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干旱所想
(2010-04-12 19:10:57)
标签:
环保百姓天灾口号农作物贵州杂谈 |
分类: 散文、游记、杂叙毛坯 |
我在西南大旱区
此次西南四省(云南、贵州、四川、广西)一市(重庆)持续大旱,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极大挑战,饮水紧缺,小春农作物大部分减产,部分绝收,大春农作物无法下种,情况极其严峻。
非灾区朋友们通过电视新闻可以看到灾区百姓为了找到饮水起早贪黑,背着塑料桶奔走于大山之间。他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寻找水源上,上至七十岁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孩子以及在校师生都不得不参与其中。即便如此,能找到的水非常有限,他们必须省着用。几个月来,灾区百姓没有洗澡,尽管自己都觉得难受;三五天洗一次脸,一家人不管三口人还是五口人共用,脸盆里的水只能打湿毛巾;一个月洗一次衣服,脏得不能再脏。学校师生也没能幸免。
像上面这种重灾区的百姓,四川超过三十万,云南超过一百万,贵州超过二百五十万,广西近二十万,重庆超过五万。
站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一眼望去除了石头就是偶尔点缀在其间的一点黄土,没有树木,就是偶尔有几棵也几乎可以直接当柴烧了。“植树造林、保护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地球家园”……这些口号喊了多少年了,很遗憾,很多地方政府的不作为以及百姓的认识不够,还真就把口号当口号喊了,喊过就没事了。希望这次干旱能给一些毫不作为的地方官员上一课,能增长一下百姓的知识。
抱怨过了,也该出点主意。钻井取水固然重要,建造蓄水池也必不可少,植树造林更重要,但这些工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见成效的,无法解决眼前的困难。与其每天派人送水送粮送菜,不如赶紧输出一部分青壮年人外出务工,这样既解决了灾区部分人喝水吃饭的问题,又解决了珠三角、长三角企业缺人的问题。缺人手的企业趁机主动出击,帮助了自己也援助了灾区。民工荒的问题解决了,灾区部分百姓饮水问题解决的同时还挣了钱,不愁明年没有粮食吃,给部分留守的老人儿童送水送菜的压力小很多。
现在每天全国各地各部门都在向旱区捐钱捐粮,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外出务工也不是长久之计。面对天灾,除了积极应对,想尽办法解决困难,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我们对环境保护尽力了吗?
要想减少天灾,只有保护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