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人小年的祭灶果
标签:
小年祭灶果灶王爷 |
分类: 心情随笔 |
说起小年的习俗,南北方差异可不小。到了这一天,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干干净净的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腊月廿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按照宁波人的习惯,这一天是要祭祀灶神的。宁波虽是一个充满现代化的时尚都市,但却能时常在街头巷尾嗅到传统风俗的气息。就像念旧的宁波人一样,始终不忘中华传统文化,不忘风土人情。世代围着灶头转,到年不忘祭灶爷。
农历腊月廿三,全国各地都有“祭灶”的习俗,地处浙东的宁波也不例外。旧时的厨房,老宁波人唤作“灶跟间”,上接烟囱,下近灶膛,梁头的龛内供有“灶君菩萨”。
民间有本《敬灶全书》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逢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听罢这段话,举头三尺有神明,大概人人都要起敬畏之心,小心谨慎地供奉这位灶君大神。
农历腊月廿三夜,灶君菩萨要上达天庭述职。年终总结汇报前,凡间百姓总要供奉他吃好喝好,上天庭后要“好话传三遍,坏话丢一边”。为粘住灶君的嘴,少向玉帝打小报告,北方人多供奉“糖瓜”“麦芽糖”,而浙东宁波这一带,皆是清一色的“祭灶果”。
甬城老话:“廿三夜祭灶果,吃了乖乖过。”多年来,祭灶果的包装未改,上面印有笑眉舒展的灶王爷。宁波传统的祭灶果,坚持手工制作,味道历经百年不曾改变,饱含着美好祈愿。一包里面最少的有六色,多的有八色、十色,成双不成单,好比“京八件”,多是各色点心拼凑而成。
一包祭灶果除油果、冻米糖、豆酥糖等大路货色,还有以下特色糕点糖果:“芝麻枣”,大概是祭灶果的圆形,用糯米炸成,里面呈蜂窝状,外面裹有芝麻,香脆可口;“红球白球”,也是用糯米粉油炸而成,个头挺大,里面是空心的,用色素染成红白色,取“金银满堂”寓意;“藕丝糖”,在麦芽糖之外滚上一层白芝麻,形似黄澄澄的金条;“黑白交切”,俗称“脚骨糖”,常被赋予“脚骨健健过”的含义;“洋钱饼”,一个个小圆饼裹满白芝麻,形似一枚枚铜钱,清甜香脆。这些拼凑的糕点,皆有共同的特点,即重油重糖,又甜又黏。
“灶君菩萨”吃过各色果子后,满口香甜,一定会笑得意味深长,在玉帝面前多添美言。如今买回祭灶果,多数宁波人是为了完成习俗的传承,真正吃它的恐怕不多。盖其糖分较多,过于油腻,不太符合现代人的饮食观念。然而在物质贫乏的年代里,腊月廿三是孩童们最向往的日子,他们往往等不及上供就急着拆包,挑选自己喜爱的果子,大人每每教诲到:“侬要乖乖过,菩萨供过拔侬吃”。
您能叫出祭灶果的名字吗
沉甸甸的一包祭灶果,用“看看大落落,咬开一包壳”来形容最贴切不过。看着有一大包,但里面每个品种都只有一点点,而且很多品种。还有看起来挺结实,咬下去却是空心的,有点像现在的膨化食品的雏形。
传统的祭灶果,一包里面最少的有六色,多的有八色、十色。
随便买一包,拆开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
黑白交切:也有人把它叫做“脚骨糖”,并被赋予“脚骨健健过”的含义。
红蛋白蛋:用糯米油炸而成,个头挺大,里面却是空心的,呈红色或金黄色,图的是“金银满堂”;
麻枣:应该算是祭灶果的原型,同样用糯米炸成,但里面呈蜂窝状,外面裹有芝麻,芝麻在民间历来有“节节高”的寓意;
寸金糖:在麦芽糖之外滚上一层芝麻,呈金黄色,形似小金条,其中寄托的美好心愿不言而喻。
此外,还有油果、冻米糖、豆酥糖等。这真的是一年才吃一次的零食吧!
时维隆冬,无论贫富人家,腊月廿三每家每户都是“烧三炷清香,供奉一盆祭灶果”。祭灶过后,灶跟间里会围满孩童。各色各样的果子,像是时光赠予的礼物。对一个孩子而言,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祭灶果更好吃的东西呢?无论你如何挑选、偏爱哪个,它都完整地留在童年的记忆里。吃罢“祭灶果”,户外的鞭炮,接二连三地响起,过年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