:三国时吴国宫廷里的奇花异草,如今都埋在幽僻的小路底下了;晋代显赫的王公贵族也早已不存在了,现在能看到的只是一座座古坟。诗人看到“凤去台空”的景象,产生了流年似水,人事沧桑之感,然后联想到吴宫花草、晋代衣冠是很自然的。因为正是在这里,当年孙皓穷工巧技,广开园囿,是何等的豪华奢靡!然而,现在这地方又是什么样子呢?原御花园的所在地变成了一条荒僻小路;晋代的门阀贵族,当时是何等的不可一世,如今又怎么样呢?只留下累累的古坟。这两句诗以典型的史实为例证实了岁月的无情和人事的变幻,写得思想深沉,感情郁悒,发人深思,实在是千古绝唱! 五、六两句是写凤凰台周围美好的自然景色,暗示随着岁月的流逝,虽然人事变化极大,但美丽的江山却是依然故我。“三山半落青天外”中的“三山”是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长江东岸,因为有三个山峰而得名。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从凤凰台上远远望去,三山在云烟迷漫之中,好像落到青天外边去了。这句诗极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宋代诗人陆游写的《入蜀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五十余里。”这里所说的自凤凰台远眺三山,所看到的山峰隐现于云雾之中的景象,可以供我们参考。“一水中分白鹭洲”中的“一水”,是指长江,因为长江,被白鹭洲分为两支,所以说“一水”。“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常有白鹭聚集而得名。后世江流西移,白鹭洲渐渐和陆地连成一片。“一水中分白鹭洲”就是一条水流环抱着白鹭洲,或白鹭洲把长江分为两支的意思。无巧不成书,武汉有个鹦鹉洲,金陵就有个白鹭洲。“鹦鹉”、“白鹭”偏偏又都是鸟类。李白写这首诗本是要和崔颢的《黄鹤楼》一争高下,于是信手拈来,足见李白才思敏捷。最后两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由状写美好的大自然,一转而为用比喻的手法,写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愤懑的情怀。这两句表面上的意思是,只因为浮云遮住了太阳,看不见长安,使人愁烦。实际上是用“浮云”比喻小人、权奸,像李林甫、高力士之流。“日”比喻“皇帝’’,意思是说,皇帝被权奸蒙蔽,自己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长安。汉代陆贾的《新语·慎微篇》中说:“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古诗十九首》中也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的话,这些都有助于我们理解李白的这两句诗。

《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样都用“尤韵”,再加上情景相似,处境相同,要想有所创新,是不容易的。但李白力求写出新意来。崔颢的《黄鹤楼》前四句全是写对黄鹤楼本身的感受。而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这一首中,第一句先是轻描淡写,写想象中的凤凰台上凤凰游的情景,第二句则墨浓笔重,集中地写对看到的凤凰台的景物的感受,写得集中、凝练。三、四两句,不但增加了凭吊的气氛,而且由凤凰台“凤去台空”的变化,转为写人类社会新陈代谢的发展、变化,表现了其深刻的思想意义。《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两首诗的最后落笔都是一个“愁”字。高步瀛在评价《登金陵凤凰台》时说,“唯结句用意似胜”。“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个“愁”是个人的思乡之愁。“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个“愁”,除了个人的愁怀之外,还有对当时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揭露。应该说这个“愁”所反映的社会意义要比《黄鹤楼》一诗深刻,达到了“情深词显”的境界。这和李白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实践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他在长安的生活中,有机会和封建统治者接触,因而更深刻地体味到世态的炎凉、朝政的腐败,所以才能写出这样的好诗来。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让人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三四两句就“凤去台空”进一步联想开去。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令李白感慨万分的是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凤凰台”的典故是这样的:秦穆公之宠女弄玉好乐,萧史善吹箫。穆公嫁女与箫,建秦楼、筑凤凰台,引凤凰而来,终一旦,夫妇随凤飞去 (见《列仙传》),并且在《李太白全集》乐府卷六中有《凤凰曲》与《凤台曲》二诗俱歌咏弄玉与萧史吹玉箫登仙事。当年的孙吴政权以及建都南京的晋五代等都如烟云般消逝,只留下令人叹嗟的凤凰台和落于青天之外的三山以及水穿流而过的白鹭洲,一切时空转换都成为历史的“幽径”、“古邱”。同崔灏的诗一样,李白的这首诗也由时间空间之无穷拓展步步逼向主题-愁,既有虚与实的对照,也有常与无常的比论,灵禽选的是凤凰,同样的长江,有云也有日,崔颢见不到故乡而愁,李白则见不到帝乡而愁,最有意思的是不仅用韵相同,而且最后两次押韵连用字也一样-“洲”,“愁”!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登高抒怀的姊妹篇,是两颗各呈异彩的明珠,是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和鉴赏的。《黄鹤楼》即兴而出,浑然天成,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登金陵凤凰台》效仿《黄鹤楼》诗句字字皆千锤万炼,更具章法。一幅是天然山水图,则另一幅是精细的人工美卷。《登金陵凤凰台》作为格律的这首诗比古风诗更能表现一股旺盛的气势。这大概也是格律盛行一千多年而古风逐渐衰微的原因吧。第二,在《登金陵凤凰台》中“吴宫花草”和“晋代衣冠”成了“埋幽径”和“成古丘”,表现出李白对权贵的蔑视和嘲弄,这是《黄鹤楼》中所没有的。第三,《黄鹤楼》中,诗人面对“汉阳树”和“鹦鹉洲”时触发的只是个人羁绊异乡的旅怀愁思;而《登金陵凤凰台》则能在面对三山二水之时抒发的是忧国忧民忧君的愁绪,含蓄而又深远。这样就显得《黄鹤楼》器量不够,用今天的时髦话说是“思想境界不高”。众所周知,李白是个自负的诗人,他推崇崔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决心效仿并超越他,他先效仿地些了《鹦鹉洲》自觉不及,后才写下《登金陵凤凰台》,《黄鹤楼》开创在先,得开风气之首;《登金陵凤凰台》效仿在后,然也后来居上。因为开创者总是主动的,显得自由自在,且让人感觉立意新奇;而效仿却是被动和受束缚的,即使是同等精彩也会输人半酬,在这种情况下李白依然表现超凡。两颗登楼抒怀的诗词明珠同时闪耀万古光芒。 (en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