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唐山大地震》特效场景是如何做出来的.

标签:
独家《唐山大地震》特效场景如何做出来的娱乐 |
分类: 影视-娱乐-时尚 |
http://s9/middle/51fc92bat8c1d5f7ee6a8&690
据最新报道,《唐山大地震》首日票房已达3620万,超越了《阿凡达》的3600万。自影片公映以来,观众一致反映片中的地震特效非常震撼,为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凤凰网娱乐特于7月23日专访了《大地震》特效制作公司视点特艺首席运营官蒋燕鸣。蒋燕鸣现场讲解了片中特效的制作过程,并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特效前后对比照片,逐一揭秘《唐山大地震》特效制作。
特效团队与冯小刚合作“无障碍”
在与凤凰网对话过程中,蒋总说,从《夜宴》、《集结号》到《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已经是视点特艺特跟冯小刚导演的第四次合作了,每次合作都非常愉快,而冯导对他们的特效制作也非常信任和支持。蒋总透露,在正式进入特效制作之前,特效团队都会用“模拟演示”的方法把预定的特效展示给导演,然后再进一步沟通和修改。
蒋总还说,虽然冯小刚并不精通特效技术,可是最为一个导演,他只需要提出自己的设想,技术的事情交给特效团队来做,这就叫“各司其职”“术业有专攻”。在特效制作过程中,双方合作偶尔会由于资金预算出现一些小问题,不过,蒋总表示,“这时候,我们都会听导演的,尽量实现导演的要求。”
时间:特效制作战线长
冯导发出邀请:蒋总告诉凤凰网娱乐,冯小刚第一次向他提出《唐山大地震》特效邀请是在2009年初《非诚勿扰》的庆功宴上。然后,2009年四五月份,特效团队就开始跟随剧组拍摄汶川地震的场景。
正式制作:《唐山大地震》的正式特效制作开始于2009年8月,最先制作的是开场的“蜻蜓场景”,随后至2010年五月一直在进行片中的特效制作,共历经九个月。蒋总说,特效制作期间曾有过多次反复修改,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资金:特效花费3000万 创中国电影之“最”
电影上映之前,冯小刚导演曾透露《唐山大地震》特效比《2012》贵多了。视点特艺蒋总向凤凰网娱乐透露,《大地震》整个特效制作总共花费3000万人民币,是据他所知目前中国电影特效制作花费最多的影片。
而谈到花3000万做特效是否值得,蒋总非常肯定的说:“太值得了!这个特效如果换做好莱坞团队来做,至少需要500万美金。”
针对目前观众观影后大呼特效逼真的情况,蒋总说,《唐山大地震》是迄今为止他最引以为豪的特效制作,片中很多细微的特效观众根本注意不到,例如汶川场景中楼的残破和空中的飞机(详情请点击揭秘:《唐山大地震》方达假肢特效制作过程(图)),这也反映了特效制作的成功。
团队:特效团队60%是中国人
蒋总告诉凤凰网娱乐,《唐山大地震》的特效团队一共有150人,其中60%是中国人,40%是外国人。外国团队人员主要来自Technicolor南非和英国的分公司。从团队人员构成比例来看,中国特效人员的制作水平已经可以与国际水平媲美了。
中国特效的未来:“研发和专业技术”是瓶颈
在《唐山大地震》之前,中国灾难片基本上都没有合理有效地使用电脑高科技制作。在跟凤凰网娱乐对话过程中,蒋总表示,尽管中国特效技术近些年发展迅速,目前中国的特效合成技术也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可是三维技术仍旧是薄弱环节。
蒋总分析,落后的主要原因还是中国特效技术在研发和专业分工方面存在不足。
第一,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