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说课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说课稿
(2009-12-23 12:27:31)
标签:
2009黄石十五中教案历史杂谈 |
分类: 历史教学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说课稿
朱 亮
一、学生分析
1、初三年段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关键时期,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三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媒体,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二十世纪人类历史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甚至对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有着深远影响。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学习世界现代史的线索。第二次世界大战事件众多,线索复杂,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清主要线索,困难很大。
2、教材重难点
重点: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莫斯科保卫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珍珠港事件
难点:德日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连战连捷不可一世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慕尼黑协定,德军闪击波兰,德军攻占北欧,敦克尔克大撤退,法国投降和“自由法国运动”,德军闪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珍珠港事件,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四、教学方法:
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慕尼黑阴谋、战争的爆发和扩大二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复习导入——课堂阅读——设问引伸——同步练习——反思总结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复习前课内容,提问引起学生的注意。
(1)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时间、重要人物、标志性事件的对比。展示表格
(2)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建立的背景和影响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建立背景,历史影响)
2、慕尼黑阴谋。
提问1:希特勒上台之初如何对外侵略?
提问2:何谓慕尼黑阴谋?
提问3:英法为什么要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通过设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教师及时总结原因形成课堂板书。
3、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提问1:二战同一战比较,爆发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通过设问,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一战与二战的不同点,引起学生思考二者之间的区别。
提问2:德国为什么要突袭波兰?
通过设问,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影响。
提问3:大战初期欧洲许多国家为什么会迅速败亡?
通过设问,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绥靖政策的恶果。
提问4:英国和法国遭到德国侵略的情况和结果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通过设问,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取得战争胜利的因素。
提问5:正当不列颠之战胜负未分之时,德国为何突然袭击苏联?
通过设问,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欧洲各国各自为战的结果。
提问6:有人说,日军偷袭珍珠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序幕,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通过设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地位。
4、同步练习
(1)知识回顾:课文连线题
(2)课文分析:课文思考题
5、教训与启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中我们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纵容侵略必将自食恶果”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