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上最文明的监狱制度

(2011-08-24 21:42:32)
标签:

法律

法治

历史

文化

中国

分类: 法治浮沉

2010年对于中国的司法界来说是个不平静的年份,其中不少案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争议。先是药家鑫,后是李昌奎,他们的判决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在这些案件中,死刑的适用与否是争论双方的核心焦点。对此,中国司法界在关于死刑的适用尺度上一直议论纷纷,有人认为中国应该追随世界潮流,彻底废除死刑,并由此抨击中国监狱制度的“黑暗”。什么“躲猫猫”、“喝水死”、牢头恶霸、刑讯逼供,除此之外还有诸多不和谐现象,都成为批判中国法治现状的现行“证据”。

我的老师曾介绍他去参观北欧监狱时的经历,那里简直就是个三星级宾馆!什么设施都有,几个人一套“公寓”,吃香的喝辣的。跟这样的外国监狱相比,中国的监狱制度的确够“黑暗”啊,十来个人挤一间牢房,饮食状况也不如人意,受人争议也是在所难免的。

说起最文明的监狱制度,其实在我们中国的古代,而且诞生在距今两千多年的奴隶制时期,当时刑罚野蛮,肉刑适用广泛,但就是在这样一个野蛮的时代,却产生了世界上最文明的监狱制度,也许最黑暗的地方孕育着光明吧。

这项监狱制度几千年来深深地印在了中国文化的土壤里,一个成语高度地概括了它,那就是“划地为牢”。

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就曾记载:“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相传上古时刑律宽缓,人们都很自律,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错误,就在地上画个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惩罚,即使这样,哪怕他身边空无一人,他也决不会提前走出圈子半步。

据说,画地为牢是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发明的,他是舜帝执政时期的士师,即司法长官。

皋陶在掌管司法时,“划地为牢”成为最初监管犯罪之人的囚禁场所,我国从此有了监狱。从此,“皋陶造狱,划地为牢”正式流传下来,而造狱的先驱皋陶,则被尊为狱神,被全国上下多数监狱立为自己的神灵。

但真正将“画地为牢”发扬光大的,是孔子所推崇的周文王。

《封神演义》第二十三回:“文王曰:‘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随即就在南门画地为牢,竖木为吏,将武吉禁于此间。”原因是打柴的武吉到西岐城卖柴。在南门,正赶上文王车驾路过。由于市井道窄,将柴担换肩时不知塌了一头,翻转扁担时把守门的军士王相打死,被捉来见文王。

文王说:“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命在南门地上画个圈做牢房,竖了根木头做狱吏,将武吉关起来。三天后,大夫散宜生路过南门,见武吉悲声痛哭,问他:“杀人偿命,理所当然。你哭什么?”武吉说:“家有七旬老母,孤身无人照顾,怕被饿死!”散宜生入城进见文王,说:“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办完赡养母亲的后事,再来抵命。不知如何?”文王准许,就让武吉回家去了。文王是明君,把武吉画圈囚禁是因为武吉误杀了人,文王是贤君,允许武吉先赡养母亲然后偿命。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典故了。

虽说是小说演义,但也取材自真实的故事,这种用高尚的道德,约束犯人的自由,然犯人心甘情愿地呆在画的一个“小圈圈”里,没有任何强制的行为拘束,真可谓是世界上最文明的监狱制度了。

这项举措在民间影响巨大,衍生出无数的说法。在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第五十回就描述了孙悟空给唐僧画地为牢的故事:“古人划地为牢,他将棍子划了圈儿,强似划地为牢,假如有虎狼妖兽来时,如何挡得他住?”

历史上有周文王“划地为牢”的传说,犯了法的人还能够在给他画的圈圈里老老实实的服刑,那是一个多么理想的文明国度。想想当前的法治状况,我们不得不发出一声叹息。

现在的监狱制度的确有着不少的问题,但这不足以成为废除死刑的理由,废除死刑肯定离不开全社会法制观念、全民守法意识、全民素质的大幅提高,离不开案件发生率大幅减少等这些必要条件。

但是在犯罪案件特别是恶性案件频发的时候大谈废除死刑,我总觉得只会给人一种不现实和对安全感的担忧。、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安全形势如何,社会基础和人的素质等是否与废除死刑相符合?现在有的人动不动就拿“与国际接轨”来谈废除死刑,美国的枪支在市场上是商品可以随便买,我们也能“接轨”吗?我也认为废除死刑是大好事,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要讲现实,现在能实行吗?

“画地为牢”虽然美好,但是是建立在圣人高尚的道德感化下地产物,是不能推广成为国家的制度的,而废除死刑同样如此,这样的措施本身没错,但错的是现在就把它推广,这是不适应当下中国法治现状的超前举措,但仍然需要我们在将来去努力实现。

回顾古代的历史,像“画地为牢”这样文明的刑罚方式不在少数,值得现在的我们去回味、反思。(文/刘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