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累的学生

(2012-09-06 23:38:30)
标签:

教育

奥赛

快乐

童年

雪花漫舞

分类: 生活感悟
    地球人都知道,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累的学生。几次来美,看到上一二年级的孩子们,书包里就一枝笔,两个纸质文件夹,每天八点10分去学校,下午三点十分就回了家。没有家庭作业,双休也一样,比国内上幼儿园的小朋友还要轻松,我就想,都是孩子,美国的孩子为什么轻松,中国的孩子就那么累呢?中国孩子累的背后究竟原因是什么呢?想来思去,总觉得我们中国人在教育理念上确实存在一些错误观念: 

粉笔盒里的悄悄话

    一、应试教育,分数囚徒。学校靠分数来提升知名度,小升初,初升中,高考,都是以分数论英雄。部门把升学率作为学校一项重要考核指标,认为升学率高就是好学校,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学校为了升学率,单元考,月考,期中考,期终考,还额外组织一些课外培训,如“奥赛”“特长”班之类,一些学校以学生在“奥赛”中获得好名次为荣,认为这是提升学校形象、树立学校政绩的最佳机会。在这样一种扭曲的育人观的主使下,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吗?凡亲历过“奥赛”培训班的学生都明白,“奥赛”题目最显著的特征是难、怪、奇,有的简直就是在故意为难学生。何况,“奥赛”是否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也颇值得质疑,最可怕的是,如此竞赛使学生过早地陷入功利的陷阱,始终围绕着应试教育的轨道打转。

   同时,很多父母也看重学生在校考试成绩与名次,以为孩子越用功越好,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认为万般皆下品,有读书高。人生的目标两个,一是高考,二是出国。父母们为了这个目标,忙得团团转,绞尽脑汁用一切威逼利诱哀求来达到目的。孩子从入学的那天起,就是去校不见天,回家不见天,作业做到半夜三更,身心俱累。

    其实分数不能代表一切,全面的能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孩子们一生的重要因素,据统计,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2010年,35年累计高考状元3300名,没有一个成为做学问、经商、从政方面的顶尖人才,这些状元毕业后的职业成绩远远低于大众预期效果……这就充分说明高考分数入围线,不是皇帝与奴隶的分水岭;分数高低,不是决定你是专家还是草包的试金石;分数高低,不是决定你上天堂还是下地狱的一纸证书。原本,教育应该是注重人文关怀与人本精神,注重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品质的塑造,而不是要把学生打造成“分数的囚徒”。这次国家五部委取消了升学奥赛加分,是件大快人心的好事,我为取消“奥赛”加分叫好。从大处讲,这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在校学生减负。现在,有许多专家倡导快乐学习法,以减轻学业负担,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快乐的学生时代。

粉笔盒里的悄悄话

    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好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恨不得一夜教出个神童来,孩子刚会走路或说话,就为其挑选“唐诗宋词”之类非常“文化”的书籍,期望孩子早日出口成诗。说实话,我也没能免俗,孙子刚会说话就给买回了《唐诗三百首》的儿童读本,同时还买了《儿歌三百首》,后来发现前者离孩子的生活太远,不仅他看的时候兴趣不浓,连我也觉得趣味寡淡,随即束之高阁,倒是那本现代儿歌写得很有意思,常常跟孩子一起阅读、吟诵。所以早期阅读,应该多挑选画面色彩构思皆佳、文字浅显易懂的书籍,让孩子体会阅读本身的乐趣,而不是急于让他们背诵古人的名句,那些不在他们的理解范围之内,记忆也只会停留在表层,过不多久,就会忘得干干净净。至于拿“百家姓”让幼小的孩子背诵,那更是扯淡,是无聊家长的极端行为,要说这中间也有“乐趣”,那也仅在于家长拿孩子的“另类”在人前显摆,而这恰恰是在害孩子。家长少一点功利心,孩子就会少一份累,多一份快乐!粉笔盒里的悄悄话   

    三,愿强迫,当私有物。受中国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香火传承的私有财产,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那种人,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正确的方向奔。即使孩子不适合或者不喜欢,也要逼上梁山,每天从家门到学校门,从学校门回家门。难免会成为井底之蛙。忘了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死读书,读死书。如果离开大自然,离开现实生活,阅读就成了无根的浮萍,很快便会枯萎。在这一点上,我是很赞成育儿专家赵明老师关于早教的观点,她说:至于早教的问题,我想说的是,智能的开发,并不在于多认字或多算题。我认为早教的关键是要培养他旺盛的求知欲,养成探索新鲜事物的习惯。其实读多少本书,也不及带着孩子去感受大自然的乐趣,在游玩中让孩子识别稻粱菽麦黍稷和牛马羊等动物,孩子读时就能够意会,或许还会想到马和牛是有区别的等等,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力都会被激发,相反,就会成为读死书,死读书的典范。 

粉笔盒里的悄悄话

    义务所累,不知享受。中国父母习惯把养儿育女当成艰苦的义务。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要孝顺。其实,养孩子是上天赐予的享受,应该享受和子女相处的时光,享受看着他成长的乐趣。很多父母抱着传统观念,把自己摆在权威角色,认为子女是附属于父母的。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完整个体看待的错误观念,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后果。其实,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会懂得尊重别人粉笔盒里的悄悄话   

    娇生惯养,包办代替。中国家庭独生子女多。家长们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让孩子们做做家务,换换脑子,把时间全用在学习上,脑累。有些事是由孩子自己来完成的,都要包办代替。其实,在家常做家务的孩子将来生活会比较幸福,因为处理事情的能力比较强,所以长大以后不容易受挫折。中国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剥夺了一切孩子做家务的机会,剥夺了孩子分担责任、面对问题的机会。教养出一个个只会解几道奥数题的傻孩子。

粉笔盒里的悄悄话

    睡眠不足,剥夺天性。认为早起很好,睡觉就是懒惰。不晓得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睡眠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


粉笔盒里的悄悄话

    、炫耀比较,心生嫉妒。中国家长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对孩子说,你看某某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其实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会给他添一份不满和不快。这种比较心理,导致孩子单个是条龙,团体是个虫的不良习性,久而久之容易养成无法与他人和谐合作共事,喜欢窝里斗心胸狭窄的人。   

粉笔盒里的悄悄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