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是获取知识;有的说是更多的选择权;有的说是思想独立等等,其中认同最多的估计是陈寅恪老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用上百年的时间来孜孜追求,然而现实结果却不尽人意,自由之思想少,独立之精神无,更多的是被舆论、专家裹挟而或左或右,不是戾气伤人,就是恶言辱人,不知自己之思考,更不论真理之有无,仿若置身于群氓时代,人人口喊着自由,却践踏着独立。这样的教育目的,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使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需要的教育是什么?
简单而言,教育最初的本质就是获取知识,获取具体的常识或者一般的概念。而随着文明的提升,渐渐的对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育的目的是让我们做一个独立的人,不盲从于大众,不轻信于权威,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的追求,也是叔本华提到的"摒弃邪恶与谬见"。
教育的两种形式
叔本华在《论教育》里面提到了教育的两种形式:自然的和人为的。
自然的教育:所谓自然的教育,是指人在最初的状态下,没有老师,也没有书本的经验,就如刚从树上走下来的猿人,所有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所有的一切都要自己去摸索、去感知,不得不去面对,去尝试,然后形成自己的一般概念,活着知识信息,能够使自己去单独面对整个世界,一切都依靠自然,毫无人工的雕琢。
人为的教育:所谓人为的教育就是我们所经历的,听别人说,读别人的书,经过简单的的思考,甚至不经历思考,直接表现出自我认识世界的概念,或者说接受别人灌输的观念。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一些精英也会对此进行详细而正确的筛选,确保所接受的观念或者知识都是大家乐于接受的。这种从他人处获取的概念大部分会成为我们固有的观念,有很大的可能伴随我们一生,当然万事没有绝对,也会有一小部分人走出别人的阴影,形成自己的思维,这就是我们认为的教育。
虽然人为的教育容易导致思维的复制,但是自然的教育却是极少、极难的。为了更多的人获取知识、获得独立,我们还需依赖人为的教育,却要最大的限度的遏制思维的复制,更多的引导思维之独立。对此,探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叔本华把一个人从童稚到成熟的教育成果分为四个阶段,归纳如下:
一是具体观察阶段。这个阶段主要运用于儿童时期或者新的领域刚入门时期,此时此刻不需要灌输太多的认识,而是需要传授一些具体的或者具有普遍真理性的内容,就是那些不至于产生偏见的或者产生偏见较少的内容,比如说,孩童时期,就教育一些数序、语言、历史等等。这个阶段也就是对于一行业的事物或者是世界的初识,应当认识一些基础的,普遍性的事物,类似于天时蓝的、水是绿的。此时最好是由被教育者自己主动去认识这些,不需要孩童形成刻板认识,更多的使他们运用自己的思维去认识,为以后的思考打下基础,因此也可以称作扩充基础阶段。
二是形成概念阶段。这个阶段需要被教育者去对所认知的东西进行归纳和总结,主要就是在以往认识事物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比如观察到的杨树、柳树等等,可以归纳为"树",抽出此类事物的基本特征,如扎根于泥土,拥有枝干,叶子一般为绿色,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等等,也就是对于具体观察事物的简单归纳。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之前认识的归纳,找出异同,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形成自己简单的抽象概念。
三是概念扩充阶段。由于被教育者在形成概念阶段对于事物的认识仅仅是出自自身,而自身并没有完完整整的认识整个世界的事物,所以难免带有对事物认识概念的不足与短板,所以需要进行概念的扩充,也就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或者学习别人的知识,对自己的知识库进行充分的扩充。对于被教育者而言,最好将大量的扩充内容进行在自己的青年时期,因为一个人的青春年华虽然是最短暂的,但是这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刻,印象最强烈的时刻,此时扩展的概念知识将会最大程度的保存在我们人生的知识库内。
四是思维成熟阶段。本阶段最大的任务就是对自己知识库的内容进行梳理,去芜存菁,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去思考,去更正自己的概念,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认知。从具体观察到思维成熟的过程是一段很漫长的过程,因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如同真理总是螺旋上升的,总是在不断更新的,思维成熟过程总是经历着实践、认识、事件、认识......这样的过程,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当然这也不意味着思维永远不会成熟,我们认为当一个人懂得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判断事物、质疑事物并形成自己的认识时就是思维成熟了,也就是达到了我们所说的思维独立。
最后要说的是,学无止境,我们永远都是"被教育者",无论自认为对于事物的认识或者思维的成熟到了哪个阶段,我们都要掌握好"反思"这个法宝,不断用反思批判自身、批判认识,就会离成熟更近一步,这也是一个思维独立者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