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典文学中的“三”
六(2)班
刘明瑞
我们经常会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读到含有“三”的故事。例如脍炙人口的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等。这些“三”如果仅仅代表着一个量词,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四打白骨精、五顾茅庐?由此可见,“三”字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与现在是不同的,它不仅仅代表着一个简单的数字。
“三”字有两个含义,除了代表一个数字之外,它还表示多次或多处。第一个释义不难理解,那么第二个应该怎么理解呢?我国古代著名道家著作《道德经》中写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中写道“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则是这么解释“三”的:“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凡三之属皆从三。”可见,“三”的本意并不只是个数词,而是代表天、地、人的。所以,“三”在中国古代老百姓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战国策》中也写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由此可见,“三”这个数字代表的是一种地位或是一种数量上的多。古代谚语或书籍中也写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焉。”“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研究中,我发现一个奇怪的词语:“三蛇七鼠”。难道“七”也代表多?这个词语的释义是比喻为害的东西多,最初出自清朝翟灏的《通俗编·禽鱼》:“一亩之地,三蛇七鼠。”这个词语,让我联想到了“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个《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故事。不难看出,“三”和“七”都可以表示数量上的多,于是,我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
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第十五回“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公孙胜应七星聚义”、第四十二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第五十回“吴学究双用连环计,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第五十五回“高太尉大兴三路兵,呼延灼摆布连环马”、第五十八回“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第六十七回“宋江赏马布三军,关胜降水火二将”、第八十回“张顺凿漏海鳅船,宋江三败高太尉”、第九十四回“关胜义降三将,李逵莽陷众人”都提到了“三”或“七”。西游记中也有第二十六回“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三打白骨精)、第三十九回“一粒金丹天上得,三年故主世间生”、第四十五回“三清观大圣留名,车迟国猴王显法”、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第六十八回“朱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肱”、第九十二回“三僧大战青龙山,四星挟捉犀牛怪”、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冱尽,三三行满道归根”;三国演义中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德大战吕布”、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曹孟德会合三将”、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第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至于其他古典名著中含有“三”和“七”的,更是数不胜数。
那么,我们就拿“三打白骨精”和“诸葛亮七擒孟获”举例。三打白骨精,“三打”说明打的次数之多,一方面突出了白骨精的奸诈狡猾,第一次扮作少女,第二次扮作老太太,第三次扮作老公公,诡计多端;一方面也突出了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三次识破;通过唐僧对孙悟空的误解,也能侧面反映了唐僧心地善良,但又善恶不分、执着固执。这“三”,反映了孙悟空、白骨精、和唐僧三人的人物形象,可谓是精妙绝伦。
我们再来看“诸葛亮七擒孟获”。一擒孟获时,孟获不服,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二擒孟获,孟获不服,说诸葛亮用计抓来他的行为卑鄙,诸葛亮又把他放走;三擒孟获、四擒孟获……一直到六擒孟获,每次孟获都找出各种理由不服,诸葛亮也都一次一次把他放走。最后一次,孟获终于服了诸葛亮,不仅服了他高超的战略眼光,也服了他高尚的品质。这个故事,正面反映了诸葛亮以德服人的人物形象,通过几次战斗也反映了他的以一个孟获带动整个南方少数民族归顺的战略眼光。同时写出了孟获从不服、不服、不服、不服、还是不服一直到最后心服口服,侧面烘托出了诸葛亮以德服人的品质对孟获的影响之大,同时也映射了诸葛亮从战略到治国两方面完美的表现,表现了诸葛亮的天纵奇才。“三”和“七”都突出了故事的人物形象,也能证明它们都代表着多。其实,白骨精不一定三打,也许四打、五打,但是“三”就代表着多,其意义甚至要超过四、五、六等更大的数字。“七”也是一样。
综上所述,“七”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代表的是一种多次、多处,也是古典文学名著能够如此精彩的一个重要原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