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代诗人中天才不少,但王之涣绝对是天才中的第一牛人,他流传下来的诗只有区区六首,只此一首,足可让其挤身一流高手之列,再加上那首地球人都知道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想不成为江湖大腕都难。本诗大气磅礴,意境优美,豪迈中有郁闷,郁闷中有控诉,字字珠矶,句句经典,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说它是千古第一名诗估计是没人反对的.小弟想不通的一个问题是,唐代离现在1000多年,那时人说话与今人说话肯定差别很大,那时人写的文章现代人理应难以看懂,可是那些唐诗,特别是五绝、七绝,简简单单的句子,怎么都是那么美,怎么都是那么通俗易懂,难道是唐代的诗人们都有预知未来的功夫,都知道1000多年后的人是怎么说话的。真是想不通也么哥。再看看现在那些狗屁诗人们,尽搞些故弄玄虚,让人云里雾里的句子,还美其名曰朦胧诗,难怪现在读诗的比写诗的少,这样发展下去,估计用不了多久诗歌这种形式就要绝种了。唉,且看诗歌成弃妇,空悲切。
第二名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和前一首一样,同属地球人都知道的一类,以脍炙人口还形容还嫌低。毫无疑问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史上最拽的诗人,其诗想象奇瑰,变化多姿,律诗、绝句这类格律要求较严的形式窃以为是不太符合口味的,但所谓功到极处,信手拈来即是诗。本诗从文字上来看,基本就是信口说出来的,有点象现在手机短信中“春眠不觉晓,处处性骚扰”之类的顺口溜,只不过是极品顺口溜。当是时,被流放夜郎,那可是典型的鸟不下蛋之地,小白心中可谓郁闷至极,恨不得学习革命先烈屈原,投江明志。但流放路上到达白帝城时,却接到了无罪释放的通知,从大悲到大喜,心花怒放,估计和杜甫一样,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坐在舟中再看那猿啼三声泪沾裳的三峡,一丁点多愁善感、悲天悯人之心也没有了,于是乎,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这种牛皮哄哄的诗句就出来了。李白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
第三名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yi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诗中送别诗很多,有名的也很多,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等,都属佳作中的佳作。但在七绝中,本诗与下面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名气最大,个人认为,本诗似乎更胜一筹。别的不说,单说本诗被谱成琴曲《阳关三叠》,就知其魅力。
让我们闭上眼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咸阳古道,灞陵桥畔,小雨初下,轻尘不起,柳色依依,情深深,雨蒙蒙,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行路的大好时候,王维在咸阳酒店大堂摆酒一桌,为元二送行,元二欲何往,塞外安西地,安西距长安,不知几万里也。就是现在没有飞机的话也得几天几夜,那时我估摸着怎么也得走上五个月。此地一为别,相逢不知年,维哥哥心中那份依依惜别之情一千多年后小弟这等粗人就可以感觉到。无可奈何人要走,唯有饮尽杜康酒,此时此刻,除了劝元二再喝一杯酒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再说出了阳关再哪有象我这样的朋友陪你喝酒呢。本诗以景写情,景切情真,其情之深,意之切,感染力之强,渭城曲尚在,读罢泪沾襟。在当时一砖头能砸中六个诗人的情况下,本诗就被广为传诵,推为绝唱。
第四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当是时,李白遇到了比他年长且已名动江湖的孟浩然,两人刚在黄鹤楼中推杯换盏,听完江湖艺人们笛吹“梅花落”,应该是十分高兴的。李白可是非常崇拜孟浩然的,还模仿星宿派弟子的语气赋诗一首,诗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基本上把老孟捧上了天。酒后送别偶像,李白心情一定是舒畅的。孟哥哥可是风流天下闻,他去到青楼梦好的扬州,那还不是如鱼得水、醉卧花从的干活。可以想象,年青且自认比孟哥哥更加风流潇洒的李白,在送别时心中一定象喝了蒙年酸酸乳一样酸溜溜的,所以才有了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样含醋率较高的诗句。孟浩然上船后,小白极目远眺,孤帆远影、蔚蓝的天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不由诗性大发,美妙的诗句自然就脱口而出了。
第五名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三月的小雨淅淅沥沥的下,春寒料峭,春愁黯黯,或许是赶着去扫墓,或许是赶着去会朋友或会情人,一股莫名的思绪从行人心中泛起,于是,想起了消愁解忧的良药----酒。可是哪里有酒馆呢?只得去问那牛背上的牧童,牧童遥指远方,抬眼望去,酒幌子在雨中隐隐约约,那就是杏花村,消愁的好地方。纵观本诗,字字传神,处处留意,精巧精致,浑然天成,宛如中国水墨画的清明烟雨图。有好事者将此诗生吞活剥,每句删两字,成了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虽然少了些许味道,但仍算是一首好诗。本诗理论上应该写的是江南清明时节,诗中的杏花村应该是泛指喝酒的地方,这也说明山西汾阳杏花村的酒在唐代已名满天下,可惜的是,现在杏花村汾酒空有这么大名气,但始终没有看到这个品牌大红大紫起来。看来仅有名人效应还是不够的。
唐代诗人中,杜牧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同属第二集团的领军人物(李杜王白可算是第一集团),但两人各具特色。小弟认为,李更善七律,象“春蚕到死丝方尽”、“庄生晓梦迷蝴蝶”之类,而杜似乎是专攻七绝的,在蘅塘退士版的《唐诗三百首》中,七绝杜选9首,李也选了8首,但就小弟看来,杜诗整体水平要高出许多,这9首“折戟沉沙铁未销”、“烟笼寒水月笼纱”、“二十四桥明月夜”、“繁华事散逐香尘”,均为顶级豪华之作。反观李诗,除了一首“君问归期未有期”还算佳作外,其它的只能算是平庸之作。再说说杜牧这人,令人敬佩。诗人词人多为好色之徒,喜欢寻花问柳醉卧花丛者多的是,但象老杜这样洒脱不羁的还真不多。
第六名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回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英山
唐代300多年的历史中,侵略或被侵略的时间较长,中间还有个安史之乱,战伐较多,故边塞诗人也多,著名的有高适、岑参等。就七绝而言,是没有人能PK得过王昌龄的,甚至在当时就有人认为他的七绝只有李白才可比得上,足见昌龄功底之深。他的精品很多,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奉帚平明金殿开”等,本诗可算是其代表作之一。
本诗大意是借李广讽刺当时将帅无能,其实汉唐以来边关战争一直不断,汉代固然有龙城飞将李广这样的将军,胜仗较多,但唐代猛将也不少,在边关战争中也是胜多负少,王昌龄其实没必要大叹世无英雄的。当然即使是胜利,但也是边庭流血成海水,古来白骨无人收,当炮灰的都是普通士兵。本诗恐怕不仅仅是讽刺将帅无能的,其矛头可能是直指最高层。再联想王昌龄的身世,多次被贬,估计对朝庭心存不满,发这样的牢骚也是正常的。唐代的诗人中好象对朝庭满意的没几个,是否当诗人的前提条件就是不当官呢?幸亏生活在一个还算清明的时代,象前面的之涣、后面的禹锡,搁宋代那得脸上刺字再发配江州,搁清代说不定会引起一场文字狱,大批人要砍脑袋的。唐诗之所以能繁荣发展,流传下来的也多,估计跟唐代政治相对清明,言论比较自由有关。唐诗反映社会现实的较多,宋词卿卿我我的较多,清代就不说了,著名诗人只有一个,那就是乾隆爷,其他人哪敢写诗啊,多少人因写诗把脑袋都写掉了。
第七名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很有点意思,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爱摆酷,有事没事喜欢对朝庭说些风凉话,可谓党性原则不强,不与领导保持一致。看他写的诗,什么“前度刘郎今又来”、“我言秋日胜春朝”、“道是无情却有情”、“吹尽狂沙始到金”等,透出一股傲气,好象比别人要高出一筹一样。那年,在他被贬连州那个南蛮之地九年后被召回了首都长安,估计想再次启用他,可他到玄都观散散步,又写出了“玄都观内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这等与朝庭唱反调的句子,与国家机器过不去,自然又逃脱不了再次被贬的命运。
本诗是刘禹锡公然藐视朝庭权贵的代表作,是他当年从和州奉如回洛阳,在南京凭吊古迹时写的。本诗借古讽今,以王导、谢安往昔的兴盛与现今寻常百姓家作比较,深刻揭露了世事兴亡和更替的自然规律。与李白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胜一筹。之后没几天,他在扬州遇见了白居易,又写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看来他虽然脾气又臭又硬,写诗的功夫还真不含糊。
顺便说一句,唐代的皇帝们基本上都算是厚道人,象刘禹锡这样专与朝庭对着干的家伙,虽然前后经历了六任皇帝,可居然没有被砍头,而且居然还没撤职,而且还居然在他死前一直都在当不小的官,最后甚至还加了礼部尚书衔,虽然是虚职,但省部级待遇还是享受了,这就充分说明唐代是重视人才。
再顺便说一句,象刘禹锡这种傲七傲八、以哲学家自居的同志,居然写出了“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梢头”这样的宫词,是否虽然被贬多年,但经济上还很宽裕,家中妻妾成群所致。有兴趣的同志们可考证一番。
第八名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前面已说过,唐代边塞诗较多,而且总体水平也较高。边塞题材比较容易融入感情,且大多数边塞诗人都有从军经历,对边塞、对征人都有亲身体会,故容易出好诗。但边塞诗基本上都是调子沉郁,多为悲愤、凄凉、郁闷之作,读边塞诗,心情沉重,一股忧国忧民的想法往往就冒了出来。本诗可算是个例外,就好象从张飞、李逵等笔下出来的一样,豪迈旷达,大有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置生死于度外之势,跟“二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杀了***,还有后来人”
有异曲同工之妙。兵哥哥们读此诗,估计是当头棒喝,糊提灌顶,精神为之一振。就是嘛,怕死还当什么兵。
日落、星升、大漠,中军帐里,灯火通明,刚与胡人一战,大胜而归的将士们济济一堂,脸上露出了劫后余生的笑容。大家手持白玉杯,杯中斟满了从胡人那里缴获的葡萄酒,随军乐手奏起了琵琶曲,人生得意须尽欢,今朝有酒今朝醉,喝,喝死去球,怎么啦,喝高了,高了就高了,有啥好笑的,反正不喝死也说不定哪天会被杀死。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生亦何欢,死亦何惧,马革里尸、战死沙场。全诗雄浑激昂,势大力沉,抑扬顿挫,钪锵玫瑰,不愧为千年难遇的佳作。
第九名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又是一首边塞诗,这是本十大排名中的第四首边塞诗,正印证了小弟前面所说边塞诗容易出精品的论断。作者李益同学,曾从军十年,对边塞生活有亲身体验,为人豪放,常横槊赋诗,口占一绝。本诗估计不是横槊赋出来的,横槊赋出来的诗常大气磅礴,燕山雪花大如斗之类。本诗是李益深夜突然想起远在千里之外家中的娇妻美妾,心生郁闷,有感而作。
此诗写的是征人思乡之情,前两句写景,以边塞大漠上的绝妙夜景来衬托其凄凉,如霜的月光静静照在受降城外,让回乐峰前染血的黄沙变成雪白,万籁此俱寂,不知何人何处吹起了芦管,如泣如诉,随着如霜的月光洒遍大漠,战士们闻笛思乡,那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魂牵梦系,可古来征战几人回,不知能否再回到她的窗前┄┄
李益的强项是七绝,其语言、韵律,堪与李白、王昌龄相较,唐才子传称其为“高适、岑参之流”,可见其边塞诗之出色。早初为进士出身,当县长多年未见升迁,无奈之下投笔从戎,曲线救国,功夫不负有心人,象猴哥一样历经磨难,但终成正果,官到礼部尚书之高位,也算是功德圆满、出人头地了。
第十名 金缕衣(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诗中七绝最为人所喜闻乐见,相对而言也好写些,就好象小说中的短篇小说,古诗、乐府就象长篇、中篇小说,固然可读性强,但字数较多,需要完整的构思,有点麻烦;五绝象微型小说,太精炼,反而也不大好写。因此七绝中佳作甚多,如只选十首实在有点难,小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选出这十首的,漏掉了那是在所难免,小弟自己也认为,还有不少是可以参与十大竞争的,如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郑谷的“扬子江头杨柳春”、韩*的“春城无处不飞花”、韦应物的“独怜幽草涧边生”、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张旭的“山光物态弄春晖”、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李白的“李白乘舟将欲行”等,皆为旷世佳作,但无奈名额所限,加之小弟个人喜好,只能忍痛割爱了。总体而言,小弟认为,从数量和质量的综合情况看,李白、王昌龄、杜牧三位同学当分获七绝的金、银、铜牌。需要说明的是杜甫,与李白同为第一集团军的领军人物,却未有一首入选本名单,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主要原因是杜甫同学的强项为七律,唐诗三百首中,杜诗无一入选七绝,但有13首入选七律就是最好的证明。
【插图源自博友图片和网络感谢原创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